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帅才骁将黄公略(下)

2021-11-27陈宇

黄埔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军

□ 陈宇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1929年11月底,彭德怀、黄公略等率红5军主力开始向南游击。12月中旬,到达湘赣边的遂川一带。这时,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4军尚远在闽粤赣边区。中共赣南特委和湘赣边特委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拟将赣西南的独立第2、第4团及延福、富田纵队等地方部队,合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他们要求红5军派黄公略去当军长,红5军党委答应了这一要求。

1930年1月,活动于赣西南地区的原红2团和红4团开始扩编为红6军。中共中央指示两支老大哥部队——红4军和红5军派人帮助加强领导力量。红5军派黄公略带领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军事干部和训练大队前往赣西南中心区东固,黄公略调任红6军军长;红4军派出陈毅、宋裕和前去协助黄公略工作,陈毅调任红6军政治委员。从此,黄公略离开红5军,开始为创建一支新的工农红军而奋斗。

新成立的红6军共约3000人。当时,政治委员陈毅、政治部主任毛泽覃都没有到职。原红2团和红4团是由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部队,成份复杂,地方观念强,游击习气浓。黄公略立即展开整训工作。他既是军长,又是军委书记;既抓军事,又抓政治,为部队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从思想建军和军事整训两个方面入手,使这支成分复杂、干部缺乏的地方武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提升为强有力的正规红军,并在战斗中完成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移,壮大成为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赣西南红军主力。

红6军成立不久,首次作战就攻克了吉水县城。

2月3日,红6军在吉安的富田、东固一带,与朱德、毛泽东率领由闽再度返赣西南的红4军汇合。这是黄公略与毛泽东首次见面,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独特见解令黄公略心仪不已。两军协同作战,在吉水的水南以及吉安的值夏、赤家山一带,全歼金汉鼎部的精锐部队唐云山独立15旅1600余人,缴枪2000余支。

几天后,毛泽东主持召开红4军前委,红5军、红6军军委,赣西、湘赣边、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决定将赣西、湘赣边、赣南3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将红4军前委扩大为红4、红5、红6军及赣西南、闽西、东江地区的总前委,统一领导赣西南的斗争,毛泽东为书记,朱德、曾山为常委,彭德怀、黄公略为候补常委,并通过了“二七”土地法,决定通过开展分田运动掀起土地革命新高潮。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傍着发展的工作路线”。他解释说,所谓“傍着发展”,就是红军部队依靠原来根据地波浪式向外发展。

会议结束后,朱德、毛泽东率红4军再度进入闽西。黄公略按照总前委“以3个月为期分路进行游击战争”的决定,以东固山为依托,傍着原来的根据地,不断开辟新的红色区域,有力拱卫了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黄公略在双峰高等小学及平江起义前后,用的多是本名黄汉魂,在写文章及签名中多用黄石之名。他在黄埔军校时用过一个圆形铜墨盒,上面刻有“黄汉魂”3个字,还有一颗刻有“黄汉魂”3个字的小牛骨头私章。到中央苏区后,他正式将原名“黄汉魂”改为“黄公略”。黄公略这个名字,更因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反“会剿”和中央苏区时期的反“围剿”的胜利而名震红军和敌营。

毛泽东曾与黄公略在一起探讨红色革命根据地如何才能在白色恐怖中壮大的问题。毛泽东说,蒋介石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有了第1次,肯定会有第2次、第3次,甚至无数次。红色根据地如何屹立在白色恐怖之中,这不再是简单的大道理,而是具体的战术问题了。他想听一下黄公略对此的看法。黄公略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几乎没有停顿就开始了他的阐述:“国民党军队要来‘围剿’我们,我们不能正面与之交锋。我认为,当前形势下,红军最要紧的不是学会打仗,而是要学会打圈,也就是游击战术,游而不击,游而偶击,视情况而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另外,要多建立几块像样的根据地。三国里面有个犄角的故事,面对强大的曹军,孙刘盟军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围点打援,都需要有犄角。我们在井冈山反敌人‘会剿’的胜利,是因为我们有犄角,敌人进攻井冈山,我们就打他后面,叫他首尾不能相顾。目前,我们这样的犄角太少了,有分量的犄角太少了。”后来,黄公略被委以重任,率领红6军开创一块新的根据地,这就是赣西南根据地。

