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会”提出远景目标视角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优势
2021-11-27关芮方诗慧
关芮 方诗慧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27)
2035 远景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从理论定义上分析,2035 远景目标的提出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新时代的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的提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不懈努力进而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实践中编制和实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也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中不断深化,因此,深入理解、贯彻、落实好远景目标系列规划,充分理解 2035 年远景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延展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根据我国发展条件和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举措。这“两步走”中的第一步,即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2035 远景目标从系统上解读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走好这“两步走”的第一步,即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 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党全国只有保持稳中求是的态度走好这第一步,坚决维护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取得的系列历史性成果,我们才有信心迈出实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步。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远景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的关键性地位,也表明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转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提出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曾何几时,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极大程度加深,伴随着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开始对本国已有及外来传入的各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与总结,力求可以找到最能适应那时中国发展的理论,历史与理论的发展总是呈现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与统一。在此重大历史抉择与理论选择之际,俄国在列宁领导下的十月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充分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结合国家现状与国家需要实现理论发展与运用落地生根的现实意义与客观物质力量。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充分佐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抉择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则是完成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的标志。如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源头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理论探讨到思想论战再到革命运动的过程。现代中国,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深入与发展,该道路系列理论作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整体动态适应时代之需、准确回答时代之问、正确引领时代方向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进程达到质变性飞跃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发展之时代成果、人民需要、人民利益于一体,深化了全党全国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在这种新境界的诞生与催发中,全国“两会”代表与委员在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与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反映民意、科学集中民智、凝聚荟萃民力,将既得理论、实践、经验、环境、社会需要作为基础进行讨论、协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发展为实现 2035 年远景目标提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共同谋划出一幅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蓝图。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相融相生、相互促进。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考察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定位、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与防范和化解新冠疫情带来的风险,可以发现与总结现代化建设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逐步实现和2035 远景目标内涵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催化、延伸。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日益丰富,这种显而易见的质变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的多样性契合度正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也因此更加顺应时代新变化,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求、新向往,更合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最高价值导向。一方面,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特别指出,“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5]另一方面,“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6]中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上体现为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的提质增效推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构想的最高价值导向恰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两会提出的远景目标草案对未来中国人民高质量、高水平生活的描述和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准与范围的界定,这无疑是鲜明而坚定的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习总书记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维度,就是会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满足感、收获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在远景目标上具象化的体现是:人民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国家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更优、人民工作更稳定、国民收入水平迈向新层次、医疗健康卫生服务体系更为周到、社会保险与保障更可靠、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宜居,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些重要理论观、方法论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指导和推动我国保持对党的领导高度政治定力进而制定更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中国当代社会环境与中国国情、人民需要与人民期望的远景规划。因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相融相生、相互协调,并在展现出高度耦合性的人民发展导向价值规律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无论是分析全国“两会”提出的中国远景目标构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规律的相似性与价值导向、作用立场的契合度,还是科学探讨它们在逻辑上的延展性与成果实践的转化方向。关键点在于是作为起步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与落脚点远景目标构想体现出的道路优势。鉴于此,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深化。大道之途,行稳致远;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相信随着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优势继往开来发挥功效的下一个重大历史性节点的到来,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远景规划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