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家具木作工艺发展史
2021-11-27张刘涛汪洋邓剑刚闫爽
张刘涛 汪洋 邓剑刚 闫爽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一、家具木工工具
提到木作工艺,自然离不开木工工具,中国古典家具名扬海外,古典家具的制作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工序,涉及到开料、选料、开榫头榫眼,以及组装等;无不体现木工师傅的制作技术,一代代木工匠人用自己的经验。对锯子、尺子、凿子、刨子、墨斗等木作工具,总结出了工具使用的各种俗语,比如形容木工工具重要性的语言:“推(刨)刀斧头锯,曲尺墨斗线;凿囝(nān)铁锤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惊。”
二、家具木作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榫卯结构,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非常重要的生活器具——漆碗。这个漆碗是整挖制作而成的,表面经过了髤漆处理,可想而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木质材料制作生活用具了。
商周时期是青铜礼器的时代,漆木家具在这个时候初露端倪。木作工艺真正独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的鼻祖鲁班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他的“以制器者尚其象”行为,也和当时工作技术水平有关。春秋战国时期锯、钻、凿等各种木工工具也得以应用。家具的制作不再是整挖的了,而是采用榫结合的形式,这个时期的木质家具又出现箱、笥、椟和小座屏这样的新型家具,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木作工艺发展迅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木作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新木作即高型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这种建筑上的大木作结构也应用到家具方面,家具的型制也比前朝高出很多。
通过对宋元时期一些流传至今的家具作品,一些在绘画作品上我们看到的一些家具可以判断出来,当时的木工制作技术是比较发达的。在唐代的《六尊者像》中的的小桌子,桌面是整板的,而且比较厚实。那么到了宋代桌面通常用薄板。而且,有的时候薄板都不用,用的是嵌板。这再次证明了,随着当时的木工工业不断发展,制造木作嵌板的技术已经不断普及了。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南宋时期我国出现手推刨,手推刨在白木家具制作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家具雕刻纹饰大量使用。据南宋戴侗《六书故》记:“刨皮教切治木器,状如铲,拘之以木而推之”使得宋代白木家具的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宋朝的蜈蚣刨使家具的线条、打洼、泥鳅背等工艺操作更为精细,为出现赏心悦目的家具立下了汗马功劳。铁制工具的出现为木器的镂雕、高浮雕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但由于其硬度和韧性还是不够,在某种程度上使硬木家具的出现成为不可能。宋朝末年的白木家具,无论是纹饰、雕刻工艺等,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技术水平。历史发展到这一时期,人类的工具制作由原始的石器、骨器、青铜器发展到铁的冶炼,工具制作为家具制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因而推动家具文化日臻成熟,为以后出现明清家具鼎盛时期打下了牢固基础。
到了明代社会对家具需求量大,木匠得到自由发展,皇帝也喜欢木作产品,特别是到了明朝中晚期之后,出现很多木工和关于木作技术的书籍。如:大家熟知的《鲁班经》在之前是介绍如何进行大木作的,而到了明朝对鲁班经进行了增编,增编了很多关于家具木作的一些知识。在明万历《鲁班经》版画中的木匠做工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具小木作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在明朝中叶之前,很多工匠在匠师班里面,主要采用的是“住作制”或“轮班制”的模式,这些匠师通过从匠师班当中分身自由之后,他们也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去参与家具的生产与制造。明朝中叶之后,为增加税收解除了海禁制度。海禁制度的解除,促进海外贸易,一些珍贵木材运到了中国。使得各种硬木资源的利用。除此之外,历史上明朝皇帝——明熹宗,他本身皇帝就是一个木匠。明熹宗从小最爱就是干木匠活,他的木作工艺的非常的精致,让很多匠师都望尘莫及令人惊叹。明中期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刨削刃具的硬度大大提高。带动了木做的发展,为制作硬木家具奠定了基础。在明中期虽然发现了硬木家具,但大都没有精美的雕刻,这说明当时的木作工具的条件有限。事实上,硬木家具的出现,并不说明当时刚发现硬木能做家具,而是因为炼铁工艺的发展,让人们发现,随着硬度和韧性更强的制作工具的出现,以前认为不能制作家具的硬木制成家具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但由于雕刻刃具钢口的不足,可能会认为这些硬木不适合或不能进行雕刻,反而更在简约风格上花费大量心血。这说明依然是炼铁工艺的发展,带动了制作工具的更新,促成了硬木家具和镶铜技术的可能。