黄公略在赣西南担任红6军军长时期,特别注意对部队进行政策和纪律教育,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和主张,注意了解人民疾苦,帮助解决困难。他和政委陈毅联名发布六言体的《红军第六军司令部布告》,宣示红军纪律“所过秋毫无犯,纪律特别严明”等。

黄公略率先垂范,不仅对外严守群众纪律,还严守官兵一致的红军内部纪律。

在赣西南地区打游击期间,由于给养困难,红军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黄公略的身体日渐消瘦。房东鲈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早晨,黄公略带着警卫员高书官正要外出,就听到鲈妈妈养的母鸡“咯咯咯”地急叫了几声。待黄公略与高书官回来后,鲈妈妈笑眯眯地对小高说:“我不在屋时,不知哪个老表给黄军长端来一钵鸡汤,麻烦你给军长端去。”

当天中午,黄公略约红6军第3纵队纵队长徐彦刚商量事情,同桌吃饭。小高刚把鸡汤端上桌,黄公略就问:“哪来的鸡?”“买的。”小高知道黄军长历来不收群众送的东西,只好撒了谎。“谁买的,从哪里买的?”没想到黄军长寻根问底,小高一时无法回答。“从实招来!”黄公略严肃起来。委屈的小高把实情和盘托出,进而又说:“这钵鸡汤一定是鲈妈妈杀自家鸡做的,不是别人送的。”黄公略赞成小高的判断,并嘱咐小高到经理处领自己下个月薪饷1块大洋,作为买鸡的钱,给鲈妈妈送过去。

小高送钱回来后,如释重负地说:“军长,反正已经付过钱了,这只鸡你就和徐纵队长吃了吧!”“好,我吃。”黄公略嘴里虽答应着,却端起那钵鸡汤走进连队厨房,把鸡和鸡汤全部倒进锅里,又操起锅铲将整只鸡铲成碎块。随后,黄公略、徐彦刚在连队同战士们一起吃了这顿饭。

徐彦刚因为中午与黄公略的谈话中断,当晚又和第3纵队政委刘作述来向黄公略汇报,看到黄军长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一本兵书。黄公略见徐彦刚、刘作述等人进屋来,让他们坐下后,指着书说道:“你们看看书上这段话!”刘作述接过书,顺着划了红线的一段话读道:“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一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兵书上这段话是用古文写的,警卫员小高听不懂,问黄公略:“军长,这段话是什么意思?”黄公略循循善诱地解释说:“这兵书上说,将帅须与士兵共甘苦,才能战胜敌人。并举例说从前有个善用兵的将军,有人赠他一竹筒酒,将军没有自己独饮,而是叫人把这筒酒倒进河水里,然后与士兵共饮含有酒味的河水。一竹筒酒虽不能使河水都有酒味,但全军将士却因此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激励,纷纷表示在作战时愿意跟随将军拼死而战。”

黄公略又说道:“我们每次打仗,都有成千上万群众前来支援,帮助我们搞交通、侦察、运输,给我们作向导。不能参战的老幼、妇女也忙着送茶送饭,服侍伤员。群众为什么拥护和支持我们打仗?因为我们是为工农打仗。如果我们违背为工农服务的宗旨,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在外失去群众,在内失去士兵,我们就会打败仗。”

黄公略率领红军在赣西南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仅仅用3个月,就把赣西南建设成为了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区。

6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红4军、红12军再次来到赣西南,同黄公略红6军会合。月底,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为统一战略区域的红军编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下辖第3军(由红6军改编)、第4军、第12军,黄公略任第3军军长、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从此,黄公略在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下战斗。

6月底,红1军团建立后的第一次作战是攻打南昌。此战刚刚结束,毛泽东于7月初挥笔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一词: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进攻南昌之役,红4军担负正面进攻,黄公略率领的红3军是右路军,因为不是攻城主力,所以说是“偏师”。黄公略所率领的部队主体虽然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但经过几个月的整训,已经成为红军劲旅,能够独当一面,毛泽东用“红一角”来写出他们的盛威,用“借重”来写出他们在此次战役中所担负的重大任务。这是对黄公略及其所指挥部队的极高评价。

