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6 年4月4日,黄绍竑应邓演达之邀到黄埔军校参观

2021-04-14贾晓明

黄埔 2021年2期
关键词:李宗仁步枪广西

□ 贾晓明

1926年3月,黄绍竑代表新桂系赴广州,和国民政府共同制定完成了“两广统一案”,使广西统一于国共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广西军队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李宗仁任军长,黄绍竑任党代表。在广州期间,黄绍竑还和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等商讨了北伐问题。4月4日,又应邓演达的邀请,在李济深等人的陪同下到黄埔军校参观。黄绍竑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国民政府中历任要职,以政治谋略见长,但其影响却遍及民国时期的经济、教育、工业制造等领域,其诸多事迹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重视发展近代化教育

1925年8月起,黄绍竑任广西民政长。1926年6月,黄绍竑任广州国民政府委任的广西省务会议主席。1926年6月下旬,李宗仁率军参加北伐,由桂林向湖南出发,黄绍竑留守广西。1927年5月,广西省政府改为委员制,黄绍竑任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厅厅长,至1929年蒋桂战争失败后离职出走。

黄绍竑自广西民政长任内起,便锐意经营广西,着手进行广西的近代化建设。在随后主政的3年多时间里,黄绍竑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新桂系的统治,积极致力于广西的建设工作,尤其在教育建设方面颇有建树。

黄绍竑认为,“社会之盛衰,与教育最有关系”,而广西教育素称落后,“就本省情形来讲,非从教育方面更加努力不可”。他在广西主政后不久,即狠抓教育方面的工作。他首先对原有学校加以整顿,并将原已停办的各种学校一律恢复,然后在此基础上创办新的学校。1926年,广西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会议,在会议上,黄绍竑决定举办教育行政人员养成所,将各县教育局长召集训练,通过提高教育行政基层干部的能力,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

/ 黄绍竑。

为了短时期内尽快改变广西教育落后的面貌,黄绍竑从省财政收入中拨出相当数额的经费用于教育,但仍感觉颇有不足。考虑到“广西的田赋本来很轻,增加一部分,也并不觉得重,人民也乐于承担”,他在1926年主持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会议期间,决定“全省的田赋增加一倍,充作教育经费”,得到出席人员的一致赞成。

1927年9月,黄绍竑在省府会议提议创办广西大学。有人认为广西的中等教育尚未发达,似不宜办大学。但是黄绍竑认为:“一个省里面,没有一所大学,以领导促进文化的责任,总是一个缺憾。当时广西的学生要进大学,非到广东或北平、上海不可,既不经济,也不体面。”所以黄绍竑力排众议,决定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并成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黄自任筹备委员长,委任教育、财政、建设各厅厅长及马君武等一批省内外桂籍有名望的人士为委员。黄绍竑还决定,由省政府即拨100万元为建设费,50万元为设备费,委托黄华表总理学校建筑。广西大学校址勘定在梧州三角嘴的蝴蝶山,因这里交通便利,本省学生皆可顺流而下,外籍的教授也可溯西江而直达。

1928年3月,黄绍竑亲自到梧州举行奠基典礼。9月,大部分建筑已竣工,设备添置趋于完成,遂聘马君武博士为校长,盘珠祁硕士为副校长,于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马君武是著名教育家,曾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省长;副校长盘珠祁是黄绍竑的同乡,比黄绍竑年长十多岁,191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黄绍竑钦佩盘珠祁的学识,多年来空闲无事时,就到盘珠祁处交谈教育、治学等话题。10月10日,广西大学(简称“西大”)正式开学,共有教授18人,助教6人。

黄绍竑认为,当时的广西经济贫瘠,“亟欲由农工矿之发展以救济其穷也”,因此,首批只录取理、农、工、矿4科预科一年级学生260人,分甲、乙、丙、丁、戊、己6组授课,旨在培养具备学术本领和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文法学院则付缺如”。

广西大学的建立,结束了广西没有近代化正规高等院校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校迅速发展为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该校以“勤恳朴实”为校训,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学工的要到工厂做工,学农的要到田间劳动,这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因此,广西大学的大学生往往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这在当时的中国高等院校中极为罕见。

