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年前后河南省首批新区土改试点回望
——以平顶山地区宝丰县为例

2021-11-27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宝丰富农土地

李 俊

(河南城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36)

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拥有2.6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1)主要是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1947年9月大反攻后新近解放的地区,通常称之为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往往被研究者称为新区土地改革或新区土改。进行了规模宏大、内容深刻的土改运动,涉及农业人口人数、土地面积均占全国2/3以上。河南人民身处水深火热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贫雇农翻身解放的基本要求,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核心内容。1947年年底,今天的平顶山地区(以下称为平顶山地区或平顶山)解放后,当地中共党组织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在农村开展了后来被称为“急性土改”的土改工作。1948年中原局“六六指示”发出后,这种“急性土改”渐次废止,转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接下来进行的土地改革在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准备。

为积极稳妥地在全省开展土地改革,中共河南省委于1949年7—10月,把宝丰县作为土改重点县之一进行试点。当年冬至翌年春,平顶山地区的临汝、宝丰、鲁山、叶县及舞阳(含今舞钢地区)作为河南省首批较好县份进行全面土改。宝丰县作为河南省首批新区土改试点县,试点工作于1949年7月开始,至1950年2月基本结束,12月土地证颁发完毕,确定了地权、产权。河南省委、许昌地委对宝丰县土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

新区土改的目的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即消灭封建地主之为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除了个别罪大恶极、为广大群众痛恨的反革命分子和恶霸分子可交人民法庭严惩外,必须实行宽大政策,禁止乱打乱杀。那种认为乱打乱杀及一切肉刑也是斗争形式的看法是错误的。全体农民团结起来向着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从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从政治上推翻封建统治,从思想上摧毁封建思想阵地,这些丰富的斗争内容贯彻在土改的每个工作步骤上。

1949年以前,宝丰人民深受封建剥削,高租高利、苛捐杂税、抽丁派款、敲诈勒索,农民贫困如洗,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遇上灾荒年份,更是残垣断壁,家破人亡。1947年12月,豫陕鄂解放区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从马街迁往宝丰县城。许昌地委、宝丰县委与解放军部队互相配合,先后消灭了地方股匪和社团反动武装组织红枪会,初步安定了社会秩序。同时,解放军部队每到一地,便将地主的粮食、财物分给贫雇农,以发动群众,点燃革命之火,时称“走马点火”或“抄家点火”。随着“走马点火”的发展,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开始在农村进行土改,平分土地,并要求在两个月或半年内迅速完成。这次土改运动,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同时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支援解放军作战的积极性。但这次土改很不彻底,存在较多问题。当时,中原解放区尚未完全解放,还有大量国民党军队没有被消灭,农村的匪霸势力还没有被彻底打倒,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农民觉悟尚未提高,农民协会尚未普遍建立起来,真正为群众办事的核心骨干人物尚未涌现出来。有的地方土改只靠少数积极分子进行,甚至个别村庄为坏人所把持,产生强迫命令、包办代替、贪污腐化、伺机报复,甚至出现乱斗、乱捆、乱杀、乱没收等现象,严重破坏党的土改政策,破坏农村经济。1948年1—4月进行土改的结果是全县真正平分土地的只有少数村,多数村则是明分暗不分,甚至有些村根本就没有进行。后来,这种超越客观条件而进行的土改被称为“急性土改”。毛泽东指出,“土改时间问题,我在几个月前觉得可以快些,后来得到陈(赓)、谢(富治)在陕(县)、灵(宝)的经验及晋绥、陕甘宁等老区经验,觉得不能过于性急,应以条件成熟为原则”[1]。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移驻宝丰县。6月,又建立豫西解放区,宝丰县遂改属豫西五地委。鉴于“急性土改”对整个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1948年6月6日,中原局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土改与整党工作指示的指示》,要求各地根据中央的指示进行工作,提出要充分利用抗战时期的经验,实行减租减息和酌量调剂种子食量的社会政策、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以联合或中立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力量,帮助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国民党武装力量、打击政治上最反动的恶霸分子;在这类地区,既不要分土地,也不要分浮财。中原局还特别强调,就是在那些已经分了土地的地方,因为问题很多,也应该根据这个方针,从现有实际情况出发,专门研究制定办法,分别进行调整。豫西行署于8月15日发出布告,宣布暂时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中原局派出工作团深入宝丰农村调查研究,工作团团长王志杰兼任中共宝丰县委书记,并将宝丰县作为新区政策的重点实验县,由邓子恢、李雪峰就地指导,总结经验,“指导全局”。

新区政策试验从清匪反霸入手,经过2个多月斗争,肃清了潜匪,斗争了恶霸,打击了地主当权派,提高了群众觉悟,在政治上树立了农民优势,在此基础上转入减租减息。1949年1月,全县“双减”形成高潮,2月下旬“双减”结束。这次“双减”削弱了匪霸势力,调整了土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发展了党员、农会会员和民兵,同时建立了各种组织。1949年春,客观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3月,中共河南省委成立,豫西区撤销,宝丰县改归河南省许昌专区。4月,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6月,河南省辖境大部解放。在大好形势下,中共宝丰县委于7月初部署了反霸复查清算运动,清算并斗争了反攻倒算的地主与继续作恶的恶霸1 600余人。同时,通过运动,农村各种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大为提高,打倒地主阶级、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至此,全面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已渐次成熟。