黄公略是毛泽东在其一生所写诗词中赞赏的第一位红军将领,如此点名道姓褒扬,全名直接嵌入诗词,也是唯一的一次。

8月20日,黄公略再率红3军奔袭湖南浏阳文家市,歼敌3个团又1个营,开创了运动战的第一个大胜利。8月底9月初,再率部参加攻打长沙,力主在猴子石歼敌,取得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唯一胜利战斗。

9月中旬,红3军参加第二次攻打长沙后退占醴陵时,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在县城渌江桥东的状元洲,召开了有1万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大会宣布结束时,群众却迟迟不走,“我们要见黄军长”的呼声此起彼落。黄公略闻讯赶来与群众见面,群众空前热烈,当他离开会场时,群众簇拥在他身后,一直把他送到军部。

从这一年的8月到10月,红3军在奇袭文家市、抢占醴陵、攻打吉安等战斗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黄公略率领下,红3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一支不仅能打游击,而且能打运动战和阵地战、能攻善守的红军主力部队。

至1930年年底,赣西南有34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红色区域扩大到由广东南雄至江西永新,自寻乌到峡江,纵200公里,横150公里,有党员3万余人、红色区域人口达400多万人,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成为有统一领导、连成一片的大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在实行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千里转战湘赣和第1、第2、第3次反“围剿”中,黄公略抵制“左”倾冒险主义,积极鲜明地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策略,对运动战和歼灭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率领的红3军成为中央苏区红军的一根顶梁柱,经常打头阵,频频传捷报。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7个师约10万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1次大“围剿”,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任总司令,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任总指挥。

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依靠根据地的有利地形,作出了“诱敌深入”的决策,把敌人引到根据地的腹地,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红军主力秘密转移到黄陂的君埠、汉下、上下固一带隐蔽集结。

11月底,中央苏区第1次反“围剿”战斗开始后,红军先是牵着敌人在根据地内“打圈子”,寻找战机,这“圈子”一转就是1个月,战机终于出现在龙冈地区。

12月28日,国民党中将师长张辉瓒率领号称“铁军师”的第18师,气势汹汹向龙冈挺进,准备进犯离龙冈15公里的君埠。毛泽东、朱德当机立断,决定在龙冈全歼张辉瓒师。当晚,毛泽东、朱德率主力急行军,抢先占领了君埠,并于29日作出具体部署:第一路,由红3军从东和东北面,即从敌人正面向龙冈挺进;第二路,由红12军从西南向龙冈攻击;第三路,由红4军向龙冈附近的端儿铺、张家丰一线前进;第四路,由红35师由西南而转北,迂回到敌后,牵制增援的敌人。

12月30日拂晓,龙冈周围浓雾弥漫。各路红军按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在云雾的掩护下,踏着泥泞湿滑的山间羊肠小道,静悄悄地向龙冈挺进。龙冈,东邻君埠,北靠上固,南与兴国相连,西与吉安交界,西南边有海拔350多米的万功山,地势险要,山路崎岖。黄公略率领红3军第7、第8、第9师急速行军,拂晓前赶至王竹峰,在万功山一带进行埋伏,准备正面迎敌。

拂晓前夕,轻敌冒进的张辉瓒率第52、第53旅及师部8000多人,从龙冈向君埠进发。敌军经过两天的行军,官兵们已经走得腰酸背痛,饿得头晕眼花,进入龙冈,看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粒粮食,官兵人心惶惶。等敌先头部队戴岳率领的第52旅进入王竹峰时,黄公略一声令下,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红3军首先发起冲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敌阵,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连成一片,不到1个小时,戴岳身边的2个营全部被歼灭。

戴岳急得拿起电台话筒,向张辉瓒求救。此时还在睡觉的张辉瓒被紧急的电话铃惊醒,他一看,窗外一片漆黑,若无其事地回答:“红军主力还远在黄陂、小布地区,即使是天兵天将,也不可能这么神速抵达龙冈,你们遭遇的肯定是小股游击队,你给我顶住。”戴岳气急败坏地对着电话筒喊道:“肯定是红军主力,请火速派兵增援!”张辉瓒后来慌忙通知在东固的第52旅1个团前往增援。

