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工艺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传承与创新—以扎染为例
2021-11-27夏长春
夏长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传统工艺及其衍生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优秀的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成为研究学者与社会人士持续关注的重点与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重要部署,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亟需从多个角度实施体系创新与机制改革。因此,随着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实施,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从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其作为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知识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主战场,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有高校关于传统工艺人才建设体系构建与创新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如课程内容与行业市场发展严重脱节、教学模式单一且日益表现出难以适应于学生能力培养等。在当前创业创新背景下,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亟需加强教学观念更新、优化教学内容质量以及强调市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建设;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关于扎染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就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需求基于教学观念、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解决之道为处于发展关键期的高校传统工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统工艺与扎染产业
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优秀代表,“扎染”是指织物在未染色前,采用针、线、绳等器具运用扎、缝、拧、夹等制作工艺,随后进行染色和扎结等处理工序,以实现防染显花的视觉效果。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发明并运用扎染技术的国家之一,扎染是古代四大著名防染印花工艺之一,是中国服饰史上一类重要的织制款式,学名“绞缬”。据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记载:“缬,撮彩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中国扎染工艺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基本掌握其制作技法,于民间广泛普及,随代刘存在《二仪实录》中曾记载:“绞繊自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直至唐时,我国扎染技法日臻成熟,加之染料种植与加工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扎染工艺逐步迈入了鼎盛阶段,扎染制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种类丰富,王公贵族和乡野居民均以身穿扎染服饰为尚,以《新唐书·舆服志》中记载为例:“世间女多青碧纟颉,着彩帛鳗平头小花草履……”且多位诗人在其作品中留下了关于染纟颉的诸多佳句,如白居易在《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中赋道:“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薛涛在《海棠繊》更是咏出了“入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千古名句。宋代已将,由于夹纟颉服饰过度崇尚华丽,纹饰繁复,过度追求奢侈,遭到了当时官方政府的限制加工,天圣二年(公元1024 年)宋仁宗颁布诏书:“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缎并淡褐色匹帛织造衣服,令开封府十日断绝”。至此,扎染艺术在中原地区逐渐没落下来,加之随着战事多起,导致逐渐从王公贵族的视线逐渐转移到民间乡野。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工业技术革命的涌起与深入推进,导致西方欧美等现代化工纺织技术的引入我国,这给传统扎染工艺造成了毁灭性冲击,致使大量家庭式加工作坊被迫停业、转业,被转移至一些内陆地区欠发达地区才得以维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扎染艺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不断迎合市场发展的时代脉搏,注入现代艺术思潮与多元文化色彩,通过文化传统与旅游振兴等途径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初步形成了以云南大理、四川自贡以及江苏南通等扎染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集中区域。扎染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扎染美学与文化价值
扎染艺术具有鲜明的工艺美学价值,每一件扎染作品中的构图、纹理以及视觉表达效果都具有唯一性,其工艺之美主要体现在扎结和染色环节,不同扎结方式的运用直接关系着后续染色效果的呈现,因此这两道工序紧密相连。线缝法、线捆法、缝扎结合法、器具辅助法等多种扎结技法的运用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具体的扎制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方法相互结合运用。另一方面来说,染色工序的好坏,将对织物的色彩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其被扎结的部分保留了织物本来的色彩,而未被扎缚保护的部分则受染,进而形成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纹理,这就是扎染工艺技巧与艺术美感的重要实现途径。在扎染创作过程中,工匠们对其造诣的不懈追求,承载着大机器工厂批量化生产所难以赋予的人文价值观,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其通过视觉效果、纹理语言传达出深刻而广袤的情感寄托。另外,扎染工艺在历史长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地域族群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构成了民族认同和人文地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加强对传统工艺品所赋予的时代背景、社会面貌、风俗习惯等人文信息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地域文化特征与群体道德观念的认识”I。
三、当前扎染工艺的困境
