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升策略研究
2021-11-27徐杰玲况贵燕
徐杰玲 况贵燕
(华东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练并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争取独立和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和优秀品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以红色文化精神激励人
近代以来,无数优秀中华儿女、革命先烈,在血与火中锤炼砥砺奋争的意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获得光明和新生。2019 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队”。要让青年大学生明白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保持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必须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让他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哪里来”,认识并了解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并以红色文化精神浸润当代青年的精神底色,激励和鼓舞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让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二)以红色文化传承鼓舞人
在古代,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自信,但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和征服,令当时的不少国人认为“我们百事不如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也表现得很不自信,甚至陷入文化自卑。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红色文化,重新建立起文化自信。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3]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自觉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发展者,推动中国向着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迈进。
(三)以红色文化价值启迪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作为对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传承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了“立德树人”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高等教育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和光荣传统,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夯实“立德树人”的根基。
二、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形成时期和过程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均且相对零散,地域的差异性较为突出。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素有“红色土地”之称,可以说红色资源非常丰厚,但省内各地区所展现出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不尽相同。从革命遗址分布状况来看,江西省保存了2344 处革命遗迹旧址,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的赣州市,拥有662 个革命遗址,创建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吉安市,拥有542 个革命遗址,作为江西党组织的创始地、北伐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南昌起义爆发地、新四军组建地的南昌市,拥有33 个革命遗址,仅占总数的1.4%。[5]有些高校所处地区的红色资源较为丰富,如井冈山大学,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些高校所处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却较为贫乏,缺少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列教育活动的客观条件。
(二)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支撑不足
目前,不少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完善的红色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而是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是,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重心是不完全一致的,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政课的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决定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课时极为有限,红色文化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西方思潮的侵袭导致红色文化认同疏离
对身处于物质和精神极大丰富的生活环境中的00 后大学生来说,物质贫乏的革命和建设年代是一个没有直接在场的生活空间,对红色文化的记忆也较为淡化,而西方思潮的侵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还原历史”“解放思想”为幌子,歪曲史实、虚化规律、虚化价值,制造思想混乱。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知识,而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无孔不入”,极易让辨别能力不足的大学生走进其精心编织的“迷雾”之中。此外,消费主义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下,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物质享乐、耽溺于物质消费带来的感官刺激,对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无法体会”,甚至觉得“已经过时”。
三、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整合红色“资源库”,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共享
首先要充分挖掘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形成更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图谱。除了已经得到科学开发利用的革命遗址遗存之外,我国还有大量的规模和体量较小、外部特征不明显的革命旧址等待发现和保护。这些旧址散布在全国各个角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面临自然灭失、人为损坏等多种威胁,需要进行学术研究、历史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对遗迹遗存进行修缮保护和开发。其次,要加强对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研究,打破红色文化资源在权属和管理上的行政界限,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国性红色“资源库”,实现育人资源共享。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建立或着手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如江西省建立了“‘红色资源’数据库”,湖北省建立了“湖北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贵州省建立了“贵州红色资源数据库”等。但总体上,各省市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比较小,且多立足于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全国性红色“资源库”的建设,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共享平台。
(二)构建红色育人课程体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首先,学校应单独开设红色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让红色资源更全面而深入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19 年,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我国首套系统性红色文化教材,包括幼儿、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含中职中专)、大学(含高职高专)共6 册[6],并从2019 年春季学期起,江西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红色文化课程。其次,要继续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不是红色文化育人的唯一渠道,但却是目前最主要的渠道,教师应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最后,还应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各类课程都要与红色文化育人有效结合起来,挖掘、梳理和精心设计课程中能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内容,形成红色文化全员育人的氛围。
(三)利用好新兴媒体,唱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主旋律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各种新型媒体,开辟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弘扬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主旋律[7]。首先,运用好“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让红色文化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两微一端”不仅传播速度快、内容广、互动性强,而且兼具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传播符号,让红色文化在传播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其次,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对红色文化进行由点到空间的裂变式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红色文化传播,能够为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提供更多的渠道,也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人气、更有生气。最后,还应当加强红色主题网站建设,开发红色文化专属APP 或红色游戏软件,创造出“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8]的高质量网络作品。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红色校园文化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9]高校应精心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首先,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常规的校园文化宣传方式进行日常宣传教育,在重大历史纪念日、国家重大节庆日等,结合历史事件,开展专题宣传,并打造红色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其次,丰富和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如组织红色经典著作阅读、红歌快闪、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红色影片赏析、红色家书诵读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亲身感受红色激情和脉动。最后,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前往“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开展学习交流,并学做红色讲解员。结合当地红色资源条件,带领学生拜访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等革命家,在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亲身感受身边的“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