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征、问题及对策

2021-11-27朱凯歌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生时代农村

朱凯歌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如何在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不掉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及时研判、精准施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停课不停学”的总体部署,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纷纷响应,一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大考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国家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电视台、网络平台、在线教育机构等部门通力协作,通过在线直播、录播、电视节目、手机客户端等多种途径,传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心理疏导和运动健身课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全面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在线教育呈现较大的差异。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教育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师生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2021年新冠疫情在国内呈现局部暴发之势,后疫情时代的特征越发凸显。在大规模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呈现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为保证师生健康、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后疫情时代的内涵出发,总结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征及面临的挑战,探究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疫情时代的内涵及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征

(一)后疫情时代的内涵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由于疫情在各国暴发的时间和蔓延程度不同,因此对不同国家而言,后疫情时代的起始时间节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20年4月29日以后,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可以此为时间节点,把此后的时间看作后疫情时代[2]。新冠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此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即“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3]。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将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二)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征

疫情期间,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师生和家长等都参与其中,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对在线教育有了全新的感受。后疫情时代的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将有别于疫情之前,具有新的特征。

1.注重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疫情之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校舍、桌椅、图书、网课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课程资源内容注重理论文化知识的传递。在疫情期间,全体人民居家隔离,生产生活方式和心理承受力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人们更加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健康的重要。同时,国家在疫情期间的使命与担当,让每一个国民都深深感动。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绿色生存教育等生命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常态化防疫的爱国使命感。

2.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发的新冠疫情给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后疫情时代,为了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工作顺利有效推进,将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面对面、近距离的教育形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农村基础教育内容与形式,打破时空局限,通过网络直播实时指导、网络资源平台异步交流、大数据网络收集处理等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同步异步双向时空共建的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模式。

3.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在疫情期间,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不掉队”,践行国家“停课不停学”的使命,社会多方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统一部署,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因地施策,众多在线教育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庭成员全力配合,在全民居家隔离的艰难时刻,各尽其能,万众一心,使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更需完善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力量。

4.注重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暴露了农村贫困地区师生信息素养不高的问题。如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存在学习平台操作水平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水平不高、学习自律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习惯在线授课方式等问题。农村贫困地区的老师受传统面对面教育的影响,存在对网络在线教学反感、数字资源操作不熟、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线上教学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将深度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及时总结疫情期间暴露的问题,注重提升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满意度,注重增加师生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与技能提升的意愿。

5.注重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是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是在制度层面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大力支持和严格规定。为了保障后疫情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更新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主要包括“扶志、扶智和扶学”三者之间关系协调处理的有效机制、各种参与农村基础教育机构人员及团体的激励机制、因地制宜的农村基础教育模式推广机制、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师生素养培训长效机制、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相关实施细则与实施配套办法的完善机制等,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保障制度与机制建设体系。

二、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党的正确领导、多机构多部门通力合作、全国人民的有效配合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仍未完全消失,后疫情时代的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内容资源体系精确定位难以实现

新冠疫情的暴发,更加凸显了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较大的“数字鸿沟”,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体验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部分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仍然处于信息的孤岛。在后疫情时代,精确定位农村基础教育内容资源体系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第一,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未能根据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因地施策,导致部分地区的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够明显。第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过于注重基础设施和知识资源的帮扶,忽视了思政育人内容的帮扶。第三,数字资源大都以视频形式呈现,对于一些受网络条件、地理环境局限的地区,视频资源的作用就不大明显,仍然难以满足不同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个性化、针对性和精确性需求。如部分农村偏远山区网络信号不好,孩子不能及时获取网络资源,只能通过教师送教材入户或广播的形式获取学习内容。第四,缺乏专门的教育资源制作与管理机构,存在资源重复或质量不高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如何丰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创新资源呈现形式,保障资源制作与管理机制,提供有趣、科学、个性化的数字资源,成为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技术赋能农村基础教育模式缺乏统一

在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步深化,但是面对疫情防控大局,工作的推进模式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在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健康和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有效推进的情况下,为了弥补面对面近距离交流指导受限的现实不足,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或许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农村贫困地区情况复杂、需求各异,因此,如何有效整合技术手段,根据各个农村地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模式,为后疫情时代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助力,是当前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三)政企家校等多元化协同机制不足

