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东快书《武松传》看民间的侠义思想

2021-11-27牛振

魅力中国 2021年23期
关键词:侠义武松民众

牛振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山东快书是明清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形式,起初流行于山东、华北等地,后发展遍及全国。其最初的内容是以水浒故事特别是武松故事为主,在山东快书的三种起源说法中,有两种(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都认为最开始是以编演当地流行的武松故事为主要内容。而在流传过程中,水浒故事也以武松故事的数量为最多,共有《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闹公堂》《闹南监》等十几个篇目。1957 年8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武松传》中就收录了12 个篇目,27 段唱词。可以说,《武松传》已经成了山东快书这种艺术形式里最为杰出的代表。提起山东快书,武松故事或《武松传》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听到那句妇孺皆知的“闲言碎语不要讲”(山东快书的惯用开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接“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由于其影响巨大,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注入了这个形象和他的故事当中,武松武二郎这个高大威猛的人物形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山东大汉在外形甚至是个性和性格方面的象征。而作为民间文学,作为一开始在田间地头或码头街市种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正是最接近民众,最能反映民众心声的某种思想,某种意识。在这些思想和意识当中,最为下层民众所看重、所称道的侠义思想和侠义精神体现得最为突出。

一、《武松传》中侠义精神内涵

所谓侠义的概念古已有之,韩非在《五蠹》中提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1]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引用了这句话,并且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2]虽然指出了其“不轨于正义”的缺陷,但对其重然诺,轻生死,急人之难的特征还是非常赞赏的。后世也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对“侠”情有独钟,如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3]的“幽并游侠儿”,南北朝诗人卢思道《从军行》中的“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4]李白《侠客行》中“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潇洒形象,都对“侠”充满了敬仰。

对于“义”则更好理解,在传统思想中,“义”应该是利人思想的最高境界,和“道”属于同一个级别。这和民间中对“义”的理解很相近,特别是当它和“侠”字联系起来的时候,“行侠仗义”便成为人们对英雄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所谓的侠义,无非就是扶危济困,锄强扶弱,以一种快意恩仇,酣畅淋漓的方式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民间而言,由于民众的生活方式或者是从生活所接触的范围上来讲,侠义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能是民间对侠义精神或侠义思想的最基本的解读,晚唐诗人贾岛在《剑客》诗中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说的就是行侠的剑客要为无辜受害的人们伸张正义的意思。在《武松传》形成的那个年代里,社会政治黑暗,底层的人们深受各种黑恶势力的欺压却对无能为力,在这些时候,人们往往会希望出现侠客似的英雄人物来拯救自己,为自己伸张正义。

在《武松传》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迹占了很大的篇幅,东岳庙会上怒打“李家五虎”,十字坡客店中戏打孙二娘,闹南监时打“催命鬼”和“活阎王”都属于此类。作品中武松虽然是凭借一双铁拳,靠暴力来解决问题,但武松的“打”却并非没有来由的恃强凌弱,而是每次都站得住“理”的,“打”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罢了。在“打”之前,武松和他们都是素不相识的,只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挑战了武松或者是下层民众的道德或行为的底线。如在《东岳庙》中,武大口里李家五虎的做派是:他家里种着好地两千顷,养活一万潦倒帮;他家里还盖着金銮殿,盖着东西两朝房;三六九,常登殿,坐在了上边装皇上;谁家的地要挨着他的地,犁巴犁巴就种上了;他看见谁家的骡马好,背上鞍子就骑上;谁家的姑娘媳妇长得好,他拉到家里就拜堂;拜天堂,拜地堂,拜罢了天地入洞房;人家娘要把闺女找,他拉住就叫丈母娘;人家愿意算亲戚,要不愿意他“咣”“咣”的两巴掌;人家到城里去告他,他差人撵到半道上;差人撵道中途路,劈起一刀大开膛……东岳庙来了三百六十行,当中间支了个收税棚,大小买卖都得给他报行;我听说有个卖瓜子的没报税,就叫他揍了一顿踹了筐;有一个拾粪的老头没报税,就叫他揍了一顿扒衣裳;有一个卖豆腐脑的没报税,就叫他“嚗”“嚗”“嚗”,撅了扁担砸了缸。

虽然为了艺术效果,以上的描述有相当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大致表明了所谓的“李家五虎”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土豪、村霸之类的人物,而对于他们这种欺行霸市,强抢民女的恶霸行为,武松的态度十分鲜明:武大郎从头至尾讲一遍,气坏了好汉武二郎;这武松生来爱打抱不平,他听说奸盗邪淫惨无人道气得慌……武松气得猛一蹦,说:哥,你这个说法不在行,这些年我没在家,蛤蟆老鼠为了王……他要是正大光明我帮他,兄弟我给他帮帮忙,他要是奸盗邪淫不行正,兄弟我给他改改行![7]

虽然武松是抱着要打“李家五虎”的主观目的去赶会,但武松发难的原因却依然是“瞎小五”在大庭广众之下调戏民女在先,强抢民女在后。这种正大光明与奸盗邪淫的二元对立,正是人们对侠义精神、侠义行为惩恶扬善的基本要求。

