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众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1-11-27杨小帅武汉城市学院
文/杨小帅(武汉城市学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研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并在随后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被提及,不难看出政府对创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实现增长的新动力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促使经济结构调整、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有着重大意义。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其对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有利,并且是推进高校教育深化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更好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新时期我们国家越发注重对创新创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等重点潜在创新创业群众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近些年政府部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各种规章要求,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顺利开设与实施提供了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推广力度由此不断提高。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说,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果,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率相对比以前都有所提高。
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程度呈不断增长趋势,加上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索使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都进一步完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此过程中,各大高校逐渐从原本独自发展、独立培养转变为多校合作、多领域合作的共同培养模式,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0》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特质良好,例如具有显著的亲社会动机和同情心等个性特征;超出49.86%的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创业有着积极心态,具有极强的社会创业想法。尽管大学生在社会创业背景下所建立的社会企业规模较小,但是具有可持续性强、估值及人力资源溢价比较高的优势;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的满意度较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与社会企业绩效都带来了比较明显的积极影响。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盲目跟风,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表面上火热
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些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并未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是盲目跟风,导致创新创业讲座和比赛接二连三,表面上呈现出一副如火如荼的架势,实则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却令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偿失。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频频出现失衡现象缺少管理和改进。尽管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丰富、形式多样,但重点还主要是进行校内创新创业比赛、开设各种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形式相似的创新创业讲座。对大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依靠普通的创业课程,涉及较广泛,重点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虽然创新创业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也仅能提高少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许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无法提升、听讲座也不能把自身情况和讲座内容结合的情况下,创新创业能力就无法有效提高。因此在这种失衡的教育体系影响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难以获得较好成效。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认知上存在误区
现阶段,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许多高校开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但是依然存在缺乏认知的情况。具体体现为并没有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作用、实施方式等,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也缺少深度,相关资源的投资也不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实处。高校一般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当做主要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指导的一部分,主要进行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技巧教学,并没有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视为重点。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滞后,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一般是采取以往的教师讲授为主导方式,大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较为陈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并且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育模式、建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来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往往无法明确定位教育目标,缺少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不够有效
当前,教师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因为部分高校教师的社会经历与知识结构有限,无法有效整合和协调各方面资源,并且存在辅导员兼职兼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现象,使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佳。另外,高校创新创业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教材方面比较滞后,所采用的教材还需提高系统性与科学性,专业化层次不高,很难整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
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技能。应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变教育模式,促使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推进创业、就业以及教育改革。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力度,建立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对其发展理念具有深层次的认知,唯有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促使大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并对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进行顶层设计,践行科学教育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我们国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在大学生学习生涯基础上,明确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品质、能力及素养等,并深入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实施路径等。
通过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体系。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保障体系,构建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和多元化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传播创新思维理念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路径,应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从意识、精神、能力、制度等方面出发,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并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以此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若想获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意识,让二者相结合,加强人才培养。在教学专业知识时,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树立创业意识与增强创业动力。对此,教师需要搜集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此逐步形成专业特征显著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从而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当作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促使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坚持科技创新为主线
高校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并全力提高教育改革力度,加强培养更多与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并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创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借助当前先进的科技,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中。不仅如此,各大高校还应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特别是应提高科技创新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提高其创新创业科技含量。
(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当前的大学生主要缺欠创新创业理念与相应技能,今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探讨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才可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应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二者协同发展。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式、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创新创业课程发展要求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力探索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发展体系。另外,丰富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促使大学生树立创业理念与创新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学获知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组织进行教育与引导活动。结合大学生不同的情况,有效化解其面临的创新创业难题,加大创新创业帮扶力度,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师生携手并进,促使大学生朝着创新创业之路前进。
(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就在于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需要社会的检验才能体现教育效果。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并有效衔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合理利用“互联网+”革新教学手段,搜集更多创新创业信息化课程资料。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效果,将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移动课堂,便于大学生随时、自主学习。高校还应和当地政府及龙头企业加强交流,引入创新创业元素,确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最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七)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我们国家在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应适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聘用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力量,通过内外兼并模式建立师资队伍。此外,需要面向校外应聘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将行业企业优秀创业者与企业家等聘为教师,最终向大学生传授最前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在进行诸多尝试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就当前总体情况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相对落后,相比国外存在一定差距。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应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行优化,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人才。
相关链接
众创空间,即创新型孵化器。“众”是主体,“创”是内容,“空间”是载体。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的机遇,根据互联网及其应用深入发展、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统称。
发展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应用创新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2020年4月16日,科技部确定498家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众创(Mass innovation)的提出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上是知识社会条件下创新民主化的展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获取、知识交互的便易性,众创空间的主体也由原来的企业、科学家变为普通大众。作为开放众创空间参与主体的普通大众,他们既是需求者也是创新者,他们既是追求卓越的技术创新者,也是具有创新潜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草根创新者,是拥有社会情怀的社会创新者。麻省理工学院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网络)、欧盟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以及中国的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作为典型的早期众创模式探索揭示了面向创新2.0的协同创新在创新生态构建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2.0时代的用户创新推动了创客运动,用户创新的涌现及其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创新,为创客及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没有社会创新提供的动力源泉、众创文化的土壤和开放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的培育,创客运动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国际化经验给我国的启示。中国众创空间的蓬勃发展以及体验、试验、检验“三验”众创机制与众创平台的探索和完善是持续推进众创的关键,是以城域开放众创空间推进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探索,是国际化经验中国本土化实践的新发展。把握创新2.0时代的协同创新发展机遇,通过“三验”众创机制建设,培育众创文化和创新生态,可以促进从创客到众创的发展,推动创客运动及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经验的国际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