宝丰县解放之初就是豫陕鄂和豫西的重点县,群众基础比较好。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张玺原来担任过豫西区党委书记,较为了解宝丰县实情。鉴于此,1949年7月,宝丰县的商酒务、官衙、龙泉寺3个乡作为许昌地委的试点开展土改工作。省委书记张玺带领省委巡视组到宝丰视察,并作了《对宝丰一区土改工作的意见》的指示。作为先行试点县,宝丰县土地改革先后分两个批次进行。

第一批次从1949年7月22日开始,在一区的商酒务、官衙、龙泉寺3个乡进行土改试验。省委书记张玺和许昌地委书记裴梦飞等,及时对各试点进行总结研究,并经全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形成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河南土地改革方案》。试验乡结束后,9月20日,县、区、乡三级干部共78人到许昌地委参加土改会议,学习土改有关政策,明确方法步骤。会后,宝丰县委又用6天时间召开由230名区乡干部参加的土改工作会议,以会代训,为在全县普遍开展土地改革做了干部准备。

第二批次土改于1949年10月底开始,一、三、四、五、七区的10个乡作为试点,先行一步,以点带面。其中,以一区孙官营、四区的西太平、五区的闹店为3个典型村,作为县的重点,每10天向地委作一次情况汇报。12月4日,土改运动由点到面在全县铺开。1950年2月中旬,土改基本结束,工作重心转为生产救灾。1950年8—12月,发放土地证,确认地权。至此,全县土改运动全面结束。

1949年7月至1950年2月,宝丰县的两个批次的土改基本依照八个步骤来进行。鉴于各个乡村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亦不尽一致[2]。

第一步,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做土改工作的干部向群众宣传土改,表明态度。宣传土改,主要是宣传土改政策。土改工作政策性强,有许多具体规定。然而,干部们着重宣传“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间不动两头平”以及禁止富户卖地、送地等政策。经过宣传,广大群众明白了为什么要进行土改、依靠谁进行土改,土改变成了贫雇农群众的自觉要求,同时宣传也稳定了中农。至于具体政策内容,则随着运动进展再逐次宣传并贯彻执行。事实上,不仅中原局是这样做的,华北局亦是如此。华北局于1949年12月颁布了《关于重申正确执行土改政策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重申严格区分封建剥削与资本主义剥削,保护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坚持中农不动两头平的政策等[3]。

所谓了解情况,即通过召开各种会议与访贫问苦活动,了解干群关系、各阶级的力量以及人们对土改的态度;知悉全村土地面积,尤其是经过“急性土改”和“双减”后各个阶级的土地占有情况;接着进行科学分析,决定是进行土改,抑或是进行调整,从而稳定地开展工作。

第二步,整顿组织,整编队伍。所谓整顿组织,是指整顿农会和党的基层组织。整顿组织使党员、干部能够积极参加并领导土改工作。试点乡整顿农会的经验在于,通过扎根串连、访贫问苦,组织贫农团,改造农会。领导干部带头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检查问题,根据各村干部情况,对于阶级斗争问题严重、贫农未占领导优势的村,组织贫农团,改造农会;农会干部问题不大,干群关系较好者,便不成立贫农团,仅成立贫农小组。这样做,减少了干部抵触情绪,很快形成了土改所需要的干部队伍。

党支部在土改试点工作中是团结群众、领导土改的核心。宝丰县在1948年“减租减息”运动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土改试点开始后,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吸收贫农代表参加大会,大会宣传党的理论,党员在会上讲自己入党以来的成绩与缺点,真心诚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此同时,在党外向群众进行拥护党的教育。之后以村为单位公开宣布党的组织和党员名单。12月中旬以后,各区以乡为单位召开会议公开党的组织和党员名单。会议由上级党委负责,支部报告工作,贫农总结成绩及缺点;党员逐人检讨工作,群众代表向支部提出批评和建议;会后有错误的党员不再作检讨。这些做法较好地在群众心目中确立了党员的光辉形象以及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整顿组织教育了党员干部,纯洁了基层党组织,加强了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形成了以贫雇农为骨干、团结全体中农的群众基础。

第三步,诉苦划阶级,分清敌我。划阶级的过程,可以具体分为讲阶级、划阶级、通过阶级、批准阶级四个步骤。讲阶级是讲土地是穷富之本,是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农民的基础;讲土地改革是让农民鼓起勇气通过斗争要回自己的土地;讲农民是怎样贫穷的,地主是如何富裕的,地主用什么手段剥削农民;讲清楚依靠谁(贫雇农)、团结谁(中农)、打倒谁(地主阶级)、保护谁(工商业者),谁是朋友(工人、贫农、中农及其他劳动者)、谁是敌人(封建统治阶级),使群众划清敌我界线等。划阶级本身就是一场分清敌我的斗争。一般村划阶级的顺序是先划贫雇农,次划地主,再划中农,最后划富农(商酒务试点是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时,才划富农与中农)。通过阶级是指小组通过,贫农团大会通过,村民大会通过。闹店乡的做法是,先是村民小组通过,然后贫农团会议通过,最后乡民大会通过,所谓“三榜定案”。批准阶级是指在试验乡及重点乡,均由县委批准。批准阶级全面开展后,绝大部分乡由所在乡区委干部代表区委审批阶级;个别特殊户(多为界于富农与富裕中农之间难以区分的户)由区农会转报县委批准。

