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排练模式多元化的思考与实践
2021-11-27黄元
黄元
(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北京 101300)
多元化指的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组合。引申为达到目的,采用行之有效的不同方法。
一、对合唱的认知
(一)合唱的影响
声乐是喜闻乐见的一门唱歌艺术,单人唱是独唱,多人在一起叫作合唱。合唱是一项由多人参与的集体性的声乐艺术活动,在技术和艺术层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且为推动社会文化艺术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首先,合唱对社会具有净化心灵、鼓舞精神的作用。合唱这种群体性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感染力,好的合唱团可以将演唱者和聆听者同时带入意境当中,自身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其次,合唱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作为一个团队本身追求的就是和谐,要有凝聚力,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创作上都是共同创造真、善、美的过程。相同的艺术目标将整个团队凝聚在一起构建合唱这座美丽的大厦。
(二)传统的合唱排练模式
合唱是一种声乐表演艺术,需要通过多次排练完成艺术的二度创作。传统的合唱排练模式通常是以集中训练的为主要方式来完成。声音的谐和、平衡、统一是合唱体现的精髓,在排练中需要指挥不断地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来完成。在排练模式上也是在集中和分部技术、艺术方面和融合方面下功夫。
二、合唱需要多元化的排练模式
(一)传统排练模式的优点及不足
优点方面:
首先,合唱需要团队合作的培养,集中训练可以提高培养合作能力。合唱注重的是可以提高和加强声部间、合唱队与指挥之间、合唱队与伴奏之间以及指挥与伴奏之间的合作能力,使作品的排练更有效率。因此,集中训练更容易达到训练目的。
其次,集中训练可以把作品处理得更加细致。合唱作品的处理是需要指挥来掌控的,因此在集中训练是,指挥可以做正确的判断并调整。如某一个和声的音响,音准是否准确、音量是否平衡、发音是否一致、歌唱状态是否同意等等,只有集中训练才可以做到。
不足方面:
合唱的集中排练模式的机动性和多元化不够。一般情况需要整块的时间和场地。实际排练中,团长经常发现队员出勤不齐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组织者的当面指出,有时会引起一些消极因素出现,致使部分队员情绪低落,演唱技巧不易掌握,在群体中明显拖了大家的后腿,最终导致他们失去自尊心和信心,直至自我放弃或被淘汰。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不能进行集中排练时会延误排练进度,影响演出计划和水平展现等等,这些都是集中训练中的不足方面。
(二)合唱排练的多元化与实践
因疫情的突发给了我们警示,原来的排练模式不能完全适用,合唱以及传统的集中排练模式不能完全满足排练需求。因此,需要做新的排练模式的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寻找多元化的排练模式,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个举措。
笔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接到了一个排练项目,有机会进行多种排练模式的尝试,主要是利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组织合唱团员排练经典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并在训练中验证了其有效性。
为提高我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全面化培养,自2018年起 表演学部开设《合唱指挥》课程,其目的是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合唱指挥的需求。作为一名指挥,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团队组建、团队建设、沟通协调交流与创新等能力。这些是需要学生把课堂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训练来实现的内容。本次项目作品是《黄河大合唱》。作品具有及深厚的历史意义,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思政教育的经典合唱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拿到一首新歌后,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歌曲的题材内容,也就是定下一个基调。其次,要从头到尾看一遍歌词,分析出哪是高潮,要结合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感情色彩来排练。合唱团的组成人员专业能力也有别,队员来源不同,有大一、大二学生,有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因此组织者和指挥在案头准备时,需要对排练时队员的接受情况有所预见。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不能集中训练时,作为组织者,我们带动队员们采用线上和线下分组排练,化整为零,以声部为单位,强弱组合,以强带弱,平衡推进。声部小组发现的一些问题,如发音不准、节奏把握不对、跑调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队员核心组成员商量,除了大课外,还进行多次一帮一训练,使得一些非专业同学,在上小课的时候,逐渐掌握要领,加快了对作品的熟练程度。线下集中排练时,主要进行作品的解读,整体配合训练,使得训练取得有序、协调和高效率,进行了多元化排练模式的探索。
此次组织排练的实践活动,专业较弱的队员占50%,能力较强的同样占大约50%,演唱水平有高低落差。项目进行中,常规的排练计划不能进行。如何保证按计划进行,大家群策群力,想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创新训练模式:
方法一,采用“520 制”,即5 个核心组成员分成5 组,每组负责20 人,合计100 人。以声部为组,能力强弱搭配,尽量做到一帮一;
方法二,在不能集中排练的特殊时期,采用约定时间在线分组分声部排练;
方法三,在线分声部排练成熟后,四声部集中线下排练,进行统一、平衡和整体的和谐排练;
方法四,对于技术难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灵活运用线上时间,可以针对个体,一对一加时训练。可以使团队的水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尽量达到整体划一感觉。
(1)在线单声部训练
因不在一个时空,歌唱的方法是否正确是组织者关注的重点。排练中,成员如果有一个人是错误的歌唱方法,就会破坏整个声部的效果,会严重影响合唱的融合度。所以在线排练过程中,合唱队需要把声音训练放在首位,反复强化,根据情况,多次练习。这种模式,在线下不容易实现。为此,可以有针对性地练声,如音色、音量、音准等训练,快速提高合唱队员的演唱水平。
(2)在线二声部训练
合唱是一个集体活动,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有不同,为了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时还要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非常有必要进行合唱配合的强化。