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基础教育是一项内容复杂且时间跨度较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教育信息化借助供给侧分工机制引入多主体混合式供给服务,有利于组建精准帮扶共同体,发挥共同体中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覆盖范围,提高供给效能[4]。在疫情期间,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有效地保证了“停课不停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同时也暴露了多元协同存在的问题。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发挥政企家校的协同作用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政府、企业、家庭和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职能和侧重点,缺乏统一、科学、有效、全面的协同机制和保障策略,很难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家庭的育人功能、学校的教育职能和社会的支持与保障功能,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农村地区师生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师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效果。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全体师生投入利用在线教育保证教学有序开展的大战中,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应急型教与学体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农村地区的师生对教与学的感受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在后疫情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农村地区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成为核心策略。农村地区师生在疫情期间的经历与体验不会消失,部分师生已经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和熟悉度,但部分地区的师生还不具备利用网络随时开展学习的条件,面对较为复杂的农村地区情况,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升需求和背景各异,如何因地施策,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五)农村基础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在疫情期间,通过“停课不停学”的应急之策,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对于个别极度贫困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部分极度贫困家庭移动设备或网络条件有限;个别交通受限、地势偏僻的山区,仍然存在网络信号不好、在线教育卡顿等现象。第二,个别极度贫困地区的师生网络教学参与度不高或热情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第三,部分网络课程内容形式固化,缺乏针对性,与农村地区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利于当地师生吸收借鉴。第四,由于各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和侧重点不同,教育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会略有差异,缺乏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为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相关部门迫切需要结合时代特征,统筹全局,更新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评价标准、实施细则及配套办法等,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保障制度与机制建设体系。

三、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的提升策略

在后疫情时代,围绕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特征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性地提出可能的提升策略,助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

(一)精准定位教育内容资源体系

在后疫情时代,精准定位教育内容资源体系是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村地区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其人文地理特点因地施策,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内容。第二,教育内容要增加思政元素,将育人作为重要内容。针对深陷于家庭贫困境遇或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通过增加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知识,帮助他们在主观意识方面树立起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和热爱学习的坚定信念,摒弃安于贫穷、文化生活贫瘠、精神世界空乏等陋习,激发他们努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建设国家和改变生活的热情。第三,相关资源设计与制作机构应该围绕资源的整体全面性、个别针对性、准确科学性和系统广泛性等特征,创新资源呈现形式。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技能知识,增加技能培训渠道。第四,及时总结疫情期间教育资源制作与管理经验,建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制作与管理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资源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根据资源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内容及形式,以教学资源供给平台为依托,建立针对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专业化精准数字资源体系,使数字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与农村地区人民的需求建立精准的对接。

(二)创新设计技术赋能教育模式

在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模式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农村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深度摸底,结合不同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硬件设施建设、网络资源分布、地域文化特点等要素,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因地施策,创新技术赋能教育模式。如高校对地方的校地帮扶模式、基于块数据或云服务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帮扶模式等。总之,后疫情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创新的首选。

(三)健全教育多元协同创新机制

在后疫情时代,鼓励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优势整合,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协同机制具有长远的意义。首先,及时总结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为保证“停课不停学”所采取的有效策略和成功经验,反思总结尚且存在的问题,为后疫情时代多方参与协同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结合后疫情时代农村基础教育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合理的协作方案,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助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政府机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元治理”功能,通过教育培训、服务购买、税收减免、资金注入等激励性、引导性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5]。企业尤其是在线教育企业,通过送课程、送服务等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丰富的资金、技术和全面的产品保障。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农村地区培养优秀的教师资源,提供教师进修平台和教育帮扶资源。社会和家庭力量通过理解、支持、参与等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实施氛围,助力教育质量的优化和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提升农村师生信息素养水平

在后疫情时代,需要继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地区师生信息素养。第一,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空中课堂、网络同步课堂等方式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名校师资资源,加大农村地区和发达地区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拓宽农村地区教师的视野,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技能。第二,通过加大定向培养、“特岗教师”、“双师”课堂、免费师范生等项目力度,为农村地区补充优质教师资源。第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大教师在线培训力度、丰富教师在线培训内容,打破时空局限,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第四,通过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帮扶职能,采用网络直播讲座、“国培计划”、顶岗实践等手段,加大高校教师与农村地区教师的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素质。第五,应该加强农村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采用富裕地区和农村地区学生结对帮扶、改善农村地区网络学习环境、增加网络资源使用频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保障机制

在后疫情时代,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第一,需要完善相关的教育网络设施保障机制。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硬件设施完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个性化网络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评价机制,网络平台的操作与管理保障机制,网络教育相关实施细则与实施配套办法的完善机制等。第二,建立较为完善的多方参与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的网络教学热情,提升其网络课程的参与度。第三,丰富网络课程内容,结合农村地区文化,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地方文化色彩的网络内容。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汲取典型实践案例经验,科学施策。第四,创新农村基础教育评价机制。在后疫情时代,要科学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精确施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整合多机构、多平台、多方参与人员数据,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建模,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实证研究,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的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多方的参与、协作与沟通。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加大实践力度,及时收集数据,总结实践经验,科学评估,精准施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范围大幅度共享优质资源,建立空中学习平台,集中各方力量助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师生时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麻辣师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