传统工艺由于带来鲜明的民族烙印,具有不可复制性与非再生性等基本特征,在相对封闭的时代环境下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然而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现代纺织技术与多种服饰加工技艺的日臻成熟,传统民族工艺在产品成本、批量化生产与原材料的广泛性等方面表现出天然的劣势,传统工艺势必迎接来自于市场需求以及使用便利性等多方位的严峻挑战。因此,就扎染工艺的发展趋势而言,笔者认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传统工艺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邮一方面需要在与世界各文化流派的传播过程中,积极尝试与参与市场主导权的竞争与博弈,并且不断吸收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多元流派的〃营养去其糟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人们,特别是年轻一族对艺术的审美态度与价值追求不断演变,在日常生活与社交活动中所能够接受的艺术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大为提升,特别是对个性化的创意产品追捧备至。为此,在全球化时代下如何赋予如扎染等传统艺术的时代魅力是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重要难点所在。
众所周知,扎染工艺由于长期处于民间“自给自足”状态,缺乏大众视野的关注,导致其传播范围、途径与方式过于狭窄,主要集中于乡村、城镇等范畴;在图式设计方面,扎染艺术过于强调选材、技法以及纹饰的传统性、地域性与民族性,对当前世界艺术发展思潮更是缺乏及时的关注,艺术交流与互通互鉴长期缺失,导致作品所表达的艺术视觉过于陈旧保守,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其次,在长期封闭环境下,扎染艺术尽管在传统性的继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从事创作工匠群体普遍创新能力不足,并且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长期缺位、专业教育管理的师资队伍薄弱等,导致扎染行业一直处于社会边缘,且高校扎染专业教育也未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由此观之,面临如此行业壁垒:扎染艺术品类型单一,多数产品流向低端市场,造成竞争力降低,而高端市场缺少优秀的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造成市场缺失;另外,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扎染制品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缺乏实用价值,仅仅作为美化生活的点缀。因此,在传统工艺的保护过程中“向前看”固然重要,传承的前提必须构筑在坚实的“传统”继承与保护基石之上;但是,“向后看”也至关重要,传统工艺及其文化价值需要不断赋予时代表现力,才能真正实现扎染艺术生命力的复兴。
四、高校扎染教育创新性探究
正如前文所言,笔者认为,困扰当前扎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高校扎染教学存在薄弱环节,例如相关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教学观念陈旧等。当前我国幵设扎染艺术教育的以高职院校为主,在课程设计以基础性选修、专业技能拓展等辅修为主,少有以扎染艺术设计作为核心方向培养的院校,对扎染艺术教学仍然重视力度不足。另外就师资队伍而言,绝大多数教师来自于其它专业,且多数为兼职教学。为此,根据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将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和创作技法三个方面探究扎染手工艺在高校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期为当前传统艺术教学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观念创新
长期以来,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习),尽管在知识传播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革新教学观念,特别是针对专业性强、教学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将是今后提升我国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经验以及方法、以着力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基本导向,不断创新实践、积累探索,逐渐形成一套结合地方文化与民族艺术的艺术教育体系。
(二)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有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设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应用已经深入实施,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标志着新时期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围绕教学模式、考核环节、组织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等一整套扎染艺术教育的创新性改革是实现提升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采用现代辅助教学技术,开展基于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平台教学,促使高校扎染艺术教学与现代技术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手艺的同时,得以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创作技法创新
作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创作过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作工匠在长期的加工过程中形成了日趋精湛的技艺。因此,在高校开展有关扎染艺术教学过程中,关于其创作技法的总结、提升与创新性实践是该课程至关重要的中心环节。结合现代材料技术,可实现传统扎染材料的突破,运用数码处理技术、数字虚拟技术等先进方法,可在纸、画、服装以及电脑相关软件上进行扎染图案、纹饰的二次设计与创作,并促进扎染艺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化、商业化。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扎染相关活动的创业实践,通过开创扎染艺术工作坊等模式,充分吸收其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融入现代市场潮流,以此实现扎染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继承与发扬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对于包括扎染艺术在内的传统工艺教学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释扎染工艺历史进程、发展状况以及高校教育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人才培养以及创作技法上三个层面开展对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以期为扎染工艺创新性保护与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