探究电视纪录片中的摄像技术与意识
2021-11-27赵于华
赵于华
(江苏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所,江苏 南京 210000)
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效运用摄像技术的价值如下:其一,保障镜头语言有效,能讲述客观生活并展现生活原貌,带给人们真实的感受,发挥纪录片教化、宣传等作用;其二,确保电视纪录片逻辑性、艺术性、系统性兼顾,能用摄像技术表明纪录片制作的主旨;其三,提高电视纪录片制作质量,充分利用摄像技术,助推相关技术创新。基于此,为使电视纪录片产业能不断发展探析摄像技术与意识尤为重要。
一、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
《2020 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制作纪录片2020年超8.7 万小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96%,《英雄》《为了和平》《花开中国》等电视纪录片反响强烈。网络电视的普及使纪录片战场转至线上,电视纪录片基于网络步入“亿级流量”发展新阶段,新媒体为纪录片产业生态化布局助力,线上纪录片质量及数量均有所上涨。据统计,2020 年纪录片超350 部,网上纪录片约为259 部,与2019 年相比上涨70%。微博平台为超250 部纪录片发布或推广提供条件,阅读量累积超253 亿次,对纪录片发展给予支持,同时带动纪录片摄像技术创新实践。
电视纪录片蓬勃发展对摄像技术来讲是机遇亦是挑战,机遇在于有更多机会磨砺技艺,可立足实践累积经验,根据电视纪录片发展新潮流探索摄像技术前行之路,挑战在于当前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应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视觉语言表达充分程度有待提高,视觉基本元素运用不到位,如环境、光影、色彩、人物等,这就很难指引观者从视觉语言中获取重要信息,摄像技术应用局限性随之提高;二是细节处理不到位,在关注整体画面美观性、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未能关注细节,存在细节过于粗糙的现象,细节表现不充分,整体表现方式单一,镜头叙事手法僵化,无法有效传递纪录片中心思想,有些纪录片还存在主题与摄像内容矛盾的问题,画面时断时续且衔接欠佳,镜头未能系统性处理,杂乱镜头较多,摄像严谨性不够,整体编导思维能力较弱;三是摄像画面捕捉不精准,未能突出纪录片真情、真人、真事的特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虽与客观环境因素有关,但摄像规划能力欠佳属于主因,加之逻辑关系混乱,未能用摄像技术讲明主要内容,纪录片文化内涵不足,其感染力及质量有所降低。基于此,为助推电视纪录片新时代不断发展需对摄像技术及摄像意识进行分析,使相关技术能更加高效,满足电视纪录片高质量发展需求[1]。
二、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
(一)加强细节处理
在拍摄电视纪录片过程中需用好特写镜头,以《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为例,运用大量特写镜头,将修文物的过程、美食制作等过程精准且丝丝入扣地展现出来,同时体现出匠人精神及美食文化的魅力,实现摄像技术与纪录片主旨统一的目标。根据电视纪录片制作需求应用微距摄像技术,为的是展现生活中人们无法发现且真实存在的画面,使人们能对纪录片内容产生好奇心,在观看中更加专注,同时带给观者身临其境之感。需要注意的是,镜头之间应协调性较强,不可用单一镜头拍摄,以免影响纪录片叙事效果,保障细节的捕捉与电视纪录片主题相契合,以免镜头语言冗余。在电视纪录片中同期声较为重要,基于此使用摄像技术需注重采集与运用现场环境声、人物采访等声音,侧重彰显声音叙事功能,保障环境声与镜头语言和谐统一,继而紧抓细节有效营造电视纪录片主题氛围[2]。
(二)丰富拍摄方式
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的创新要从摄像角度及镜头深刻性等方面切入,常用拍摄角度为俯拍、仰拍、平拍,用不同视角叙述视觉语言,通过丰富摄像角度使电视纪录片叙事方式能更加多元,优化观者感受。根据纪录片拍摄的客观需要可从侧面、背面、正面等角度出发摄像,同时需灵活用到特写、中景、全景、远景等镜头,实现电视纪录片精准传达中心思想的目标。电视纪录片拍摄主要从人与事两个维度切入,对摄像人员现场画面取舍能力及抓拍技术要求较高。为提高抓拍技术应用有效性须专职人员加强预判,充分了解被拍对象,在拍摄之前制定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结合现场情况调整拍摄方式。以电影《影》的纪录片为例,从整体与个人两个角度切入进行拍摄,不仅关注主创人员的表现,还与电影拍摄画面关联在一起,灵活运用特写、全景等镜头,例如邓超、孙俪手持伞状道具在练习腾空横向旋转这个套路动作时使用了远景镜头,充分体现出此动作的难度及演员的专业精神,使观者对电影中该动作的呈现充满期待,继而落实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灵活运用目标。
(三)应用新的设备
