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境遇与渠道拓展
2021-11-27罗光华
罗光华
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5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法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实境遇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实境遇创造的机遇
1.依法治国的全面深入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出现的频率之高,体现了其分量之重”[1]。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生,法治社会的全面实现也离不开大学生。如果当代大学生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能主动地遵守法律、较好地运用法律,具有良好的法治素养,这对于法治国家的建成和政治文明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2.“五育”的提出客观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是以前的教育理念,现在呢,法治教育也纳入其中,就形成了“五育”,这样的提法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等一些重要会议中也都有提及。“法育概念的提出,不仅代表了党和国家的依法治国的决心,同时也意味着法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维度”[2]。
(二)现实境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出的挑战
1.复杂社会的强烈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历着分层与巨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区别明显;看病难、就业难、食品药品不安全等民生问题满眼皆是;恶性暴力事件、大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良现象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对法治和宪政的正确感知,严重打击着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信心。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曝光的高校腐败案使得高等教育事业屡屡成为关注的焦点,更大程度上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2.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和真实呈现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会产生消极作用。一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高校教师掌握新媒体技术的速度相对落后,传统的教育手段并不能满足90后、00后大学生的需求。二是传统舆论环境不太能适应新媒体难以控制的特性。单向性的传播是传统媒体的特质,而双向性的传播是新媒体的特质,公众在知情权和参与权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适应新的事务比较快,比较能接受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没有经过过滤的信息会被大学生全盘接受,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较好的分辨是非、善恶。
3.大学生犯罪频发的社会危害。大学生背负社会的期盼和重托,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彻底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甚至走到了犯罪的边缘。从近些年的事实来看,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并不少见,尤其出现了一些恶性犯罪事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种特殊身份和恶性刑事案件的结合让人震惊和痛惜,这些事件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现实境遇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3]。而这种提升体现在树立了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形成了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大学生中深入人心,不仅仅是了解更要深知熟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搞得好,能使大学生较好地树立法治原则,主动遵守法律,自觉严格依法办事;能够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服务人民;能树立保障公平正义的理念,消除歧视,追求实体正义更重视程序正义;能够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凡事以大局为重,风格高尚,时刻维护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能够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能积极向党靠拢,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
(二)培养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属于内心世界,是一种观念和思维上的改造。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改造内心世界,而且要帮助大学生塑造遵法守法的行为模式,使大学生成为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模范。高校通过开展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法律内容,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从而将法律意识和信仰转化为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三)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素质
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要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法治观念和正确的行为模式,更期待能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素质。好的法治观念是知法懂法,是对法律规则的理性认识;正确的行为模式是遵法守法,是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理性控制;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运用法律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形成大学生从“直觉”到“自觉”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全过程。
三、现实境遇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渠道拓展
(一)知识就是力量:理论教育渠道的拓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给大学生开了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课程,这应该是提升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且重要的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承担着大学生法治课堂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内容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实体法,也会涉及到程序法的内容,但这些没有作为重点详细阐述。从实践上看,多数教师重点讲述思想道德部分,再加上很多教师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分配到讲授法律知识的课时不够,因此,学生法治理念的理论教育渠道应得到拓展。第一,拓展专业课程教育,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变,也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教育来加强法治理念教育。一种方式是开设专业选修课。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来加强法律知识的深化,如增设《民法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工作法律实务》《会计法》等与专业课相关的法律选修课。通过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法律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的法律规范,提高专业能力,从而内化到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另外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增加课程内容来实现拓展。如可以考虑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适当补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合同法、网络安全等有关知识,既充实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拓展了课堂法治教育的渠道。第二,拓展网络空间,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在理论教育渠道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新阵地,这是当前的一大趋势,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各种的影响。例如微信、学习通、慕课等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定可以大大拓展理论教育的渠道。
(二)知行合一:实践教育渠道的拓展
1.丰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采取多种社会实践来开展法治理念教育,如邀约专家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外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展开座谈或者进行专题演讲;参观监狱和劳教所;参加人民法院案件的旁听;定期组织收看“今日说法”、“法制进行时”等法制节目;利用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报、学生会和党团活动、班会等来进行法治理念宣传教育。
2.针对性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法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广泛参与活动,更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效。例如搞一些公益性的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社区法律服务”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法律、内化法律。
(三)润物细无声:隐性教育渠道的拓展
1.不断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促进依法治校的实现。在依法治校的推进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都属于校园制度文化的范围。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用制度明确校方和学生双方各自有什么样的权利、有什么样的义务,让学生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对校园各种规章和制度的完善,能够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惩处校园违法违纪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2.不断加强校园社团的法治化管理,促进依法治团的实现。近年来,高校的学生社团越来越多,主题、形式等越来越丰富,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和工作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风采展示、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组织。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社团管理能使得社团成员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履行更加规范化,并使学生深刻感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使规则意识慢慢地渗透到大学生的行为之中。
四、结语
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它不仅要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也要外化到大学生的行为;不仅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法治思维,也要严格细微的落到实处;不仅是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课程的设置等多重环节的统一,也是各教育主体相互协同、合作共赢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