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彝族舞蹈作品对烟盒舞素材的运用

2021-11-27宁晨羽

魅力中国 2021年52期
关键词:烟盒彝族舞蹈

宁晨羽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一、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一)彝族烟盒舞的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流传在滇南彝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由于舞蹈时舞者的双手各持着一条用竹皮或者树皮做成的大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在烟盒舞的起源及其转型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烟盒舞的文化习俗与历史意义早已被淹没,几乎找不到相关的有力证明;二是民间的烟盒舞被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看作是很粗俗的东西,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在地方志书中无详细记录;三是在过去对香烟盒舞的研究中偏重舞蹈,而忽略了对香烟盒舞的文化内容的研究。所以,对于彝族烟盒舞的起源、转变等,很难有一个客观的结论。现在比较流传的烟盒舞的起源说法有以下几种:

在红河的彝族民间传说中,香烟盒舞最初的出现是在彝族先民们狩猎获兽后,仿效其动作而跳。在原始时代,因为打猎的用具是非常简单和原始,所以猎获的兽物数量又是很有限的。由此推断,彝族的先民们在拿到猎物后,点燃火堆,然后大家就围绕着火堆周围唱歌跳舞,一方面是答谢山神所赐予的猎物,另一方面也是用宗教仪式向被猎的兽物谢罪。

黄泽先生曾说:“原来我们人类社会初期进行的祭奠礼仪中包括现今被称之为‘节庆玩乐、歌舞’等内涵,其初始的重要基本动机是祭神,歌舞、游乐活动初始就是媚神社会活动,歌舞主题是有祭神向娱人的转变。”对还在游猎时代的彝族先民而言,山神就是最重要的神明,并主宰着人间的重要饮食来源,因而在打猎之后人民会围着大火堆,模拟动物们地奔走、躲藏,和人体在打猎时的场面跳舞等,以祈求山神的保佑并得到更多食物。在向神的祈祷中,就产生了今天的圆圈舞的雏形。彝族学家普璋开指出:“彝族跳舞的圆圈舞形态的客观原因,来源于篝火。”火是彝族人最崇敬的图腾一种。火对彝族人民来说不仅为他们带来温暖、光明,还是他们获取熟食的主要工具。当夜幕降临后,在火堆边烧着食物跳着舞,既达到了媚神的功能也是一种自娱的好方法。所以说,烟盒舞的最原始雏形是来自于对山神与火的敬畏。

(二)彝族烟盒舞的艺术特征

1.歌舞结合、宣情表意。自娱性的多民族民间传统舞,和现代舞虽然对舞台音乐的依赖程度不同,但乐队的伴奏却是少不了的。烟盒里跳舞的特殊之处,便是在跳舞的进行中不需要专门的音乐来配合。许多的舞套中都会有一个专门歌曲,来参与跳舞的人不管什么,在嘴里只要哼起曲调,合上节拍,就聚集在同一处,围成一圈后拍着手掌就能够一起跳舞。彝族的传统香烟盒舞,在其表现形式上已经突破了一般的传统民族舞绕圈跳的单调形式,而实现了多样化。而在民间的烟盒舞中不仅有自娱性的集体舞,而且还有带剧场性质的“三人舞”和“双人舞”,这些丰富多彩的舞蹈形态可以满足不同场合与各种阶段的民众审美需求和娱乐。而参加的人可多可少,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少至二三人均可。这样的群众性舞只有在民族节庆、群体聚会的场所才能跳,但作为文艺演出来说,搬上大舞台后才能跳,上山劳作、砍柴、放牧、种地等都能够跳。这些灵活多样、适应性强的特点,为烟盒舞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

