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强化措施与创新机制研究策略
2021-11-27张鹤
张鹤
(邢台市襄都区委党校,河北 邢台 054001)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与严标准。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传统思想及管理模式影响,对经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对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产生了深远影响,事业单位应明确经济管理对单位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强化措施,推动经济管理创新。为提高经济管理质量,事业单位应完善经济管理制度,采用透明化经济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同时,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其经费来源通常为财政拨款,这部分资金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事业单位内部,若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则会引发入不敷出等诸多问题,限制其发展。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活动时,需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管理目标不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通过改革与创新,能够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活动中,甚至部分事业单位形成了附属专业,财政拨款并不是唯一经济来源。基于此,事业单位应遵循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开展经济管理,对各项活动进行指导,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资源配置,促进事业单位高效发展。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现状
1.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制约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管理体制,不仅能够规范经济管理行为,还能保证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但存在部分事业单位,在日常发展中,传统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观念更新不及时,导致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受限,不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其次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为结合内部情况,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经济管理工作缺乏指导与支持,管理质量不高,违背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初衷。最后在部分事业单位中,由于企业管理者忽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导致经济管理人员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未遵循相应流程开展工作,易滋生经济管理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监督力度不足,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腐败现象。
2.经济管理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由于受特殊性质影响,事业单位并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中,对盈利并不重视,在开展经济及管理方面工作中,缺陷问题突出。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内控制度不完善,无法为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与指导,经济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缺乏秩序性。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并未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在面临突发问题时,制定临时应对方案,导致问题解决不到位,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受限。这一经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具备系统性与规范性特征。最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与生产及经营活动之间并无关联性,未形成成本与效益观念,导致管理不到位,威胁国有资产的安全,也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
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预警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其主要职能则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服务,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这一特征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对市场发展情况及经济发展认知不到位,单位内部管理者并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意识。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由于预警机制不完善,导致经济管理整体质量低下。在新形势下,存在部分事业单位,对未来经济发展形式预测不科学,内部资金管理不到位,从而引发资金不足及资金短缺等问题,限制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其次在部分事业单位中,虽然构建了经济管理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往往是将其他单位成熟预警机制直接照搬过来,未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与需求,使得预警机制不完善,流于形式。最后事业单位缺乏高素质人才,预警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制约经济管理工作开展。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强化措施与创新机制
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应发挥其优势,为其他工作有序开展夯实基础。针对当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强化措施与创新机制,提高经济管理质量。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强化措施
1.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制定了经济管理制度,但仍存在不合理等问题。事业单位为确保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应从制度层面着手,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管理及约束性作用,为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与指导,还能够对各项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制度构建中,首先应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及具体操作流程,并从经济管理人员出发,提升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工作理念,认真对待工作,完善知识体系,掌握更多新技能及方法,带动经济管理质量提升。其次事业单位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后,应强化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监督质量。对经济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行为展开动态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上报管理者,继而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引发严重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事业单位需要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够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
2.提升经济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及规范性。推动经济管理工作开展更加规范与系统,是实现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路径。首先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及管理模式,明确经济管理工作开展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意识。当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后,可发挥引导与示范作用,带动基层员工观念转变。通过转变思想意识,管理者与基层员工均能够积极参与经济管理,发挥协作与配合作用,推动经济管理工作规范开展。其次事业单位应明确经济管理工作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为保证经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需形成全员参与局面。员工及职能部门均积极参与,结合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及需求,制定管理方案。在工作落实环节,应强化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制定完善管理举措,推动经济管理目标实现。
3.完善经济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到位,易滋生管理风险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管理质量,还会影响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基于此,事业单位应逐步完善经济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通过风险预警,便于事业单位及时采取因对方案,降低风险对单位的影响。首先事业单位可在原有环节基础上,增加第三方审核环节,为保证审核的独立性,需要将其独立在事业单位系统之外,通过开展监督及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经济管理效率。在开展第三方审计工作时,其资金管控与监督是工作重点,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详实信息参考,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其次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制定监督小组,由专业人员负责,对经济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
4.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风险在逐渐增加,为确保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经济管理人员应积极更新思想意识,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虽然事业单位大部分资源主要于国家财政拨款,但在发展中,仍会面临诸多风险问题。通过树立风险意识,是规避风险的重要路径。首先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应摒弃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对风险的认知,形成风险意识,为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当单位管理者转变观念后,能够发挥引导与示范作用,带动经济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其次事业单位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及时调整与完善,提高经济管理质量,规避多种风险问题。同时事业单位还可定期组织学习及培训,引导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在培训中,明确指出风险问题对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使经济管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掌握基本风险应对方法。经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经济管理风险,应及时处理,降低风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最后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浪费等问题,事业单位可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优化资金与资源配置,改善浪费行为,最终实现收支平衡。针对日常收支,应详细记录,减少不合理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带动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为事业单位发展奠定基础。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创新机制
1.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国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可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相融合,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原有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数据获取及收集难度大,经济管理人员通常会依据经验开展工作,导致整体工作质量低下。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经济管理模式,事业单位管理者可通过数据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这部分信息作为基础,制定科学决策。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事业单位可构建完善数据搜集与分析系统,该系统构建,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分析,为数据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事业单位能够从经济活动数据分析中活动有价值信息,掌握经济管理需求,提高管理水平。最后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开展资产规划工作时,实现统一管理,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在信息技术应用中,能够全面分析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问题,制定风险管控路径,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2.采用透明化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环节。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应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环节。首先可采用透明化经济管理模式,将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开,便于内部员工掌握每一项支出费用的用途及资金流向。采用这一方式,有利于引导员工参与经费管理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行为。其次应不断优化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简化管理环节,经济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得以缓解,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质量及管理水平。
总结
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步突显,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受多重因素影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因此事业单位应积极采取强化措施与创新机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及经济管理风险预警机制、推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同时,带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