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规律,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1-11-27朱琴琴
朱琴琴
(甘肃省华亭市安口镇晨光小学,甘肃 华亭 744100)
前言
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全日制义务课程标准》针对语文素养给出了全方位的解释:“语文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知识,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更坚定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技巧和语文知识,让自身的学识、内涵变得丰富多彩,逐渐成长为一个谈吐举止优雅、思想眼界开阔的人才。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一)基本含义
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语文课程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语文素养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前提。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基础的语文能力、知识积累以及人文文化素养、方法习惯等多个方面。
(二)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无法预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会让语文教学逐渐走进错误的区域当中。在小学时期教授学生大量的汉字以及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文章结构、写作方式等是非常必要的。
(三)丰富的语言储备
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就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范文引导学生积累更多语句、词汇等,强化学生的基础文字意识,通过具体的范文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字,使其在文积累基础上得到稳定提升。同时,也可以借助古诗词、散文等,引导学生在具备基础文字能力上学习更多的汉语知识,掌握更多的书面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优美段落或者语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以此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四)熟练的语言技巧
语言文字能力具有关键作用,是小学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的教学需要通过大量的文字或者语言表达等方式进行,所以在实际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辅助性工具,如字典、词典等,教授学生一些默读、朗读、精读等技巧,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语言技巧。
(五)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非常重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目光,让学生能逐渐了解文化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意义,从而具备感受汉字魅力、掌握文化内涵的基础能力,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带领学生领略精彩的中华文化。
(六)优雅的谈吐举止
语文素养可以集中体现在人的基本精神和礼仪中,语文教学在开展中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气质和修养,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与他人交往,通过优雅的谈吐举止展现自身魅力。
二、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开展合作学习,丰富学生语言储备
1.合理搭配,优化合作小组。语文合作学习所追求的境界就是“不求全部成功,但求共同进步”[1]。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搭配,让课堂中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与胆小懦弱、沉默寡言的学生坐在一起,让好动的学生带动沉默的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例如,在教学《狐狸分奶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学生选出一个“导演”,让“导演”挑选指导小组其他成员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在彩排和演绎的过程中,“导演”必须要将课文解读通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他同学扮演的人物角色都是谁。而通过角色演绎这种方式,表演人物角色的学生能在演绎的过程中深度解读角色内心,了解其动作所要表达的含义,明确其语言中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传统节日》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中华文化”作为主题,通过自由的小组组合,共同制作手抄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小组学生为了让手抄报的内容更加新颖、丰富,会绞尽脑汁地想尽一切办法搜集资料,同时也会主动带动其他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如,计算机运用比较熟练的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索更多资源,美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手抄报的版面或者绘制插图,汉字书写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将搜集的资源抄写在手抄报中。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一幅图片鲜明、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手抄报就此诞生。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分别展示不同小组学生的成果,并评选出合作奖、创意奖等,将获奖的作品贴到班级的空白区域中。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如何欣赏他人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授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没有教授学生正确的方式,那么整个课堂会呈现这种现象:学生看似在合作学习,其实在叽叽喳喳地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部分小组学生沉默寡言,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等。如果这些现象持续发展下去,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小组合作的学习失去了真正的价值。这时,如果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积极融入学生小组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如何阐述自己内心的观点,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2]。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讨论,在讨论期间,可以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询问教师,或者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想法展开辩论、交流、讨论等,以此保证学生的讨论内容与课堂知识相关。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要以充足的耐心进行讲解,如果学生的讨论方向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拉回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能让课文中的人物变得更加鲜明、生动,能切实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不断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要想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首要的目标就是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3]。在此期间,教师应面对班级整体学生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以主人的角度去看待学习,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感悟、自学自得,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活,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成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以往都是教师帮助学生解答困惑,这次教师可以尝试角色调换,让学生成为解答问题的“教师”。如:“今天老师在阅读《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你们能帮助我吗?我不知道课文中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你能帮助找出来吗?”由于教师很少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会变得异常强烈,很多学生都渴望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自主翻开课文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解答教师的困惑。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获取强烈的成就感,进而更喜欢自主学习。
(三)设计探究问题,提升探究能力
从本质的角度来讲,探究的过程就是将问题连接在一起的过程[3]。要想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要发挥出问题的作用,巧妙地设计问题。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基础能力、学习状态等,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问题,保证问题效果。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需要针对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等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如: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重点知识?需要学生产生怎样的情感体会?或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巧?这些都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解和思考,如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弱,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将难度较大的问题拆分开,划分成难度不同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经过系统化的锻炼,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深度、广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自身具有的知识基础上,根据自身思路探索问题答案。在设计问题后,教师还要仔细观察整体课堂教学情况,结合教学实况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将文章中表达中心思想和情感的语句等语句提炼出来,并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描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快乐吗?有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吗?”“你能用简单的语言将童年的趣事分享给大家吗?”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章,会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并在问题的指引下深度剖析文章内容,掌握其中的细节部分,探索正确答案,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体会到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利用小学语文这个平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积极地将新时代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理念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知识学习,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悟出更多有效的写作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与此同时,教师应掌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并遵循“循序渐进、以学定教”等原则,利用自主、探究、合作的规律和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