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文本解读及其向教学转化
2021-11-27尹丽玲
尹丽玲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00)
一、引导学生解读《琵琶行》中的情感
《琵琶行》在情感上的核心就是“共情”,那么共情从何而来呢?自然是从白居易偶遇琵琶女,听闻其悲惨身世,产生同情,之后有带入到了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便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阅读诗歌中描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以及作者悲惨命运的部分。去体会作者的同情与共情的衔接。
当然,在引导学生赏析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写作背景。白居易是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一)浔阳江边,同忧于琵琶女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现有情”此时,琵琶女仅仅是拧转弦轴,拨动琴丝来校音。这时候并没有巧妙地琴技展示,也没有抑扬顿挫的旋律。但作者看来此时的情感已经一涌而出了。教师可以在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中所见或所闻的调琴来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琵琶女的简单校音却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方面,表明了琵琶女随技艺高超,但并未有炫技的意思,一个简简单单的拨弄琴弦就能让人沉浸其中,何况弹到高潮该有多么的精美绝伦呢;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与琵琶女最初的高山流水之情。若听者并非是白居易,也没有同样悲惨的遭遇,或许未必能听出琵琶女在平静如水的表面下暗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弹到这里,琵琶女已经在“诉说”自己的忧愁与苦闷了。如果白居易与她没有那么深切的共鸣,又怎能仅凭亲生感受到她的那些惆怅呢?“不得志”一词,直接表达了白居易的内心,这时候便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背景来讲一讲白居易的“不得志”体现在哪里。在不惑之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琴声将他的不甘心与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弹奏完毕,作者又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讲述,心中更是唏嘘万分。此时教师可以从琵琶女的角度来提问,是什么打动了琵琶女,使其能从“千呼万唤始出来”到后来的借乐曲向陌生人一诉衷肠?想必,她并不是一个对谁都可以去任意揭自己伤疤的人,她不会因为白居易的邀请而盛情难却。而是她对知音的信任感,知音难觅的可贵使她用乐曲去倾诉自己的内心。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又使她用语言将那无人所诉说的苦闷与惆怅尽诉于眼前这个能懂她的乐曲的悲凉和内心忧愁的知音人。
(二)倾听席间,悲愤自身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这时,白居易已对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产生了共情。心中已是感慨万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感慨。在听完琵琶女的一曲乐,一番话之后,他早已把自己悲惨的身世代入到了琵琶女的故事中。
她本是京城富有盛名的歌女,自小弹琵琶,技艺精湛。大师的赞叹,同门的嫉妒,数不尽的赏赐与彩绸。话锋一转,又诉说了她遭遇了陷入困境的挣扎,也体会了年老色衰的无奈,以及独自守候的孤独……而白居易回想自己,又何尝不与她一样命运多舛呢?想当年,十年寒窗,一举成名,也是何等的风光。在华阳关里,尽职尽责的研讨着时政得失。谏官任上,忠心耿耿的上书陈言。可如今,遭遇不也和琵琶女一样的可悲可怜。被上面抛出京城长安,受贬于这偏远的江州之地。
就是因为二人有着相似的遭遇,才能如此的惺惺相惜。这种共鸣是相互的,琵琶女弹出了白居易的悲痛,原本想要自我麻痹过一生的他,又燃起了心中的悲愤与不甘;白居易听懂了琵琶女的悲戚,让她感到了被人理解的宽慰同时也增加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愤恨。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带领学生分析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对话,以利于学生充分的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启发学生解读《琵琶行》中的高超琴技
在《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琴技,虽然只是一小段,却富有极强的艺术魅力。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可是白居易能将其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乐曲用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原本抽象的旋律形象化,让人见其字犹如闻其乐、感受其深情,实在是值得赞叹。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自己阅读诗中描绘其琴技的段落,充分感受每一句诗所表达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音频来让学生聆听,从而让学生选择每一段音频应该是诗中哪一句的描写。
(一)比喻修辞手法,以形象表达抽象
在本首诗中,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音乐韵律的起伏,给人一种形象感,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会感受到琵琶声的整体跌宕起伏的层次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比喻修辞,并分析一下其作用,教师及其他同学可以予以补充和点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作者将激越大弦比作阵阵急雨,急雨的特点是声音很大且雨滴充盈落于极快,很明显,作者想表达此时的琵琶声粗重急促、深沉繁密。至于小弦作者又将其比作窃窃的私语生,又表现出了琵琶声的细声轻促给人一种细腻柔和之美的呈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和“切切”两个叠词的运用,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极为逼真。用一颗颗大小不一的珍珠错落到与盘上的情景来形容其琵琶声的音响效果,描述出了声音的清脆圆润、高低错落,给人舒适愉悦的感觉。