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校际交流现状与对策
2021-11-27万刚
万刚
(铜仁市第十中学,贵州 铜仁 554300)
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而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校际和跨区域交流(以下简称“教师校际交流”,以便于表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优质均衡的区域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现实体现,教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找平一碗水”,也不是人为地“稀释”优质教学资源,而是要实现将“强校”变为“校强”,将“弱校”变为“强校”的教育目标,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流通,以实现“教师变革”向“学校变革”发展的愿景。
一、国内外的理论支撑和成功的经验
第一,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教师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如卡磁和库克这两位学者,他们提出的组织寿命学说和曲线理论为我国初中教育阶段教师的校际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1]。
第二,成功的案例与经验。在日本,教师流动机制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相对标准化、高度透明,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方位轮换。在韩国,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结构,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2]。在瑞典,在学校的交通和医疗方面,有多种工资或补贴方案,能够确保教师在边远地区的待遇,并激发教师流动的积极性。早些时候,在河北、成都等地,各所学校之间就展开了教师校际交流活动试点,并且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成功,积累了有效的交流经验,能够为现阶段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提供良好借鉴[3]。教务处全体教职员工、教职员工薪金由流动学校统一管理,各被流动学校只负责使用,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在教师校际交流过程中,在7-9 月份,都会对所有教师展开新的人事安排,以便于他们在各所学校展开有效流动,而这一现象,就是“区域管校”的一种微缩景观。
二、教师校际交流的现实挑战
(一)干部交流带来学校管理断层
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位好校长来维护和领导一个好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学校管理网络紧密,管理渠道畅通。在学校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者及其他管理人员交流、输出时,优质学校将会遇到管理力量“收支平衡”不平衡造成的管理失误[4]。怎样使用“替补”队员,怎样培养“新人”?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当校长因交流而更替,新校长对接新学校,同意还是否定原校长的管理方法?是延续或转换?是立即改造还是缓冲期?新任校长将面临许多类似的挑战[5]。
(二)骨干外输带来教育教学弱化
校内骨干主要包括专业教学骨干、班级管理骨干(如优秀学校管理人员)、校外指导骨干(如专业教师)、教学专业骨干(如计算机技术人员)等,这些骨干力量支持并经常领导一个学段、一个班级、一个学科的培训和教学,他们的输出必然导致优质学校教育和培训中某一方面的力量流失,甚至出现暂时的人员短缺。而是否有充分的提高自我力量的储备,以及交换教师是否能迅速“填补空缺”这一问题,对高质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6]。
(三)师资弱化带来学生家长抵触
在校际交流中,学校面临着“派谁”“要谁来”的问题。若学校交换教师实力不平衡,优质学校就会失去优势、接受劣势,造成学校教学结构的失衡与弱化。教师从强者变成弱者,很多学生家长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往往会产生抵制情绪,甚至采取对抗行动[7]。在校内,怎样安排交流教师的教学内容,怎样做好教师的心理辅导、家长沟通、学校管理改革等问题,都是一项挑战。
(四)文化差异带来教师“水土不服”
高质、均衡,对教师而言,并非一个轻松的“交换场所”,而是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观念、学校文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合与互补。由于部分教师的适应能力较差,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引起他们的不适、不安全感[8]。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容易在交流学校产生“局外人”的想法,因此也就会更加不安,不会专注于新工作。与此同时,教师的校际交流往往只是工作方面的流动,并不会有职务流动,有些老师,过去有过“一官半职”的工作,在“换工作”之后,却“无官一身轻”。他们的工作心态会随着工作的变化而变化,其发展意识、事业投资、创业成就感将大大削弱,甚至出现倦怠现象。交流教师如何迅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环境、管理新教室、发展新自我,是学校管理的挑战,也是对教师心理适应、文化转型、问题解决沟通的挑战。
三、教师校际交流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有目标、有活力、有信心,才能够成就优质学校。针对教师间交流所带来的挑战、学校优质人力资源的弱化、学生家长间的冲突、教师间的“适应”问题的解决,学校必须有效地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新的智慧和策略,实现优质、均衡的区域教育发展。
(一)情感先行,让交流教师“宾至如归”
教师在校际交往中,必须适应新环境,克服新困难,解决新问题,在这重重压力下难免会产生疏离、不安、甚至惊慌沮丧的情绪。这个首先需要学校情感先行,从“心”开始,让每个交流的老师都能感觉到舒适,愉快,快乐的融入新的学校。