新设备为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革新给予支持。在高新科技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摄制设备画质不断提高,用多种类、多功能的视频摄像设备代替传统的摄像机,以小型运动摄像装置为例,大疆DJIOsmoAction、GoPro等设备因大广角、体积小、防水、防抖、防尘等特点而广泛使用,可佩戴在自行车或人的身体上达到拍摄目的,还能捕捉诸多的主观视角镜头,电视纪录片代入感更强。除拍摄主观视角外,先进装备还具有延时拍摄、水下拍摄等功能,运用智云WEEBILL-S、大疆如影等手持云台稳定器可提升跟踪拍摄水平,使拍摄画面更为稳定,加之灵活使用镜头角度切换等功能,丰富电视纪录片视角,使摄像技术应用效果更优。现阶段在电视纪录片中航拍设备应用频率提高,如“精灵”、大疆“御”等无人机可俯瞰全景,继而得到传统摄像技术无法捕捉到的画面。斯坦尼康具有平衡性较强的特点,能减轻镜头的振动,在应用中使用新款减震器,满足电视纪录片制作需求,在专业设备上承放摄像机,约为4.5-10 公斤,利用伸缩钢丝(68厘米)保持摄像机升降稳定,该结构犹如固定在身上的升降臂,胸架承座能左右调适满足摄像人员习惯性的操作需求,碳素纤维主支柱承重大、重量轻,配有绿色显示器(3.4 寸),就算室外光线较强亦可监视画面并构图,同时摄像人员移动空间更大,还能带着设备钻入山洞、走进密林,使电视纪录片代入感更强,达到利用新设备提高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性的目的[3]。
三、电视纪录片摄像意识
(一)树立主旋律意识
电视纪录片侧重讲述人民故事,将社会现状展现出来,用真实的生活带给人们启发,基于此摄像人员需在应用新技术及新设备之前树立主旋律意识,明晰电视纪录片的意义及职责,保障技术为电视纪录片主旨的精准表达而服务,将摄影技术视为纪录片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同时成为时代影像的宝贵记忆。2020 年电视纪录片用摄像技术把勇敢逆行的人与事记录了下来,使这段重大历史事件能被人们所铭记,《武汉:我的战“疫”日记》《2020 春天纪事》《冬去春归:2020 疫情里的中国》《中国医生(战役版)》等纪录片均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抗疫正能量、安抚社会情绪、宣传防疫消息、构筑国民集体记忆的作用,这些客观真实、感人至深、平凡且伟大的人与事亦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动力之一。基于此,电视纪录片摄像人员需树立主旋律意识,肩负纪录片时代使命,突出其功能作用,继而在摄像岗位上坚定立场,为有效使用摄像技术奠定基础。
(二)强化编导意识
编导意识指的是用编导思维对电视纪录片完整构思、创作意图进行全方位的解释与说明,使摄制组及其他工作小组能受其动员与指导。通常情况下编导意识可助摄像人员解决“拍什么”“怎么拍”两大核心问题,能掌控电视纪录片具体的人物、情节、思想、细节,这是电视纪录片的血肉、躯体及灵魂,亦是有效运用摄像技术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技术从宏观着眼把握纪录片主旨并选定叙述角度、风格样式、层次构成,用编导意识驾驭摄像技术得到优质节目。为使编导意识更加先进摄像人员的思维需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及开放性,使电视纪录片能展现时代风貌并推陈出新。例如,《航拍中国》用无人机拍摄展现大美中国的绮丽风光,助人们激荡爱国之情,《人生第一次》用客观平实的拍摄视角讲述动人故事并用温情治愈人心,《如果国宝会说话--洛神赋图》用“编程”视角解构唐朝手工艺制作工序,汉唐两代隔空对话,在摄像过程中加入活泼生动的趣味元素,有效抓住年轻一带的眼球,使摄像效果得以创新优化,同时增强电视纪录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
(三)具备学习意识
首先,摄像技术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新时代学习网络技术,能熟练操作新设备,强化“新媒体+”思维,基于融媒探索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发展新出路;其次,专职机构需组织摄像技术人员学习实践,同时对其摄像成果加强考核,为的是助其发现技术与意识发展薄弱环节,使之技术探究及意识优化具有指向性及针对性,加之专项培训指导,提升摄像技术水平;最后,教育机构须肩负育才使命,引领摄像专业人才掌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自学能力,同时助人才拓宽视野、实践累积、深入钻研,使其电视纪录片摄像技术与意识能不断增强,成为新时代推动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人才保障条件[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电视纪录片在网络资源涌入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同时鞭策摄像技术与意识不断进步,基于此摄像专业人员需加强细节处理、丰富拍摄方式、懂得运用新设备,还需树立主旋律意识,使电视纪录片可肩负职责使命,强化编导意识,从整体着眼有计划性的应用摄像技术,同时具备学习意识,能不断增强摄像技术,继而提高电视纪录片拍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