建设军工企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黄绍竑临危受命,第二次前来主政浙江,并在浙江度过了整个抗战时期。随着杭州等地相继沦陷,黄绍竑将浙江省政府迁到云和,继续领导抗日。黄绍竑在搭建新的省府班子时,又雷厉风行地实施了一系列战时措施,并把从杭嘉湖撤退下来的省会警察队、内河水警队以及卫士营集中起来,加上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民团,统一改编为省属的抗日自卫团,黄绍竑自兼总司令,配合第三战区驻浙部队(第10集团军刘建绪部),布防、除奸,展开敌后游击战。

当时,部队作战的武器弹药极度匮乏。黄绍竑认为,浙江省抗战必须解决武器自产的问题。为解决抗日自卫团队武器弹药的需要,他下令将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铁工厂迁到云和大港头,成立了兵工厂。该厂为了保密,对外称浙江省铁工厂,由黄绍竑亲自出任董事长。为生产战斗急需的步枪、轻机枪、手榴弹、枪榴弹,黄绍竑特地把从杭州撤退出来的30台旧枪械生产设备交给该厂,并拨给一笔经费,派人到沪、闽、赣、港(香港)等地采购机器零部件及原材料。

1938年秋开始,工厂组织技术工人将外国较为先进的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拆解、研究,绘制图形,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仿制。黄绍竑早在1925年广西统一时期就对兵器研究十分感兴趣,也有办兵工厂的经验。他在厂子附近住下,一有时间就到厂实验室,同工人们一起研究图纸,找窍门,改进设计,并十分注重研究吸收敌人武器的优点。经过两个月的摸索,步枪的仿制大体成功,但射击时准星却有些问题,前后调整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工人们经过反复修改,又花费了一个多月加以改良,终于解决了步枪的准星问题,并且开始量产。黄绍竑便将这款仿制步枪命名为“七七式步枪”,也就是为纪念“七七事变”的意思。

后来,七七式步枪从193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年产量高达1万支。在黄绍竑的领导下,浙铁工厂有着极大的发展,集兵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于一体,曾一度拥有4000多名员工,机器总数超过1000台,包括步枪厂、子弹厂、轻机枪厂和手榴弹厂4个工厂,又成立了一个从事兵器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室。其中,小顺工厂专造步枪。据统计,1942年春天,这些兵工厂每月可生产1000支步枪,50多挺轻机枪,五六万枚手榴弹、枪榴弹以及各种地雷的发火器及各种炸药等。

当时的浙江省,除了经常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日伪军还不断清乡扫荡,钢铁、黄铜等材料来源非常困难。对此,黄绍竑下令,将已经被日军控制的上海到杭州间的铁路破坏,将部分铁轨搬走,作为制造枪械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周恩来在黄绍竑的陪同下到铁工厂视察,并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赞扬“工人阶级顶天立地”。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海外侨胞慰问团来到小顺工厂看望工人们,希望铁工厂的工人多生产武器,支援前方。粟裕率浙南挺进师主力赴苏皖前线参加抗战,途经丽水,黄绍竑会晤粟裕并应邀到大港头检阅慰问部队,赠送子弹3万发。

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期间,黄绍竑把七七式步枪等武器带去展示,许多将领看后当场订货,被一些人认为黄是在“推销生意”。1941年国民党高层以“兵工统一”“制式统一”为由,将七七式步枪制造厂“收归中央”。1942年,由于日寇入侵,七七式步枪制造厂被迫外迁。

整个抗战期间,浙江省铁工厂为抗战输送了大量战备物资,有力支持了抗战,也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单是七七式步枪,总产量就达5万支左右,大部分装备浙江本地自卫团(1941年,浙江有21个自卫团,兵力2万多人)。在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南昌反击战和长沙会战中,浙军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其中几个师就是由原来的自卫团改编而来,使用的就是七七式步枪。而黄绍竑本人也勤于钻研,研发改进了无线电密码机等多种装置,还亲自研究生产水泥等战时紧缺物资。1940年,黄绍竑因发明各种地雷发火装置等装备获浙江省科学奖。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军委会曾授予黄绍竑一等金质奖章一枚,以表彰他当初在大港头对研制性能优良的“七七式枪榴弹筒”的鼎力支持。抗战后,浙江省铁工厂得以保留的部分机器设备和技术工人,为当地的近现代机械工业打下了基础。

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黄绍竑一生中曾多次参加重大谈判,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当年,蒋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代总统。李宗仁立即发表声明,愿与共产党进行和谈。4月1日上午,由张治中、黄绍竑等组成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乘“空中行宫”号飞机由南京飞抵北平。