当分声部排练演唱都过关后,二声部整体配合问题摆在面前。两个声部合在一起演唱,和声融合才是最终的目的和追求。队员们先拿出作品中的一小段或一个乐句来试唱下,这是一二声部分别完成后一起合音检验效果。如果和谐,这说明每个声部练的是过关的。如果合唱出的声音不齐整,说明单声部有问题。同时合唱队员也要认真和感受作品的意境。合唱队员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对作品精细的排练尤为重要。请出指挥对作品进行详尽地分析,再对每个分段进行打磨,求得一个最终的完美呈现。
(3)线上合唱训练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般会出现节奏不准确和音高的问题。作为合唱队员,音准和乐感同为重要。不管你声音多优美,也不可能获得融合的和声效果。音准是绝对的。但在线上,有时是单个进行,或同时进行,不易辨音。所以要求合唱队员拿到作品时,要唱准歌谱的每一个音,再对照歌谱唱歌词,保证音的高度准确。在音准问题上,同样要注意音准和乐感。对于声音偏差,俗称“跑调”,实际上是听音不准的问题,队员们让其先弱音低唱,分寸感掌握后,再适度合群演唱。再有,线上排练会出现网络延迟现象,为了解决线上排练延迟问题,我们也做了预案,在发起端,进行同步视频录像作为备份。当有同学遇到网络问题不能同步时,我们会将排练视频和音频,分段传给需要的同学,辅助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线上排练后对新排练模式的探索是否可行需要集中训练来验证。作品的最终呈现一定是在舞台,但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演出场地彩排的可能性,因此在排练过程中需要把后续的一些舞台的呈现方式,如队形、钢琴及合唱台、话筒的摆放位置等等各方面都要提前做出预案。
首先是整体作品的表演形式。合唱歌曲从头到尾一直唱下来的人不多,当中穿插有合声、轮唱、领唱等形式,为了便于指挥、合唱、领唱三者间的合作,合唱队形通常是略成弧形,所以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强化现场位置感,养成好习惯。
合唱队形确定后,编排队形时主要从这几条考虑:一是身高,合唱队要整齐、和谐,给人一种视觉美感。二是声部的方向,高声部在左,低声部也就是合声在右,这样便于指挥。三是,把唱得比较好的穿插在队中,便于带动大家,作为合唱队的支柱。四是,领唱和朗诵通常在舞台的左侧,突出的一个位置等等,都可以提前做出预案。
(4)线上线下合唱训练模式的结合
因特殊情况不能集中训练时,队员们选择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即分批、分散、线上、线上和线下等方式进行排练模式多元化的实践。需要思考的是,一是在线上怎么练习;二是在线下练习的方法,线下一般只能一个声部练习。按照以前的话,队员们要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训练,这样排练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如一声部在练习,二三声部只能坐着等,但现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队员提前在线上把各个声部训练好,可以一个点一个点地细抠。线下集中,一齐进入大课堂,四声部就可以直接排练,这样就节约了很多时间。个人技术也在上小课时有所提高。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线上线下可以互补,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音乐训练模式。
三、多元化排练模式对合唱发展的意义
疫情的发生,给合唱的常规排练带来了困难,同时也提出探索新模式的挑战,但从几个方面也理出了一些头绪:
(一)声音训练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其一,声音训练要有针对性。关于声音训练的针对性,包括个性和共性,这两个方面又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对每一个个性的一致要求,是各个时期的“目标训练”。如,作品某片段该如何训练:有的乐句或个别字需用循环呼吸的方式来完成,有的合唱团队人员比例不合适,如何取得音响的平衡等。个性的针对性,合唱虽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的是其共性,但绝不意味着忽视个性。忽略了个性,必将导致个性差异较大的人要么破坏团队的整体,要么不敢参与团队的表演。
其二,计划,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的行动所做的设想和部署。具备目标、时限和主体三大要素。一支合唱团声音训练是合唱的基础和前提。声音训练的效果或技能技巧的高低,直接影响演唱者对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声音训练如何进行?哪些内容要训练?目标是什么?需要制订出计划。
未来行动的方案就是计划,是有序进行和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一般需要制定和要拿出符合合唱团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
近期目标,主要是音准训练、节奏训练、歌唱的发声训练、以及歌唱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呼吸与气息的训练等。
中期目标,主要是声音的协和性训练、声音的统一性训练、声音的平衡性训练等。
远期目标,一般包含声音的强弱对比训练、突强突弱训练、渐快渐慢训练、以及为表现作品所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声音特殊训练等。最终达到声音训练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完美地表现作品艺术水准。
其三,关于声音训练的针对性。声音训练的针对性,包括共性的和个性的两个方面。共性的针对性,它是对团队整体的同等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个性的一致要求,是各个时期的“目标训练”。合唱虽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的是其共性,但个性绝不意味着可以被忽视。相反,对个体有针对性的训练,恰恰是获取共性的前提。所以说个性与共性是辩证的,二者关系处理好,才能达到声音的和谐。
(二)作品排练实践成果及畅想。
通过《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的排练模式的思考和实践,亲身体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出自身的创新潜力,同合唱团员们一同摸索出了一套合唱作品新的排练模式,这是最大的收获。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队员们合唱和指挥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今后还会勤于思考,敢于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实践新的事物,从客观实际出发,为优化音乐作品新的排练模式不懈地努力。
综上,我认为大合唱排练模式多元化的思考与实践,让我们通过对排练模式的探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要想把控大合唱的排练,除了继承规范的排练模式以外,也要因情况而异,摸索有效的排练模式,进而取得较好的成果,促进大合唱排练模式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