同时,也能让人联想到琵琶女少年时期那段“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日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本句的两处比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起初的乐曲还很流畅,如同黄鹂在花下婉转鸣啼,也体现了琵琶女年少时顺遂的安逸的生活;随后笔锋一转,琵琶声又变得艰难冷涩,犹如泉水在冰下制动不畅,此处又表达出琵琶女生活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的反转,暗示了其悲惨命运的开始,给人一种抑郁压迫的感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声在轻快流畅、沉咽暂歇之后,迎来了乐曲的高潮。犹如银瓶突然爆破,水浆四溅;犹如铁骑突然闯入,刀枪轰鸣般激越、雄健、不可遏制的旋律,表达了琵琶女对颠沛流离命运的悲呐喊和痛心疾首的痛诉,她痛恨命运的不公、痛恨丈夫的无情、痛恨美好时光的消逝。“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用猛烈撕开布匹的声音来形容乐曲收拨一画,在旋律达到最高昂之时,不可阻挡得气势突然戛然而止。又表现出琵琶女那即哀又恨、起伏不平的痛苦已经到达了极致,只能终结乐曲,如同自己这悲惨至极的命运,无法诉说也无可奈何,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
此处的几个比喻句,描写了整个音乐进程中的节奏。从粗重到细腻;从轻快到沉闷;从流畅到阻塞;从平顺到激昂,跌宕起伏、百转千回。将无形的声音变得形象化。声音的抑扬顿挫也表现出了琵琶女命运的琉璃转途和内心的复杂变化。
(二)留白的写作手法、给予无限遐想
谱写出一首千古绝唱的琵琶曲,在这段音乐描写中,出彩的地方远远不仅仅只有比喻。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留白的写作手法,留下相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音乐的休止,来表达一种无的情感,这种留白能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能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起伏与变化。所谓别有忧愁,是什么样的忧愁?所谓暗恨生,又是什么样的恨?究竟有多恨?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悄然无声的一处场景,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此时琵琶女到底在想些什么?她想表达些什么?她到底心里有多悲凉以至于用音乐都不足以表达?“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即便是“转轴拨弦”这种调弦校音即已“先有情”,转轴拨弦是如何有情的?所谓先有请,此情又是何种之情?调弦校音都已经让人感受到了其情谊深且,那么正式弹奏多么令人期待啊!作者并没有给予交代,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细品,去猜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提出类似于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建议进行小组合作,一问一答,即一个设置问题,一个回答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任何答案无论对错好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侧面烘托艺术技巧,令人以景抒情
烘托,是一切文学艺术常用的手法,烘托并不是对此情此景、此人此物的直接描述,而是用他人或他物进行间接描写,在表达效果上,也更加生动形象,吸引读者仔细玩味。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部分最经典的粗面烘托的句子就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长江秋月白”。短短一句话,用“东船西舫”这样静谧的环境和“江心秋月”这样清冷的事物渲染了当时凄惨的悲凉的气氛,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弹琴技艺之高,作者并没有描写被音乐所吸引而如痴如醉的观众,也没有用大量的喻句去表达自己内心的赞叹,而仅仅只是用周围的环境描写,来表达观众的感情全部都被吸引到了音乐之中,那种陶醉之中的沉默,那中余音绕梁的感觉。
侧面烘托的写法可以极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此处单独开展一个专题,让学生自己去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出所要表达的事物。在文本教学中,教师可以尽情的让学生体会其情感所在,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烘托手法,应用到写作的主题中去。
三、带领学生解读《琵琶行》中的叙事性
诗歌的叙事性,往往是教师在文本解读和课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不能自觉地从诗歌的叙事特征中去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或许是因为《琵琶行》本身的文体特征,往往教学目标会侧重于字词理解,全篇背诵以及抒情表达的学习,因此而弱化了叙事性的学习,其实要把握整首诗的脉络,更透彻的去理解它,诗歌的叙事性解读是至关重要的。本首诗的叙事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是从作者的视角。白居易在此诗中,将自己代入叙事的第一人称,他即使倾听者也是叙述者。他作为江州司马,从在浔阳江边为客人送行开始。原本是“举酒欲饮无管弦”的寂寞,恰逢“忽闻水上琵琶声”便“移船相近邀相见”最终“千呼万唤使出来”。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听琵琶、赞琵琶、闻身世、叹身世、诉身世。琵琶女弹奏“未成曲调先有情”。像是说尽“心中无限事”。然后突然转换为人物视角,变成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江州司马自述。
其次,在前后两段作者的视角之间,插入了一段琵琶女的视角,琵琶女通过语言叙事,将自己的人生遭遇讲述了出来,讲述了发生在自身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真实地流露出了对往事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今非昔比的叹息与感慨。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普遍人的生活状态,是整首诗也更贴合主题想要表达的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不同视角去叙述一首诗歌,也可以作为课堂延伸,让学生以琵琶女的视角或是以作者的视角来写一篇现代的小短文,来体会不同视角对主题的突出以及对人物形象描绘的影响。在其他的古诗文学习中,也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其诗歌中的视角,让学生主动思考每一篇作品中主要是由谁的视角来叙述的。从而去把握文章主题和脉络。
总之,《琵琶行》吟诵至今,其诗歌需要解读的地方以及教学中需要设计的要点数不胜数,无论是从抒情、叙事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值得我们去精读熟思、仔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