一方面,外派学校要培养外派教师对新学校、新工作、新学生的热爱,让他们在新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职业素养,要掌握自己的课堂、研究、规划自己的发展,不仅要为新学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接收学校要真正把交换教师视为“自己的人”,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将他们的专业成长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之中,为他们提供发展和成长机会的平台。
不管是外派学校还是接收学校,都要依托教师的校际交流机制,通过教师心灵的交流,使教师魂系职业,培养一批事业型教师,让交流教师成为一名职业教师;通过交流使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基础上,逐步成为一名专业型的教师,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培训向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方向发展。
(二)环境优化,让交流教师“如鱼得水”
教师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自我约束,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优质环境的支持,好的学校环境可以"让一般人脱颖而出,让优秀人才更优秀",如果学校环境恶劣,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校际交流中,尤其是薄弱学校,必须优化学校的一般办学环境,使交换教师"如鱼得水"般自由向上发展,真正发挥其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改善交换教师的工作环境,改善交换教师的生活环境,改善交换教师的生活条件,优化教师人文环境。交换教师的学校管理应该是人性化的、感性的,应该从制度的层面给予交换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即“水土不服”问题要解决,以此为交换教师的新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校方应团结交换教师,共同努力,以学习充实思想,以研究提高技能,探索优化实践,让交流教师有创业的激情、拼搏的精神,促进新的发展,享受新成果的喜悦。
(三)助力成长,让交流教师“更上层楼”
老师要接受学校,要振兴“内资”,用好“外资”,实现教师的全面提升,尤其是优质学校,要为弱势学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促进其专业成长,提高其专业素质。接收学校应充分利用其优质资源,把交换教师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组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交换教师进行结对交流,使教师能迅速熟悉新环境、适应新文化;为交流教师提供综合的备课、教学、研究等建议,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老师的成长首先应是课堂教育的成长,学校应为交换教师创造机会,让交换教师闪亮登“堂”,展现教学,让教师在开放的教学中研思、研学、研教,走进教前思考、教中思考、教后思考教学的新模式。
学校要把交流型教师纳入“创名师”“推名师”“用名师”机制,在校级优秀教师选课窗口寻找名师做大做强;以“创名师”“推名师”“用名师”等为窗口,使交流教师有希望、有动力、能上进、能领头,实现快速成长。
四、推进教师校际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学校的办学特色
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跨文化交流。我们学校是铜仁二中的初中部本部,后来独立开来,成为市第十中学。从2010 年起,学校连续六年成为碧江区教学质量的标杆,后来虽然生源不好,教学质量有所下滑,但师资还在,师魂还在,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学习能力培养,以2021 年铜仁实力最强的重点高中——铜仁市第一中学公布的高考生源数据显示:铜仁市第十中学600分以上34 人,清北2 人,C913 人,98531 人,211 以上105 人,成绩位居首位,虽然在当时的中考中,比不上其中的另外两所初中,但长远来看,可见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也是以这方面进行,优秀的教师如果盲目地为均衡发展而向薄弱的学校转移,而这些学校却只为了眼前之利,不仅会影响学校办学的特色,还会挫伤教师的热情。
(二)注意区别“教师派位”和教师校际交流
近几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中小衔接教育”采取就近入学、电脑分配的方式,对同一领域的学生进行随机分配。所以,很多家长和学者也建议老师使用随机方法。但是,“教学指导”并不具有科学性。只有老教师配准,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男教师和女教师合理分配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的必修课。它会强烈地影响学校文化,影响学校和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教师间交流对学校教师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第一,教师之间的交流能激发学校培训教师的“智慧”,使学校间的交流成为学校转型与现代化的好机会。只有校长认识到,学校才有策略,教师才有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有能力在跨校交际中“取长补短”,让优秀教师在商业交往中获得宝贵的资源,并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二是教师成长要有环境、机会与挑战,环境要适应与创造,机遇要把握与利用,挑战应对与应对。面对校际教师沟通的挑战,学校应计划并积极应对,以应对高质量资源的流失与教师的重建,也应利用教师交流提供的机会,恢复新旧教师资源,激活教师成长的动力。在教师的跨校交流中,无论是优质学校还是弱势学校,都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诚恳接受交流教师,精心培养,争取“让普通人成为优秀的人,让优秀的人变得更好”。三是学校间交流需要全面计划和制度支持。教务处和学校需要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加速交换教师和招生学校的整合,实现交换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解决同化风险;立足现实,我们要寻找实际效果,从而实现从“量”到“质”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