清式家具在清朝经过康熙、雍正这两朝的发展之后,国力更加强盛了、老百姓更加富有了。达官贵人特别追求炫富之风。在这样一个炫富之风的背景之下,家具成为了当时有钱人的一种奢侈品。从此,家具的精神功能大于了它的物质功能,因此家具表面更加追求一些华丽的装饰,如:各种镶嵌、甚至是鎏金啊镀银等等,装饰方法更加多样化,看上去更加雍容华贵了。清朝到了道光年间,随着国力的衰弱,家具的制造更加粗糙了,特别是一些皇帝大婚之后也没有专门的家具师班帮他订制,而是到一些民间找一些明间师傅来制作。可想而知当时的国力衰落之后老百姓生活不如从前,因此这种炫富之风减弱之后,家具也几乎失去了本有的清式家具的风格。从此时起,西方列强入侵,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西方的一些装饰方法带入到了大清帝国。因此,清朝晚期,随着西学东进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家具它的表面一些装饰纹样也发生了变化,融入了西式的一些纹样。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国清式家具在当时形成了三大木作:家具的制作和设计已形成了以广州、苏州、北京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局面。“广做”以用料大方、中西合璧为特点;“苏做”以用料节约、颇具明式遗韵为特点;“京做”以生产具有宫廷特点的家具为主。
三、十大工艺名词
首先了解一个词,它的名字叫攒,那这个字是提手旁右边加一个赞字,那攒又叫攒接,是指将小料接长的一种方法。攒接通常是两根小料,圆木也可以是木方,通过一个插入榫结合起来的,这个插入榫在明清家具当中它叫“插销”。经过攒接零部件就实现了接长或者制造出特殊造型的异形了。实际上这个攒接是和另外的一个词经常的搭配使用,它叫斗。斗这种方式结合的小料通常是一簇一簇的,所以也叫“斗簇”,很多时候攒接和斗簇是相结合的所以叫“攒斗”。
实际上我们看到很多家具上面有一些图案,这些图案可能采用的是攒接的形式接成的,也有可能不用攒接用到另外一种方法。实际上攒和另外一种工艺是相对应的,它的名字叫挖。在明式家具当中很多家具的装饰部位,都采用这种攒的方式。而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朝中期之后,很多家具不用攒接了,而用一些整挖的方式,挖的方式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到一些凿来进行挖,也有时不用凿,而用钢丝锯,用钢丝锯来进行挖,我们现在叫镂,类似于镂雕一样,镂空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实际上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锼挖”。
明清家具无论是椅类家具还是桌案类家具,腿足通常是重要的一个装饰部位,腿足的断面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混面还有像打洼成的凹面,有时在打洼成凹面的两端边线或是这种混面的中线通常起一根阳线,这条阳线长度比较长,跟椅子腿的长度或桌案腿的长度是一致的,给人以挺拔俊秀之感,这种起线方式,在明清家具中叫起线也叫起棱。
明清家具的零部件,主要靠榫卯结合来实现接合,几乎用不到一点钉子。榫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角榫、燕尾榫还有像插销似的插入榫、银锭榫等,一些书通常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叫让榫,让榫并不是根据家具的榫头造型来命名的一种榫结合,让榫是一种工艺技法,它指的是家具在进行榫卯结合,如果在同一个零件上同时开凿两个榫眼,通常榫眼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如:三方交汇的构件,它采用的就是让榫的形式。明式家具是追求人文情怀的,一些家具甚至模拟竹材的造型,如:有这样一个词叫裹腿做。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木作历史悠久,木作文化博大精深。家具小木作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完成一件件古典家具,将我国民族文化赋予家具作品之中,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人们可通过对家具木作工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研究,来实现对历史古家具修复与保护的目标。这些保护,不仅是对传统古家具,更多的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最后,更希望这样凝聚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家具木作工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