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以重庆地区汽车高职教育为例
2021-11-27周安华李淑会
周安华,李淑会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 400036)
1 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的意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根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对于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良性互动,推动各自向前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客观需求,影响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结构;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成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六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方式, 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2 重庆汽车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2.1 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重庆市要成为制造强市、汽车强市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要能干、能写、能说、能算。能干指的是完成复杂的操作;能写指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写出分析报告;能说指的是传授经验,培训其他员工;能算指的是能对问题做计算、分析。在现实中,这样的高技能人才一直短缺。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高技能人才的状况,长安公司共有9万名员工,技能人才1.8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29%,其中高级工4 478名、技师896名、高级技师180名,包括中华技能大奖2人,全技术能手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1%。对比日本和德国的数据,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比40%,德国则达50%。重庆市内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主要是以流水线工人居多。
2.2 结构型失衡制约转型升级
时代的发展,汽车的作用实现了功能——性能——服务的转变。在信息化时代,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具备通信、联网、在线的智能移动生活空间,并拥有一个基于超级互联网生态的海量实时数据库。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但整体而言,这一领域人才需求量大而存量小。传统的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大多集中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内燃机、电气等领域。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更需要人工智能、软件等新型领域人才。
未来汽车产业人才空缺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而传统领域人才需求已经过剩。新能源汽车领域预计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智能网联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新技术革命对汽车人才提出了知识能力的全新要求,急需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控制及系统工程等知识,培养工作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汽车专业新工科教育结构新模式。
由此可见重庆汽车工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失衡不合理的问题。《重庆市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重庆市规模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3%,随着智能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导致的结构失衡制约重庆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 重庆地区高职教育的突出问题
3.1 汽车专业设置和市场脱节
由于重庆市原有的教育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多而不强。截至2021年4月,重庆市一共有68所高校,绝大多数都是高等职业学院,办学层次多为专科。由于高职教育和产业存在天然联系,而每个学校都没有设立相关的部门研究产业和高职专业的关系,导致专业设置的迟后性与盲目性。目前重庆市开设汽车类专业的高校有30所。其中开设车辆工程的学校有7所,开设课程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机械类课程;开设汽车车型与车身设计方向的有1所,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有3所;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有14所,时间上基本集中在最近2年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只有少数几个学校开设。
3.2 汽车专业设置同质化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短视效应,片面追求入学率和招生量,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设置相应专业,不顾自身教育资源忽略培养质量。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广泛设立于具有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重庆市一共有24所院校设立此专业。短期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长期将导致供大于求,导致每个高职学院专业特色不明显,发展不足。当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办“热门专业”时,在其他专业上投入的资源就会减少,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各个层次、各个方向的技术人才。上述结果必将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造成人才培养偏差,最终造成部分专业培养过剩,而有些专业则无法招到合适人才,浪费了教育资源并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
3.3 汽车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高职专业是依据社会岗位群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力资源的保障。专业结构的建立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整个重庆市高职院校中汽车类的师资总量不足,现有教师负担大,师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比例有待提高;传统方向教师面临迫切转型问题;高校教材陈旧,无法跟上科技进步;实验设备老旧,新设备严重缺乏;实训实习机会少,对外实习多数流于形式。
4 转型升级背景下汽车企业技能人才培育与发展
4.1 结合产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
洞察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了解汽车产业结构分布,促进重庆高职汽车类专业教育高度耦合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汽车专业面向未来汽车,对接的是全新业态。深度切合产业特点,由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汽车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汽车新能源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各产业领域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深度产业融合,即“汽车+X”的新逻辑。
4.2 设计“交叉递进”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强化“1+X”标准,加强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校企合作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围绕“车路云网图”,以及电机、电控、电池关键要素,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交叉递进”的课程体系。
4.3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双师型”创新教师团队
形成以综合任务和典型任务为教学对象,结合职教云平台,以“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双向驱动小组研创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在教师队伍培养上加强力度,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结合,切实做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4.4 完善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
探索产教融合新形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需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积极开拓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由传统的单纯安排实习向建立利益共同体拓展,共建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由企业派出技术专家、技能大师,学校选派专业理论教师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参与教学和实践;校企双主体办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由教室拓展到企业生产车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训教师,学校优秀教师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技术攻关等。
5 结语
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需求,汽车类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从供给侧入手,建立动态调整,紧盯交通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技术升级更替、职业教育前沿动态,校企双方共同研讨调整方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培育出优秀的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