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人文的相互整合
——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

2021-11-27黄群芳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学性姿态人文

黄群芳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尽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世界对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却从未改变。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传承与发扬的文化特性之一,其价值体现在本民族的方方面面。在长久过程中,科学性和人文内涵不断影响着民族精神,并推动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性和人文内涵对民族精神价值有着不同的影响力,这也就造成了二者之间既密切融合,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在过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忽视人文精神的阶段,就会导致民族精神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从而导致人文气息不足;当过度重视人文精神的发展,忽视科学性时,就会造成民族精神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甚至会将民族精神引向歧途[2]。因此,在时代发展进步的前提下,必须将科学性与人文内涵在民族精神中进行合理融合,构成统一整体,更好地促进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一、民族精神价值姿态的属性阐述

(一)民族精神价值姿态的基本含义

一般来说,姿态指的是社会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姿势,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外在形象、独特风格等体态属性的表征。民族精神的价值则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沉淀慢慢形成的精神力量,其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是民族赖以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支撑[3]。民族精神的价值姿态就是各民族为了维持本民族不断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历史地位等属性的表达,这也是其逐渐成为最具民族代表性标志的主要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步,民族精神价值姿态也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被后人不断继承发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二)民族精神价值姿态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是统一的,多元的价值主体与一元的价值取向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二者的同一性体现出了价值态度的主动性,而其对立性体现出了价值态度的被动性。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发生在价值主体之间的矛盾,这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其次是价值主体需求与价值客体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最后是价值主客体与价值环境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中国现代民族精神价值态度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主体性的缺失。在不同情况下,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消费者。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社会下层群众始终被排斥在价值创造者的范围之外。因此,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角色的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被歧视状态,被主流的个人价值观念及制度忽视,并剥夺了作为主客体的资格,其价值需求也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严重制约了该部分群体的价值创造活动。

民族精神是民族品质的象征,其起源于民族,发展壮大于民族,是民族最典型的代表特征之一。这是因为其以本民族的发展利益为基础条件,是民族精神价值与外界客观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4]。在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沉淀传承的成果,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力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价值结构和心理状态,影响着民族核心价值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魅力。

(三)中国民族精神价值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本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价值诉求与温和谦恭的价值手段,深入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5]。目前,传统的民族精神价值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产生理想化的主动自觉,但其依然为中国社会发展及民族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使得中华民族能够长期主导国家发展方向。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国艰难困苦的阶段,民族精神价值作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历经磨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

(一)科学性蕴含的人文属性

一切从客观环境出发,是人类社会所有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基础。各个民族在社会发展实践的过程中,都在不断思考客观现实的存在,逐渐形成了体系比较严谨的科学性文化精神领域,但是即便如此,科学性也没有完全脱离民族精神的人文内涵而独立存在,在科学性中依然蕴藏着一定的人文属性,并形成完善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6]。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的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科学性在民族精神价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到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属性完善了科学性在民族精神价值上的不足,避免了极端唯科学主义主张的出现。

(二)人文属性促进民族精神的科学认识

人文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现代信息化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科技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但是其也没有完全脱离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性始终积极参与到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使得科技带有极为强烈的人文特性,因此现在的民族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特点[7]。人文属性可以利用民族精神价值的真诚高尚等优点,缓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科技精神上的偏差,有效避免了极端科学主义观点的出现,使社会和民众避免了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个民族的安定团结,使得民族精神价值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科学与人文属性的相互融合

在当代我国社会中,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而且科学没有形成极端科技主义,人文与科学也没有背道而驰,但是也能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还远未达到民族精神价值姿态转换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注重科技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人文属性的健康进步,全面推进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保障同步跟进精神文明的人文属性,顺利完成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

三、科学与人文相互整合的价值

(一)帮助创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科学性与人文内涵对民族精神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人文的相互整合[8-9]。在当今世界,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引发了层出不穷、日益尖锐及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外延问题,使得民族精神价值发生了变化,迫切需求科学性与人文属性的相互融合,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二)有助于改善社会存在的弊端

优秀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抓好民族精神的价值建设,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只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价值才能不断获得进步。在民族精神价值姿态转换过程中,如果只偏重科学或偏重人文属性,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影响到社会文明的健康进步。为更好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推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发展,改革现有社会存在的弊端显得十分迫切。

(三)有利于培养新型的社会人才

人才的基本定义涵盖了专业技能、创造力、业务知识等不同的方面[10-11],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民族精神内在价值的辅助。人才的培养既要有科学性的内涵,又要有人文性质的属性标准,从而使各种有利条件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奠基,而人才的培养就要解放思想,克服传统的文化禁锢,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的社会可用之才,也才能够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和建设中去,为民族精神的姿态转换创造出更加优良的外部环境。

四、民族精神价值姿态转换的启迪

中华民族精神曾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12]。然而却在西方率先开启的人类文明转型中日益落后。学者们长期以来将其归结于外力压制,因此对于民族精神内在文化制度的发展,尤其是在价值主客体层面中原因的探索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民族精神文化方面发生的文化碰撞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民族精神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我们应将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进行高度的价值融合[13]。在融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两者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探索如何使两者有机统一的方法,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中化民族精神应当集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为一体进行融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罗列堆积。面对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挑战,当代中国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不断强大的国家姿态深刻把握国内外局势,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繁荣兴盛,使之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第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价值姿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为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增强精神力量;第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第四,需要积极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内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从思想和价值观上真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体系内的价值统一,进一步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结语

科学能够提升民族精神,而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将科学性和人文内涵不断融合进民族精神中,可以令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完善,使民族精神的价值逐渐成为本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民族精神价值的姿态转换奠定良好基础,为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的价值是现代文明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性姿态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攀爬的姿态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从陕县成功救援谈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人文社科
另一种姿态
以文青的姿态回归主流——对《后悔无期》的两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