第四步,区别对待,分配果实。宝丰县由于部分乡村在“急性土改”中平分了土地,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又调整过部分土地,因此,这次全面土改分配果实时,采取了不同的分配措施。一是经过“急性土改”已平分土地,而且又无地主、富农的村,不再进行统一分配,亦不作调整。二是调出漏网的地主、富农和“急性土改”时村干部多分的土地,以及公田、学田等,补给分地不足者。三是全县大部分乡村在没收地主土地财产的同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统一进行分配。这在当时被称为“一段一步走”。

为确保分配果实工作顺利开展,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没收征收分配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征收富农多余的财产时,让其自报交出,不予查封。分配土地,以产量为主,考虑面积,好坏远近,适当搭配。至于分房屋分浮财,原则是有啥分啥,适度照顾,先填坑后补缺,基本上达到了公平合理。商酒务村分房时,根据工商户要求分给临街房。四区薛庄村则采取“三榜定案”分配办法,群众特别满意。

第五步,深入复查,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经过上述四步,土改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发动群众,复查漏网地主与其隐瞒的土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在上一步分配果实的基础上填平补齐,从而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例如,宝丰县商酒务村分配果实后,在进行复查时,又征收了富农多余的土地179亩,作填平补齐,进一步解决了贫雇农的问题。关于地主、富农的政策是这样规定的:严格区分封建主义剥削和资本主义剥削,除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及其封建财产,还要征收旧式富农多余的土地及其财产的封建部分,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4]。

第六步,健全乡村组织,确立人民民主制度。随着土改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对各种组织均需要进行调整、完善。少数原来尚未认真整顿组织的村,重新整顿了组织。贫农团因结束了使命而解散,农民协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在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党员、团员,犯错误的部分党员干部得到了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岳寨乡、官衙乡两个试点,全县新建立的117个小乡(1949年12月上旬根据省委指示,原来70个乡划分为117个小乡),均普遍进行了选举,建立乡人民委员会,健全了乡农会、乡妇联会和乡民兵代表会,初步确立了人民民主制度。

第七步,总结土改,转向生产。为巩固土改成果,各区普遍进行了总结工作。总结工作自下而上进行,各村总结之后,乡、区召开代表会进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党对农民进行发展生产、民主政治、社会发展前途及拥护共产党等教育,使群众明确认识到分到土地仍不是最后翻身,还要学文化,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通过总结,群众觉悟普遍得到提高。

第八步,发放土地证,确定地权。1950年4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4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对各级党委发出《关于保证实施省政府颁发地、产所有证的通知》。同年8月,宝丰县委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先以一区的赵官营、时渡洼两个乡为重点试发土地证,之后普遍展开。12月底全县117个乡的发放工作全部结束。

发放土地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宝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土改的一个重大步骤进行部署。发放工作的程序是:召开各级农民代表会,宣传形势政策;发动群众,向地主开展斗争,收缴旧契;解决土改中遗留的问题;丈量土地,查实田亩,解决纠纷;组织知识分子填发土地房产证,用法律形式把农民所有制确定下来。

近代中国,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是一种落后、腐朽的制度,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土改的完成为国家民主化、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同时,土地改革有力配合了当时全国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各项民主改革以及“三反”“五反”等工作,在巩固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宝丰县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的胜利完成,引起当地社会的巨大变化。其一,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其二,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0年1月,土改运动尚未结束,群众便掀起了生产和积肥高潮。有些原来准备外出逃荒的农民,经过土改和发展副业生产,能够自力更生救灾度荒。其三,妇女得到了解放。土改中妇女参加了农会,直接参加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在社会斗争中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觉悟。同时,婚姻法贯彻执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提高了妇女地位。其四,农民学文化成为一个新气象。经过土改,各级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扫盲活动,办夜校、办识字班以满足群众要求。广大农民如饥似渴读书识字,出现了许多夫妻识字、老两口学文化、全家上夜校的典型。据1949年9月的统计,宝丰县有完全小学、初级小学160所,学生约15 000人,是土改前学生总数的2.66倍。

土地改革胜利完成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农民分得土地后,由于耕畜、农具和资金的不足,仍然存在很大困难。1950年2月,在总结土改经验的同时,宝丰县委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自愿结合起来组织互助组。3月,县委组织培训班,训练农村干部。会后,经过普遍发动,重点扶持,到该年年底,全县涌现出各类互助组7 114个,1951年发展到8 043个。经过组织整顿,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更多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这为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农村广泛建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宝丰富农土地
宝丰酒的1989
我爱这土地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河南光山:特色养殖富农家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