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路径探究
2021-11-27邹晓凤聊城大学
文/邹晓凤(聊城大学)
学生资助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多年来,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于资助育人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立了“奖”“助”“贷”“免”“补”一系列资助举措,基本不再有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读大学的现象。但在新的历史阶段,资助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站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的历史节点,党和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仅局限在为困难学生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更应关注贫困学生思想、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文对发展性资助工作进行探究,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更是对全社会防返贫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益探索。
一、构建发展性资助的意义
发展性资助是大学生资助的延伸,是现阶段大学生资助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认为大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以贫困学生为主体,涵盖全体学生,在物质资助和经济帮扶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拓宽资助渠道等途径,以达到经济和精神的同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等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性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造成学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因病致贫等,作为承受者,贫困学生缺少享受高等教育的基本物质资源;同时由于受到贫困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些学生普遍面临经济压力、心理问题、适应问题等发展困境。而这种困境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学生本身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发展性资助为他们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入手,首先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压力,在此基础之上为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能力等提供帮扶,帮助他们全面成长,以降低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利影响,进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的公平。
(二)发展性资助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限制贫困学生发展的不再是经济困扰,而是因贫困造成的学习、能力、心理等问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12年至16年的清华大学,贫困家庭学生出国访学的比例不足其他学生的50%。在研究他们为什么没有出国交换或者留学的原因时,有2/3的同学表示“有想法但是没有参加”,除去经济压力外,突出的原因是语言问题。此类问题,单纯依靠基础的保障型资助是无法解决的。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的重中之重是要考虑到贫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匹配相应的教育资源,以实现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发展性资助是建设“双一流”的有力保障
在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双一流高校”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大重要国家战略。作为十大育人体系重要组成的资助育人,需要配备与“双一流”一致的学生资助体系。如北京大学为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构建世界一流的学生资助体系,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并从顶层设计开始,将一系列配套措施写入学校章程和综合改革方案中。发展性资助内化会体现在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上,而两者又是衡量“双一流”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发展性资助是建设“双一流”的有力保障,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满足了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二、当前高校发展性资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经过多方努力,我国高校都建立了奖、助、贷、免、补的资助体系,减轻成千上万的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助对象的选择方面更加精确,确保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得到资助;国家资助面不断扩大,仅2019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817.59万人次,相比于2018年资助金额增加166.59亿,达到1316.89亿元;项目也更加多元化,大多数高校都形成了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的资助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贫困学生诚信意识缺乏、承受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发展性资助成为高校资助的重点,并在一些学校得到了落实。如清华大学的“鸿雁计划”,其针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术发展、海外实践、素质拓展和就业创业的系列计划,目标在于全面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中山大学“优向助学”项目在落实保障资助之余,探索多元化的、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资助体系,建立完善的以素质和能力发展为主的资助体系。这些高校在发展性资助工作方面值得思考和借鉴,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发展性资助体系建设中仍然还有一些不足。
(一)资助对象局限于经济困难学生
发展性资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满足所有有发展成长需求的在校学生,而传统意义上资助是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所以尽管发展性资助被大力提倡,但是发展性资助的对象仍局限于贫困学生。我们强调教育公平,发展性资助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也应该是为所有学生服务的。现阶段受助的主体主要是经济困难学生,就使得其他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漠不关心”,既感受不到学校资助对其的关注,也在自身需求得不到帮扶的基础上对学校资助工作感到不满。
高校作为社会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该关注到大多数的同学,但由于资助目标仍停留于经济解困,导致资助对象仅限于贫困生,无法达到普遍资助。
(二)发展性资助项目落实仍处于初级阶段,扶志、扶智不够明晰
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将发展性资助提升到重要位置,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仍不够凸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性资助不够深入,一些高校也有意识地组织各类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形式阶段,缺少对受资助学生的关怀和教育引导;二是将发展性资助等同于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得发展性资助的范围变窄,以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框定发展性学生资助的内涵与特点,既缺乏发展性学生资助模式的多样化体现,又难以涵盖发展性学生资助对学生成长的人才培养全面性。
(三)发展性资助工作后续资助监测不到位
近年来,高校资助工作稳步提升,但是不难发现,提升的重点放在了经费有没有落实到位,而对于资助是否对学生的成绩、感恩意识、综合能力、就业甚至是毕业之后的发展有所帮助,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跟踪和调查,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缺少对学校的感恩情怀,把等待外界资助当成习惯,享受权利,却忽视义务。虽然帮助学生解决了当时之困,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学校全面资助,感受到资助的力量,这部分学生才会在毕业以后积极地为社会做贡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资助资金来源单一
现有的资助体系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资助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发展性资助的原则,国家、高校、社会都应成为资助工作的主体,但是在现行条件下,由于高校不具备专业的捐赠资金管理体系、社会团体和机构的助学意识淡薄等,高校自身以及社会捐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社会资助,偶发性强,延续性弱,资助金额有限,导致部分资助资金来源单一,资助助学的整体性欠缺,使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得不到全面开展。
三、构建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的路径探索
(一)个别资助和普遍资助相结合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校资助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应该以此为目标。2020年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在这样的背景下,贫困生以及非贫困的普通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扛大旗者,应该享受高校的资助政策,成为资助工作的服务对象。因此,现阶段的资助政策要针对所有的在校学生,将个别资助和普遍资助相结合,个别资助针对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普遍资助是激发其他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资助中来,将资助面覆盖到所有学生。因此,高校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均能享受适合自身情况的资助,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资助工作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健全学校层面的资助项目
近年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的资助工作在为学生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设置专业型、知识型的勤工助学职位,如网络中心助理、校长办公室助理等,既能满足学生的助学需求,也能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的能力;设置助学基金、创新创业资助、科研立项奖励等,由个人向学校提出申请,这既是对学生学业的资助,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的激励与肯定;组织学生实践锻炼,利用节假日,组织受资助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支教、社会调研、去海外交流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困难学生的视野,真正将资助从扶困进阶到扶志、扶智。
(三)对资助育人效果进行评估与跟踪帮扶
高校应该建立对于资助育人成效的动态监督,确保实现发展性资助的目标价值。一是对资助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追踪,包括了解资助是否到位、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受资助后对于资源的使用情况、资助资源对于受资助的学生的学业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确保发展性资助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进而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循环中,现在受到资助的同学,将会成为资助的潜在后备力量,长此以往,便有源源不断的资助力量投入到高校,高校也可以帮助更多的同学。
(四)积极寻求社会资助
社会资助的出发点是社会需求,积极寻求社会资助能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资助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提供奖助学金以及物品,为学生提供保障性资助;另一类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岗位或者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因此,高校应提高对社会资助的重视程度,积极寻求社会资助,通过社会资助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发展性资助,不管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还是建设“双一流”高校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不断丰富发展性资助体系,进一步探索发展性资助的实践,进而为新时代培育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