2.舞姿独特、动律感强。任何少数民族舞剧中,舞蹈的姿势、动律都和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以及少数民族存在的少数民族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彝族尼苏人所生息繁衍的石屏、建水,主要都栖息于丘陵与零点五山区地带,而经济生活上也大多从事于农耕,以少量的畜牧活动作为辅助。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建立,其生产方式也始终保持着牛耕、肩高、锄挖、背背等的原始劳作形态,这种因素就形成了彝族尼苏人的淳朴、忠厚、真诚、豪爽以及快乐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将这种特性体现到舞蹈艺术上,便产生了烟盒舞手与脚的舞蹈动作较多,舞步节拍强烈、舞步独特、热情奔放的特色,它也显露出了山地农耕少数民族文化中富有了原始生活氛围的纯朴的艺术美,并具有了很大的艺术感染力。

3.乐器伴奏。彝族香烟盒舞在伴奏音乐的选择使用上,也有着其独到之处,特别体现在烟盒的使用上。香烟盒,是抽烟的人用以装烟丝的一类东西。平时用它来装烟丝,在舞蹈时,将烟丝拿出后,

把二片烟盒分离起来,左右手各拿着一次。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盒里自由弹动。能产生清脆的“咵,咵”的声响,从而取代了传统的伴奏乐器——手鼓,进而自行作为舞曲音乐伴奏。舞者手握烟盒,边弹边舞。所谓的“烟盒舞”即是由此而得名。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不用其他乐器,如:四弦、三弦、二胡、单口弦等,而只凭一个人手拿一个香烟盒,将烟盒弹响了一下,合上音乐节奏就能够欢跳尽心,翩翩起舞。一种由烟盒为伴奏乐器的跳舞方法,是香烟盒跳舞所特有的美学特色。

二、彝族烟盒舞蹈作品分析

(一)作品中烟盒的用法之妙

烟盒舞中的重点必然是烟盒,烟盒舞中的烟盒作为舞蹈的一部分它可以是舞蹈动作的一部分,韵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舞蹈中道具的存在。作为道具的烟盒来说更加强调了烟盒本身与舞蹈动作的关系,与演员本身的关系,甚至是与事件和情绪发展的关系。

1.烟盒作为舞蹈道具。道具通常可具有以下四个特性:在舞蹈创作中道具形成了一种包含所有动作、为事件交代、并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空间;创造了一种很典型的生活环境;体现了小说的氛围和情感,同时也和小说的节奏互相照应;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广东芭蕾舞学校的舞蹈作品《手舞足蹈心狂跳》,该创作是男女双人舞,在跳舞中心有两个烟盒,一种是传统烟盒,由男女双方各拿一零点五,而另一种则是在舞台的中心有一种烟盒造型的小舞台,而这种烟盒在舞蹈作品中起到了道具,四特性中的在跳舞创作当中所构成的一种,包含了跳舞动作支点、事情交代、提供一种特定环境等的作用。在该作品中大烟盒作为两人谈情说爱的地点,大烟盒作为作品中的主线,两人因此相遇、相爱的过程,整个作品围绕着大烟盒产生,既为作品创造了台中台的场景,说明了两人的故事,又突出了浓郁的民族属性及民族气息。在作品中另外的一对小烟盒两人各拿一半,作为又一个双方间的连接点。在舞蹈动作元素上,用烟盒舞的盖碗元素发展表达两人情感的缠绵与浓情,小绕花的元素发展作为嬉戏和打闹的表达,用弹烟盒清脆的声音表达出恋爱时小鹿乱撞的心情和情绪。音乐上,加入了三弦、四弦、口弦和烟盒的伴奏,做出了民族的象征与特色,音乐中男女对唱的加入体现了双人舞中男孩的粗犷大气与女孩的细腻婉约,也使得作品节奏轻快明朗。该作品的表演形式与其他相对传统的烟盒舞创作作品相比较已具有编导独特的新意和想法。