在武松怒打“瞎小五”的过程中,围观的群众多次表态“打得好”“打得对”,还有人商量“帮大个子揍瞎小五”。有一位老人过来“阻止”:武松打得正带劲呢,觉莫着后边有人拽衣裳:“我说好汉爷,别打啦!”武松回头一看是个老头:“唉,怎么着?你来给他讲情吗?”老头说:“啊?我给他讲情?我要是给他讲情那我才缺德呢!”“哎?那你怎么不让我打了?”“我是说好汉爷,你皮锤(拳头)打不解恨呢,不如给他开了膛!”武松说:“老先生你说句话容易,我这手里没家伙怎么给他开膛呢?”老头说::“你没有我有啊。”老头说罢一伸手,掏出把镰刀明晃晃:“这是我刚在那边镰刀行里买的,到底快不快我也没数,你拿他试试!”武松心说:瞎小五,你看看你这人缘吧?[7]这在增加故事趣味性的同时,也表明了下层民众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说明了民众对这种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恶霸行为的深恶痛绝。

同样,武松在“十字坡”张家店里打孙二娘也是由于她开黑店害人,是对于“清平的世界乾坤朗,她哪里敢把活人剥”这种害人行为的一种义愤填膺,“不信猫吃鲜姜羊上树,我这个鏊子盖她的锅!”对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容忍;闹南监时打“催命鬼”和“活阎王”也是看不惯这两个牢头对犯人的欺压和盘剥这才愤而出头,为他们主持公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表明了在民间,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为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更容易得到的认可,这或许就是民众对惩恶扬善观念最基本的解读。

(二)朋友有难,两肋插刀

如果我们说为素不相识的人出头,打抱不平,维护正义是行侠的话,那么在朋友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两肋插刀就应该是仗义了。《武松传》里武二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也不在少数。《替兄报仇》中狮子楼打杀西门庆是为报杀兄之仇自不必说,东岳庙中小霸王周通对武松的帮助也是出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石家庄》中打二大王方豹的原因是因为方豹要强娶石秀的妹妹石桂香,而石秀是武松的结拜兄弟,用武松自己的话说:那石秀,他和我武松是仁兄弟,我们俩亚赛一爹一个娘,你要是把他妹妹抢了去,我这脸上也无光,今天二爷我来了,我给你小子改改行![7]

为朋友两肋插刀,义无反顾。《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则是出于对施恩的知遇之恩的报答,不过在《武松传》中对快活林矛盾双方的身份和故事情节都做了一定的修改:施恩不再是一个和蒋门神一样的恶霸,冲突的原因也不再是两个恶霸争夺快活林酒店的控制权。蒋门神强要为自己的岳父出头,去酒店故意挑衅,不仅咄咄逼人而且得寸进尺;施恩则是一个主张和气生财的宦门子弟,因为无意当中由于误会得罪了蒋门神的岳父,在面对蒋门神的挑衅是一直刻意忍让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在被逼无奈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不得已奋起反击。而武松对施恩的态度也不像《水浒传》中那样因为施恩对他好便毫无原则的倾心相交,而是在了解了事实真相之后才决定帮助施恩打蒋门神,这也说明武松的仗义并非不分好歹,而是非常有原则的。这些修改,这一方面让武松打蒋门神的理由更加充分,也让武松摆脱了不分是非,一味只讲究江湖义气的名声。另一方面,也让武松的形象更加接地气,更加丰满和高大,也更符合人们对于英雄仗义行侠的心理预期。

二、现实意义

当然,《武松传》的内容虽然让人感觉到酣畅淋漓,大快人心,但毕竟包含了不少血腥残暴和以武犯禁的因素,这在现阶段是不值得宣扬和提倡的。不过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其固有的故事框架所造成,在这一点上我们无法苛求古人。但是其本质上所包含所体现的这种来自民间社会,世俗的侠义思想,实际上也是世道人心的一种直观反应,更是一种朴素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底层民众遭受来自上层的压迫,遭受来自社会恶势力的不公侵害之时,自然会希望有一种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出现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特别是以酣畅淋漓的快意恩仇来维护公平正义。而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种朴素社会责任意识的最直观表现。因此,这种来自民间的“侠义”思想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是一种对世道人心,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和对社会不公,对丑恶势力的横眉冷对。

2020 年的一场疫情让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变得异常的强大和坚韧。但在这个本该举国同心,共赴国难的时刻,却屡屡爆出不和谐的声音,但这些不和谐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来自民间的广大网友,展示出了巨大的舆论力量,他们本着为祖国为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振臂高呼,步调一致的强烈谴责这些丑恶现象,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力量,成为祖国的强大舆论后盾。而这正是来自普通民众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社会责任感,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侠义”精神。它让我们在面对社会上各种不公,各种丑恶现象横行的时候,不是视而不见,冷漠置之,而是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尽自己的能力为维护公平正义、世道人心添一份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侠义武松民众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笑(外一首)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我家里的武松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武松的醉与不醉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