此时,红3、红4军正张开口袋,等待张辉瓒的援军往里钻。敌军增援部队顶着毛毛细雨,饿着肚子,慢吞吞地向王竹峰蠕动。突然间,沉睡的山岭沸腾起来,万功山四周响起“嗒嗒嗒”的机枪声,“轰隆隆”的爆炸声和“缴枪不杀”的喝令声,敌军没来得及反应,便被打得鬼哭狼嚎。红军很快把敌军增援部队逼到河边,敌人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溺毙,顿时乱了阵脚。只一顿饭功夫,除戴岳只身逃命外,他的整个旅和一个增援团,便被全部消灭。

天亮后,红军总攻开始。各路红军愈战愈勇,战士们高呼着:“活捉张辉瓒!”从四面八方向龙冈扑来。张辉瓒听到响彻山谷的枪炮声、喊杀声,慌忙拿起电话筒向鲁涤平和临近的公秉藩告急,要求鲁涤平派空军支援。

此时,红3、红4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杀进了龙冈镇。敌军兵败如山倒,纷纷缴械投降,第52旅副旅长洪汉杰、团长朱先志被击毙,第53旅旅长王捷俊被俘。随后,黄公略迅速率部直捣18师师部,活捉了代参谋长周维黄、第104团团长李月峰、特务连连长张达泉,俘张辉瓒警卫营全部官兵和报务人员。

张辉瓒见大势已去,急忙脱下身上的中将制服,换上士兵服装向万功山中逃去。然而,山顶早已被红军占领,他只得在半山腰的一片油茶林中躲藏起来。

当黄公略率部冲到张辉瓒师部的祠堂前时,张辉瓒的特务营全体官兵200多人已经整齐地列队站立在祠堂前空地上,面对冲上来的红军,这个全部德式装备的特务营官兵镇定自若,红军将他们包围了起来。

特务营的一位长官向黄公略行军礼:“国军第18师特务营286名兄弟向红军缴械投诚,请接受检验。营长贺仲斌!”

黄公略一听这名字,顿时看清站在面前的原来是平江起义时的“大冤家”。就是这个贺仲斌,在平江城外的烟舟田竟然将准备参加起义的两个连拖走了。当时,黄公略带人去追,险被贺仲斌一枪打中,时任营长的黄公略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只带几个兵到平江城参加了起义。没想到龙冈之役,贺仲斌竟又撞到了黄公略的枪口上。若照常理,黄公略当时的心情是将贺仲斌杀一百次也不解恨。但是,理智战胜了情绪,黄公略回了一个军礼,然后对红军战士们说:“把枪放下!”与贺仲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交谈。贺仲斌的确是非常诚恳地表示投诚之意,愿意带领特务营自愿参加红军,并说立即带人去抓张辉瓒,戴罪立功。

贺仲斌带领红军朝万功山扑去。穷途末路的张辉瓒狼狈地藏进了草丛中,10多名红军战士搜到油茶林中时,忽听到土坑边上的茅草“嗦嗦”作响,战士上前用枪一挑,发现一个全身发抖、神情惊慌、肥头大耳的汉子,随即把他押到山下。几个俘虏一看,认出这就是师长张辉瓒。红军战士顷刻一片欢呼声:“我们捉到张辉瓒了。”

黄公略注重以德服人,化敌为友,贺仲斌就是典型的例子。龙冈之役结束后,黄公略拍着贺仲斌的肩膀,畅快地说:“你这个冤家!派你到红军步校当教官,如何?”贺仲斌愉快地接受这一任命,并对投诚的国民党军官兵们说:“黄军长是个人才,国军‘剿’了他那么多年,他的部队不仅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他是个干大事的,我们跟着黄军长走,没错!”贺仲斌后来成为一名英勇的红军干部,始终没有背叛,奋战在反“围剿”战场,牺牲在长征前夕。