2.烟盒在作品中的新用法。在现有的烟盒舞创作作品中我较为喜欢的作品之一是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的男女双人舞作品《脚趾脚背》,作品在保留烟盒舞特色的前提下把聚焦放到了双脚,用脚趾夹住烟盒的这种形式完成了烟盒舞的动作。作品以"蚂蚁上树"的造型作为开场,女孩将双脚勾在男孩背上,男孩弯腰埋头,以一双脚开启了整个作品,第一段为几个民间彝族烟盒舞的以脚为主要展现对象的双人托举技巧,既突出了主题又将作品显得趣意盎然。第二段舞蹈的所有烟盒动作均由脚完成,不仅没有慌乱和笨拙,反而显得尤其的俏皮可爱,更加突出了烟盒舞灵动轻盈的特质。编导将两人的情感放在脚部和烟盒上,情感表达得十分细腻自如,烟盒作为两人情感的纽带,是整个作品的主角。在动作元素上,整个作品以彝族烟盒舞中的正弦(又称“母弦”)作为基本元素并加以发展,元素贯穿了整个作品,既保持了作品的民族性,又用正弦表达了作品想要表达的两小无猜般的灵活俏皮。作品中的另一大元素则是烟盒的对脚舞,作品将双人的对脚舞发挥地淋漓尽致,在突出烟盒舞属性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脚”,可谓是一种双赢的编排方式。作品在音乐上的表达也独具匠心,舞蹈第一段是以一种纯打击乐的方式开场,突出的就是彝族音乐的特色的附点节奏。第二段的主打乐器为烟盒和马布,彝族乐器马布为主旋律,寓意与两人的情感联系与发展,烟盒的伴奏使得整个音乐节奏多了几分明快。第三段的音乐为红河州的建水小调《西厢坝子一窝雀》,是作品更多了一种民族性的地域风情,整个音乐节奏与作品节奏相辅相成,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上做到了既保持又创新。

该作品用脚的形式突破了一贯的烟盒舞形式,创作出了独有的表达方式,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很好地保持了彝族烟盒舞的动律、元素和民族气质。整个作品轻松、俏皮、有趣,“脚”的主题贯穿始终,即使在舞蹈的第三段两人将烟盒从脚上取下拿在手上,也并未忽略“脚”的主题,动作的编排还是以脚为出发点,作品主线明朗,主题善始善终。

(二)作品中烟盒的用法之拙

1.作品中烟盒舞动作元素的拼接。民族舞蹈的元素运用在作品当中起着核心作用,好的元素运用会使整个舞蹈浑然一体,它既能表达编导的情感、情绪,也能体现出编导的民族文化素养。而现在,在民族舞蹈的编创过程当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一个问题:民族元素的运用。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很多民族民间舞的舞蹈素材,但真正到了编创时却不懂得对动作元素的过滤和选择,造成了舞蹈动作元素的过度拼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拼动作”我们不懂得怎样去合理地发展一个或几个元素,也怕把元素发展的变了味,使得很多创作作品中动作与动作之间既无表达也无关系,看起来纯属凑数。

2.作品创作中外来元素的杂交。想要完整的保持民间原始特色,就会导致创作作品缺乏新意,缺乏特色,但过分的急于创新却会导致作品失去该民族的韵味和风格。这样的问题来源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远离田野采风的编导只能通过现代媒介和书本了解当地民族的形态,但这并撑不起编导创作该民族舞蹈作品的底气,这就导致了在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只能依靠仅知道的几个民族元素、动作和大量的编舞技法来完成舞蹈的编排。这样的作品不仅少了该民族特有的韵味和情怀,也打动不了人心。另外一种是在民族当地的编导,虽然有相对便捷和优越的田野调查条件,但自认为编创思故步自封,甚至盲目的添加跨界元素,以至于丢失了民间舞中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该民族舞蹈的精华和灵魂。