双方代表便按既定办法,首先进行个别交谈。根据安排,周恩来同张治中谈,叶剑英同黄绍竑谈。为了推动和谈顺利进行,毛泽东也分别与南京代表团成员进行了单独会谈。他邀请黄绍竑、刘斐到香山当面叙谈。当二人乘专车到达北平香山时,毛泽东已站在屋门口等候他们了。两人下了车,毛泽东热情地迎上前握手,笑着说:“欢迎,欢迎两位和平使者的光临。”

毛泽东询问了黄绍竑、刘斐到北平的生活情况后,转入了和谈正题。当谈到和平协定方案时,毛泽东问:“这个协定你们觉得如何?李宗仁会同意吗?”黄、刘二人都表示尽自己最大努力做李宗仁的工作。随后,毛泽东留二人吃饭。席间,毛泽东笑着问黄绍竑:“听恩来说,季宽先生很会填词,我也是个好结识诗人词友的诗词爱好者,怎么样,我们不妨来一首?”黄绍竑回答说,他此前也曾拜读过毛泽东的诗词,认为“那种雄浑洒脱的风格,是当今诗坛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的”,他自己却也曾填词“聊以寄怀”,并提议“待协定签字完了,定向主席讨教”。毛泽东爽快地回答说:“好,那我们一言为定!”

4月13日,和谈进入正式会谈阶段。会议结束后,南京代表团对《国内和平协定》连夜进行了研究讨论。黄绍竑认为,当时的局势是,“南京和了吃不消,不和更吃不消,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和了”。16日,南京政府代表团与中共终于拟定了和平协定的全部文本。张治中特派黄绍竑、屈武回南京说服李宗仁签字。

16日,黄绍竑和屈武携带《国内和平协定》文件乘专机前往南京。临行前,周恩来乘车赶到机场,专门会见黄绍竑和屈武,让黄绍竑和屈武感到特别意外。周恩来勉励他们努力完成这项使命,并对黄绍竑和屈武说:“请你们转告南京方面,协定签字,应该自拿主张,不要请示蒋介石!”

黄绍竑和屈武回到南京后,立即把和平协定文本交予李宗仁。李宗仁听了黄绍竑的报告,看了《国共和平协定》后,沉默不言。白崇禧在旁气冲冲地对黄绍竑说:“像这样的条件也带得回来?”“谈不成就打!”黄绍竑反驳说:“能打得过共产党我们还用得上谈吗?”于是,李宗仁召集桂系将领和亲信开会讨论。会上,黄绍竑再次谈了他的意见,他说:“有人认为《国内和平协定》是无条件投降的条件,这就看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它。当前既不能在军事上保持均势,从而在政治上也不能取得绝对平等的地位。”同时,黄绍竑还传达了中共给予桂系的特殊优待条件。

李宗仁仍然犹豫不决,白崇禧态度强硬,其他桂系将领也莫衷一是。为了推卸不签和平协议的责任,李宗仁派飞机送《协定》到溪口交蒋介石过目。蒋介石看罢当即予以拒绝。李宗仁便召集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将领再次开会,讨论决策。黄绍竑在会上强调,中共的条件对桂系特别有利,应该接受。但白崇禧仍顽固坚持“划江而治”的立场,李宗仁表示按蒋的意见办。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不欢而散。黄绍竑给在北平的代表团打电话后,即远避香港。

随着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统治即行崩溃,黄绍竑不避风险,在香港奔走,号召国民党军政人员认清形势,在众多国民党在港立法委员、中央委员、高级将领中引起强烈响应。8月13日,黄绍竑等人举行港澳记者招待会,联合44名国民党人士,发表了名为《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痛斥蒋介石祸国殃民的政策,表示同蒋彻底决裂,“坚决地明显地向人民靠拢”,“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后黄绍竑等人又联名发表了《告国民党陆海空军全体将士书》,号召全体国民党将土弃暗投明,实现局部和平。这些举措得到众多响应和拥护。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开除黄绍竑等人党籍并加以通缉,甚至派特务到香港搞暗杀。中共秘密战线的特工华克之立即将黄绍竑转移,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行动落空。

1949年9月,黄绍竑在中共驻港负责人的安排下,从香港秘密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猜你喜欢

李宗仁步枪广西
广西贵港
步枪口径之争(下)
《广西戏曲》
李宗仁尊师若父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李宗仁回国往事——瑞士大使馆原首席参赞徐淡庐的亲历回忆
张自忠戒烟
AR—7救生步枪现代版
广西诗歌五人谈
27岁时,我嫁给了76岁的李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