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性研究
2021-11-27蒋逸凡
蒋逸凡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0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愈发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引入,风、阳光与竹子等资源的引入,使得绿色生态环境艺术设计逐渐成为主流。但当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存在着审美西化、消费主义等问题,需要结合生态化理念,优化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以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的充分结合。
一、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一)理查德·罗杰斯思想
理查德·罗杰斯是英国著名建筑师,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在于实用性强且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追求资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他立足于可持续性的角度,追求可再生能源的重复利用。如采取外墙系统、自然采光设计等智能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另一方面,他重视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调整朝向与建筑结构等智能化设计方案,降低太阳热的损失、强化通风,从而降低对能源的需求。理查德的代表作为格林威治半岛的“千年穹顶”,该建筑采用带PTFE涂层的玻纤材料制作。这种利用PTFE涂层的膜材兼具防结露、隔音隔热功能,拥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虽然建筑本身的商业价值备受争议,但无论是从工程学还是建筑美学上来看,“千年穹顶”都是极成功的作品[1]。
(二)诺曼·福斯特思想
诺曼·福斯特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也是“高技派”的代表人。诺曼认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需要向建筑群和城市进行扩展。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城市内土地资源萎缩,而环境艺术设计应综合如生活、工作、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目标。由诺曼主导,正处于设计阶段的“东京千年塔”是其环境设计思想的直接体现。千年塔的设计目的是缓解东京人地矛盾,千年塔的风力涡轮机与太阳能电池板,能够为建筑提供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能够降低千年塔的资源负担,避免对周边地区产生环境危害,其设计方案仍可作为理想城市设计方案的典型案例。
(三)伦佐·皮亚诺思想
伦佐·皮亚诺是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皮亚诺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从艺术性角度来看,皮亚诺倾向于用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而从生态性的角度来看,皮亚诺的建筑设计重视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美国休斯敦德克萨斯州的曼尼尔博物馆是皮亚诺的代表作,他对于采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利用300块遮阳板构造了采光顶棚。这种采光方式在艺术性上新颖别致,同时能够降低室内对照明设施的需求,实现了艺术性与生态性的耦合。
(四)杨经文思想
杨经文为马来西亚建筑师,是亚洲建筑师协会与马来西亚建筑学会主席。他所提出的分块矩阵、生态系统设计基础、生物气候性等生态建筑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当代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体系。他认为,建筑设计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降低建筑运转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并提升建筑使用者的舒适感,强化室内与外部气候的联系。其理念被广泛运用在其东南亚超高层商业建筑设计中,如马来西亚梅纳拉大厦,将建筑与植物进行了充分结合,利用植物作为建筑的隔热墙,绿色空间与居住面积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2。且为建筑提供了55%的用水量,大幅降低了建筑对水资源的依赖。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性现状
(一)拿来主义问题显著
对艺术的追求必须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原有的环境规划阻碍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这种时间上的差距使得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水平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平稳发展,不足以满足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环境艺术设计需求[2]。因此,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或多或少的会受发达国家的影响,也滋生了“拿来主义”的思想。虽然借鉴参考发达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能有效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但借鉴与参考需要围绕着我国传统文化与国情,一味地模仿和搬用,显然不益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久发展。
(二)缺乏本土生态文化
受制于“拿来主义”的思想,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怪圈。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师生搬硬套的使用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使很多设计成果缺乏协调性与本土性;另一方面,受众对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度较高,而以本土生态文化为出发点的设计成果又往往容易产生审美落后时代的问题。当下我国的本土化建筑正走向没落,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本土设计元素的泯灭往往意味着历史文化市场的消亡。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然要注重本土生态文化的融入,为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根发芽的市场环境。
(三)破坏了传统生态建筑
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当前的社会环境,人们愈发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许多地区为发展经济、开拓旅游等产业,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甚至以古建筑作为盈利噱头,没有考虑到旅游经济发展对古建筑产生的危害。建筑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要与周边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相统一。本土生态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并通过建筑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对传统生态建筑的破坏,实际上也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
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加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对提高产量的高度依赖,使得生产远超于需求,诞生了“谁来买产品”这一全新问题。消费主义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新的伦理观,其本身只影响上层阶级的消费习惯,但在广告等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消费主义开始向社会各阶层蔓延,说服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产品,并成为一种大众性、普遍性的生活习惯,为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也是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同样会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当环境艺术设计开始以消费为主要目的,其设计成果所发挥的作用就会逐步异化,诱导高度感性的消费观产生。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欲望,本质上是将生产赋予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面纱,导致人们出现大量不必要消费。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策略
(一)正确借鉴外来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能够有效规避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拿来”与“借鉴”之间的关系,吸收发达国家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而非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从教育层面来看,应吸收国外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经验,提升艺术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储备。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往往用于表现本国的文化内涵。而中国历史悠久,古典美学内容丰富,将如园林艺术等设计理念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能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以独特的美学价值,推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化与传统设计文化的有机结合[3]。
(二)融入本土生态文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国际经济合作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入对公民的本土意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的审美开始西化,而具备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则缺乏关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借助各地方文化与习俗的特性,进行契合本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如北方地区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养成了人们开朗而又豪放的精神气质,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应以粗犷、大气为核心,突出北方地区文化环境的艺术情绪。而南方地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精神气质相对婉约,可以采取小巧而又精致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三)改造传统生态建筑
古建筑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却因城市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而被大量拆除。为保障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应重点对古建筑进行改造与再建造,通过古建筑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除去古建筑本身,其建筑形式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相比西方建筑艺术,中国古建筑从单个房屋到整体院落,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环境,缺少了任意部分都会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这种极具整体性的艺术设计理念,契合中国人一贯的审美偏好,可以将这种艺术设计理念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效果的同时,推动古建筑艺术的繁荣发展。例如,中科院院士吴良铺教授主导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艺术,既保留了北京胡同的院落体系,又协调了胡同开放性与私密性,是当代旧城区改造的典型范例[4]。
(四)避免消费主义误区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进行大量不必要的生产,并以享乐主义诱导消费者消费,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于环境的需求,而从生态性的角度来看,需要降低环境艺术设计所产生的生态压力。生态性的环境艺术设计,重点在于设计成果的实用性,不能无止境地索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力等自然资源取代对灯光、制冷设施的依赖。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之前,要坚持以人、以自然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避消费主义的深坑,开展生态性的环境艺术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