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比较研究
2021-11-27曹洁
曹洁
(武警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86)
一、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根据这一基本结论,以政治教育成熟作为标准,以社会成员广泛参与政治,国家及社会公众参与教育为基础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基础正是公民教育在国家的推行,想要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且在实践中践行思想自己的政治主张、道德理想、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等,就必须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认同并且遵循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
(一)高度重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虽然中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时以爱国和民族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名目有所差异。比如,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英国、美国、法国的公民教育,但其目的都是为学生进行民族意识和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归根结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合格公民,这就对本国公民的共同价值观念培育提出了基本要求,那就是认同主流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维护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由此,使国民对国家核心意识、民族核心意识建立高度的价值认同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重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在公民教育中永恒不变的话题。西方许多国家的道德教育起源于宗教教育,比如,英国的公民教育中宗教教育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当代社会,英国的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个人、社会与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我国,社会的教化最早正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涵盖了风俗、习惯、礼仪、传统的教化等等。当下,高校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开设大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的也是为培育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服务社会贡献力量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动器,是中西方各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永恒话题。
(三)重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信息繁杂,众多社会隐形问题凸显。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后,对青年学生心理问题引导不力则会导致学生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为此,中西方国家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从心理走向成熟到学会自主化解生活、学习危机,再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没有变,但具体内容有所差异,西方国家注重突出青年学生自我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我国则更突出培育青年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引导他们更加积极的融入社会。
总之,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培育合格公民时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历史文化、民族意识的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等因素所致。但随着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互学互鉴。当前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突出体现在强调爱国、个性化,倡导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合格公民。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较
恰当的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世界各国和地区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都非常重视其实现方法和手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更是国家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一)正向引导与价值澄清
1.正向引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国注重以正向为主的教育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联系。尤其在建国初,要使人民从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国家方针路线,正向的、直接的引导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就当前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就是政府,法国在这点与我国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实行的是政府全面干预,统一规定的方式。这种方式即可以正面高效的培育受教育者实现价值认同,又有利于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对培育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社会态度,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直接有效的作用。
2.价值澄清
西方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正视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单独的知识传播者。比如英国,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本身不太提倡使用带有明显灌输或有说教倾向的教材,而是以“中立”的方式呈现对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逐步形成稳定且正确的价值判断。
总体来看,我国更注重直接的正向引导,西方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正向引导”,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经常应用。随着时代发展,东西方交流增多,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多的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践教育与隐性熏陶
1.实践教育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重视灌输理论的教育方法,也注重实践教育,这也是隐性教育的一贯做法。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复杂的今天,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的补充,和显性教育之间形成互补相生的关系。例如,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其中包括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军校学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安全保障工作、为残疾人或贫困户提供帮助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育方面,中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英国在实践教育方面也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也有专门的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平台。并且积极鼓励青年学生在毕业后参加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常会帮助一些无家可归、年老体弱、犯罪的青少年以及精神和生理不健全的人。工作场所包括学校、医院、监狱以及青年项目等等。通过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隐性熏陶
隐形熏陶主要是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在受教育者不自知的情形下,受到教育者或其他事件的感化,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式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加自然,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由内而外欣然接受。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隐性熏陶的方式是多元的,但主要是通过美化社会物质和精神环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利用良好的环境氛围达到熏陶作用。比如,修建完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组织学生参观建学,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强大作用,《中国医生》《中国机长》等电影,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揭示了当前众多国人的首要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至上。
三、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比较的启示
当代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而激烈,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与社会政治经济相关联,并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比较和借鉴,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多学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需渗透在多学科中,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思政课程本身思政,非思政课要思政已经成为常态化。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就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在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及其他课程中深度挖掘“人文素养”元素,通过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核心价值观看齐。与此同时,体现个性化发展,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对教师的眼界、思维、师德师风等因素有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专业功底、理论素养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础。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责任与担当,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下一步迈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需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从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积极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心智成熟、促进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生存技能,生存方法比简单的知识更具实效性。因此,打造过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人文道德素养,提升自我修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打造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与我们之前所讲的隐性教育方法相联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途径开展。如,开设特色选修课——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社会交往礼仪等;建设人文科技场馆;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打造红色校园资源——战斗英雄展示栏、党团文化展示厅等,为学生打开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窗口;弘扬社会正义,在地铁、车站、机场、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循环播放好人好事,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典型故事,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良性互补。
四、总结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具有差异性也具有互通性,两者的比较有利于实现中西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而激烈的当今社会,对培育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身力量的青年学生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