此役中的龙冈战斗,红3军担负正面进攻,黄公略始终在前线指挥,为红军合围、夺取战斗胜利立下了首功。红军歼敌9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黄公略率领的红3军歼敌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毛泽东大为赞赏,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著名词章: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1931年5月底,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再次调集30万人马,亲任“围剿”总司令,于6月22日下午抵南昌坐镇指挥第3次“围剿”。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是黄公略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最险恶的一场战役。这次战役,由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6次战斗组成。

8月上旬,国民党各路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兵遣将,聚集到兴国周围地区,将3万人的红军包围得密不透风,红军处于北、东、南3面受敌和西临赣江的困境。毛泽东、朱德决定仍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在敌阵空隙中专拣杂牌军和弱敌打。

红军出击的时刻到了。黄公略红3军率先向东北方向突围,穿过敌第4师的包围圈,突然迂回到了敌后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战莲塘,再战良村,击败敌第47师和第54师两个师,两战皆捷。接着,黄公略又率部佯攻龙冈之敌,为红一方面军主力出其不意猛攻黄陂,一举歼灭敌第8师立下功劳。5天之内,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初步稳定了局势。其后,黄公略率领红3军又在老营盘战斗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初,林彪、彭德怀与国民党军蒋鼎文第9师在高兴圩苦战多时,一时间僵持不下。就在同时,黄公略率领红3军却出其不意地在老营盘打了一个大胜仗,打的正是蒋鼎文第9师。

老营盘之所以成为战场,纯属偶然。红一方面军原计划在高兴圩围歼国民党军蒋鼎文第9师,但战斗始终没有进展,打成了僵局。9月6日上午,第9师奉命将高兴圩阵地移防给蔡廷锴第19路军。蒋鼎文率部经老营盘,准备撤往泰和县。7日凌晨,黄公略率领红3军到达老营盘附近,意外发现蒋鼎文第9师正在村子里的峡谷地带集合,准备开拔。

蒋鼎文第9师以能攻善战、长途奔袭著称。蒋鼎文是国民党军名将,刚在中原大战中赢得了“飞将军”美誉,为什么会在老营盘这个险地耽搁了将近一天呢?原来蒋鼎文部与蔡廷锴部换防之后,行军到达老营盘村时,天降大雨,山洪竟然冲垮了山溪间的石桥,无奈只得在老营盘村黄土坳一带宿营,等待洪水退去。人算不如天算,这一等竟然遇上了黄公略。蒋鼎文第9师正在整队待发,对于红军的迫近毫不知情。由于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敢打硬拼的黄公略当机立断,指挥红3军扑了上去。战斗打响后,黄公略根据敌情变化,提出必须速战速决,争取1个小时内歼灭敌人。他命令第27团团长:“预备队不要了,快上前方打敌人,动作要快,要坚决猛攻!”

这一战,对红3军来说真是一步险棋。蒋鼎文第9师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的甲等师,下辖2个旅共6个团,加上师部直辖部队有近1万人。而黄公略的红3军虽然号称一个军,但经过大半年的反“围剿”战争之后,所剩不过3000多人。虽然有萧克的独立第5师从旁相助,但是独立第5师刚刚组建不久,由当地农民游击队合编而成,战斗力很弱。然而,黄公略还是极为大胆地使出了这一险招,将蒋鼎文的部队致于了死地,国民党这位“飞将军”的部队,被红军的“飞将军”全部围歼在了峡谷中。

红军在清晨发动突击,午后1点便开始打扫战场,全歼蒋鼎文第9师一个旅3000多人,其中一个新兵团被集体俘虏。红军也付出了代价,伤亡800余人。黄公略把一场“以寡敌众”的遭遇战,最终打成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战绩,除了蒋鼎文第9师毫无准备之外,还得益于老营盘隘口的地形优势。此地有长达几公里的深沟山谷,最窄处宽度仅有1米多,山谷两侧是茂密的树丛,处在这样的地形之下,一旦突然遭到两侧高地的袭击,只能被动挨打。

老营盘战斗的最大“受益者”,是萧克的独立第5师。他后来回忆说:这次战斗胜利后,部队集中整顿。莫说梭镖,就是土造五响枪也不要了,独立第5师的武装已经和主力红军一样了。