三、对于彝族烟盒舞舞蹈作品创作的思考

(一)编舞技法的介入

原中国云南省舞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一级编导刘金吾教师曾指出,“我国的少数民族跳舞存在着许多危险,首先是跳舞作品的过度商品化,再次是作品内容的极度粗俗化,第三次是少数民族属性的淡化和变异。”上述问题也同样适用于以现阶段的彝族烟盒舞为素材的舞曲创作,它是彝族烟盒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而形成的问题。舞蹈创作要追求突破、发展与革新,就必须在创造的过程中求变求新。然而,求变求新的特点也相应地形成了对传统烟盒舞的舞蹈动作在加工的过程中产生了与传统彝族民间舞蹈动作“像与不像”的问题。在中国舞蹈艺术创造中,做出了“像”显然有着一直在循规蹈矩而无从去突破革新的嫌疑,如果“不像”又会脱离烟盒舞舞蹈的“根”,更是曲解了烟盒舞的中华民族文化含义。对于以烟盒舞为素材的彝族舞的编创,似乎要游走于“像”与“不像”之间,即“似像非像”但底线是必须保持着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属性。

编舞技术在烟盒舞作品编创中的介入与渗透,从一个方面解决了烟盒舞中舞蹈动作的素材问题,即精准地把握了烟盒舞当中某个很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元素,从而发展产生出了一种舞蹈语汇、舞句、舞段,又或者是一种舞剧创作。从另一方面,编舞技法的加入也大大丰富了烟盒舞的表现手段和手法,在烟盒的打法上,动态韵律的发展上都有了极大得丰富,使烟盒不单单只是纯粹的道具,而是在作品中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和生命。使编导不再只是拘泥于传统彝族烟盒舞的所特有动作框架与模式,而是能够从彝族的传统文化上做文章,出点新意,从而使作品的可舞动性与发展空间都极大地提高了。不过,在舞剧的创作中所有的编舞技巧都是为舞剧内容所服务的,技巧的使用是舞蹈创造的手段而已,是对创作内容的锦上添花,是突破旧有的舞蹈写作模式的一种方法。因此,既要重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又不能被它所束缚,需要创新,需要扩大编导的舞蹈表现手段,要编创出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并且在手法上又新颖的作品,编舞技法的介入和渗透,就是要搭起一座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作品中“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

当前,以烟盒舞或者是彝族舞为体裁的舞蹈创作中,大多数的创作都在表达一种情感,某种小事件,能反映社会现实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的作品屈指可数。难道我们绚丽多彩的彝族舞蹈作品就不能够反应当下的时代吗?是否彝族题材舞蹈的编创只能停留在民族的过去,表达情绪、祭祀、婚嫁和节庆?

就本人认为,在作品中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大致有三种原因:

第一,正因为在彝族人居住的地方,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民风民情都保留得比较完整,也就构成了彝族地区在彝族舞蹈创作上的资源优势。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资源优势,才造成了当地舞蹈写作的一种趋势:即使信手拈来的舞蹈素材,也很容易使编导在舞蹈写作的时候丢失了更多的人文思考。第二,许多的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创作动机和目的常常会带有功利的色彩,为了参加比赛而创作,或是为了一些社会庆典类的活动和晚会而进行创作,导致了对作品所含的社会价值缺乏思考。第三,在一些彝族地区,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的传统,为推动旅游发展民族文化经济发展,而大力引进和打造本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以适应旅游文化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和歌舞的猎奇心理。而舞蹈正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将文化市场化的理念很容易导致彝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走向的偏差。

结语

从对这些烟盒舞的分析看出,在当代民族舞曲写作中,仍然还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写作。此类艺术作品若不是单凭风格炫技、拿素材堆动作,便是大秀编导技术,而后果也仅仅是有品而无味。其实,我们现实中的许多舞者最需要的恰恰不是专业技术功底的强化,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文化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并不意味着异化民族舞蹈的传统动态形象,也不会异化或会丢失传统。相反,只有生活的本质才能让出自草根文化的民间舞蹈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

烟盒彝族舞蹈
你坐在阳光最好的位置
彝族海菜腔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彝族荞粑粑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舞蹈课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烟盒博物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