老营盘战斗是第3次反“围剿”的收尾之仗,进攻对象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果正如黄公略所预料,红3军在1个小时内全歼蒋鼎文第9师1个旅,为彻底打破敌第3次“围剿”,提前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第3次反“围剿”即将全面结束时,黄公略奉命率红3军参加了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等部。然后,率部由西向东移往瑞金、石城、于都、宁都地区,主要任务是休整部队和拔除苏区内残存的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围子”,使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

9月15日,部队行至东固附近的六渡坳时, 3架敌机突然从山后飞了出来,黄公略指挥先头部队立即躲进树林隐蔽。

这时,一位参谋跑到黄公略隐蔽的地方,指着山下的平阔地带说:“报告军长,你看7师还在路上行进。”黄公略一看,极为着急,命令道:“快通知他们就地隐蔽。”那位参谋盯着山下行进的部队,说:“他们正走在大道上,两旁都是水田,没有掩蔽的地方。”“那要争取让7师有隐蔽的时间,我们必须把敌机全部吸引到这里来!”黄公略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跳出遮蔽物,一面指挥部队隐蔽,一面组织对空射击。他大喝一声:“所有机枪手听我命令,向敌机射击。”刹那间,3架敌机听闻机枪声,便飞来六渡坳,低空盘旋,疯狂扫射。

“打,狠狠地打!”黄公略夺过一位战士的机枪,对着敌机射击。行进间的红7师听到地空交火的密集枪声,看到敌机正在扫射轰炸,迅速冲过开阔地带,向两边山林奔去。红7师部队脱险了。但在与敌机对射中,3颗子弹从黄公略的右腋下穿过,顿时血流如注。黄公略立即被抬往兴国方山红军后方医院进行抢救,但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于当晚7时牺牲,年仅33岁。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革命职责,给战友留下了宝贵的遗言,他断断续续地说:“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天公妒英才,黄公略的牺牲来得太突然了。这位威镇敌胆的虎将,屡经大战、恶战、苦战,从来没有负过伤,却倒在这次普通的行军途中。正当中国革命需要他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这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声威并重的红军杰出将领却过早陨落了。广大红军将士为失去这位高级指挥员而万分悲痛。

9月16日,黄公略追悼大会在兴国县鼎龙水头庄召开,草坪上万人肃立,一片沉寂。红军指战员和附近的乡亲们臂缠黑纱、胸戴白花,会场上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了纪念黄公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黄公略牺牲的地方,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设立了公略县。1931年秋季,红一方面军总部红军大学第5期学员在于都县城开课。时至翌年10月,红军总部为快速培养出更多的基层指挥人员,决定在红大第5期学员团的基础上进行扩编,成立一个军事学校。为纪念黄公略,军事学校后改名为红军公略步兵学校。该校设在于都县城昌村小学(现城关小学老校区),校长林野,政委先后为陈铁生、张际春、李芳远,训练部长韩纪振。培养对象主要是红军的排、连干部。该校一直办到1934年10月,最后一批学员随主力红军出发长征。1933年,在江西瑞金叶坪广场建造了公略亭,亭为3个角,寓意为黄公略是在第3次反“围剿”中牺牲,并在亭中立了一块三棱锥体的石碑,上刻有黄公略传略。

黄公略的故居,在今湖南省湘乡市桂花乡朝阳村高木冲,距湘乡市44公里。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黄公略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落在老虎山上,占地1200平方米,平房土墙青瓦,系黄公略祖父所建。1896年,黄公略分得房屋5间,计113平方米。因原故居已毁,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故居按原状进行修复,并增辟两间辅助陈列室介绍黄公略生平业绩,陈列照片81帧、画4幅、实物31件。杨尚昆题写了“黄公略同志故居”匾额。聂荣臻、王震、邓颖超、杨得志、张爱萍、浦安修、郭沫若、李聚奎等为故居题词。

2002年8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人民军队早期将领(一)》纪念邮票一套5枚,第1枚即是黄公略。邮票以黄公略的一张西服便装照片为蓝本,采用炭精笔素描手法表现。

2009年,黄公略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猜你喜欢

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半条红军被
袁国平与『红军第一报』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十送红军
红军中的老外
送别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