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业文化视野下的创新创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措施分析

2021-11-27李景力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创业者思政思想

李景力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双创这一词汇最开始出现于2014 年,当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之后大学校园在此号召下开设了双创课程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至此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创新创业偏向于方法和实践,思政教育偏向于理论,二者结合是提升大学生为代表创业者创业自信、创业成功率的关键。

一、创新创业文化和政治教育对接必要性

“创新创业”的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创业思想以及创业方法的改变,能够使得社会大众参与到创业大潮当中,让创新创业和扩大内需产生密切联系,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然而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提供指导,避免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偏误导致的非法经营和生产。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者需要创业方法论,需要切实的一些技能来提供保障,例如财务管理、人资管理、技术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然而仅有方法论还难以保证创业的成功率,因为创业者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也很关键[1]。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创业者能够灵活掌握各种经营方法,经营风生水起,但是天长日久之后,企业却开始走上歧途,产品质量变低、诚信度变差,最终因为伤害了消费者利益而逐渐淡出市场。

网络统计证明2018 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创业成功率仅为5%,这证明95%的创业者都失败了,失败率明显高于社会群众创业群体。这说明高校毕业生作为高知识群体其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并不强大。有很多大学生、大专生在创业前缺乏科学定位,缺少市场调查,很少有人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业务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创业资金大部分仰仗父母亲人,资金规模小,对冲风险能力弱。能够获得政府贷款支持,或者主动了解政府优惠政策的创业大学生很少,占比不足5%,这证明大学生风险转移意识差。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低,并不能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严苛的训练,使得其成了温室花朵,经不起一点风雨考验。诚然,具有高水平思想以及积极的政治觉悟,但缺乏具体的创业方法,不能很好地调控成本、做好质量监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也会导致创业前路多艰难以成功。所以创新创业文化和政治教育有必要对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业者的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方法对创业者能力的加持。

二、现阶段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政教育对接问题

创新创业文化是以社会未存在基础的,不应该只存在于高校当中。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向全社会提出的号召。目前来看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机构、社会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层面、学生为代表的创业群体在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政教育对接上都有一定的问题。

第一,大学校园重视思政教育,轻视创新创业文化传输。这是大学校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包括校园党组织、校园学生管理部门,都会针对学生思想展开教育,会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提高思想水平的重要性。虽然将“双创”融入校园内开设了具体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创新创业文化,让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难以和创业方法论融合,导致了二者的彼此割裂。况且大部分大学的创新创业指导缺乏系统内容,教学上照本宣科,教师本人也缺乏创新创业经验,不具有说服力[2]。

第二,缺乏综合教育机制。首先,社会创新创业培训机构并不重视学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它们都是在追求利润这一目标下开展的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除了社会培训机构之外,中职、高职等教育机构同样偏重于技能技术培养,而轻思政教育渗透。其次,大学校园在就业教育上来说,大部分采用的是思政教育手段,而在就业创业技能、技术上培养能力偏低。虽然在现代师徒制、现代校企联合等教学模式当中,中职、高职或者大学力求实现思政教育和技术学习融合,但总体来说融合效果差,这是受我国应试教育影响所致。

第三,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政教育对接缺乏社会环境。首先,创新创业活动在社会和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但是整体来看人们的创业热情并不高涨,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影响之下,使得更多人抱着观望态度。其次,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方法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方法利用上很容易遭受打击,会导致其创业热情降低;再次,学校提供的思政教育是理想化的,学生到了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和学校的思政教育内容不同,而且社会企业更看重员工技术水平、岗位能力,对员工精神素养等并不是非常重视。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断裂的,导致了现如今我国校园教育处在非常尴尬的地位。如何引导社会思潮,使得社会和校园于教育上形成紧密配合,是需要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反思的事情。

第四,大学生以及社会创业者广泛存在一夜暴富心理,缺乏持续经营的基本能力。正如前文所述,所有创业的大学生只有5%的人成功,其已经明显地违反了“二八定律”,说明大学生创业能力实在让人担忧。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以及社会创业者都有着一夜暴富心理,这一点从当前的快手、抖音的网红便可以看到一斑。人们都不想付出太多就想获得甜美的果实,这显然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们只看到了“薇娅”等网络带货大咖的火爆销售日进斗金,却忽视了薇娅主播的辛劳和不易[3]。总的来说,在新媒体横行的今天,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工匠精神”“雷锋精神”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失去了市场,浮躁的人们已经没有前辈那样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精神。换言之,现阶段学校之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落后时代,说教式教育模式并不会真正地唤醒大学生,反而会激起大学生的抵触心理。

三、促进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政教育对接的策略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高校的创新文化和思政教育存在割裂,并没有很好地融合。而根本原因是高校、社会在教育上缺乏互动,导致高校不能按照社会所需人才标准去培养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效对接,就需要高校、社会、学生三者能够互通有无,达成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培养什么人才;高校培养什么人才,社会便利用什么人才;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自主实现思想和技能的双提升。具体来说,需要三者符合以下要求:

大学校园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层面。首先,能够积极联系社会实际情况,保证创新创意教学富含社会生存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内容,告别过去内容的陈腐性、呆板性,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实例,这样才能给予学生真刀真枪,强大其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解决生存和创业根本问题的能力。所谓结合实例展开教学,主要是融入当前创业成功者,利用其号召力来影响学生创业意识。或者将本校毕业已经创业成功的人请回来现场答疑解惑。以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北大就曾经请马云到校演讲,其利用的就是马云创业的传奇经历来激励学生。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职业教育内容,并且积极在其中植入思政教育,使得学生拥有较高的思想情操能够严于律己、宽待他人。同时学生结合职业教育理论来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爱好来实现“就业向创业”的跨越。进而言之,就是使得爱好成为就业和创业的前提。在爱好具有的内部驱动力下,学生会主动了解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其中的经营规律以及操作方法,给予自己未来创业足够的能量。如此这般,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便真正地融合起来[4]。这其中高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需要建立先进的数据库,可以采集各行各业用人标准,更要对行业经营、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展开信息搜集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拥有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使得其就业能力、创业水平得到改善。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伴随整个大学四年的,而且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并非是在毕业前夕进行,否则是临时抱佛脚,根本不起作用。

社会角度。首先,社会需要积极地和中职、高职、大学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社会人才标准可以及时反馈给这些教育机构,使得它们可以做到“精准教学”,即可以按照社会人才标准来结合每位学生特点展开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保证教育能够转化为产能,告别以往的“教学”和“育人”两层皮现象。其次,社会企业需要积极地和教育机构达成联合,这样既能向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让其未来就业磨合期有效缩短,又可以检验学校教学理论,使得其不断调整和发展[5]。再次,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作用,使得其可以向中职、高职、大学等提供行业信息,便于这些教学机构及时获得社会行业信息调整教育方向。然后,政府引导建立社会培训机构,面对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使得学生在学校当中创新创业方法论短板得到弥补。诚然,社会企业能否这般主动和学校联合在于其社会责任感高低。相信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良心企业会不断增加,“社会+学校”的教学模式必将和“家校对接”一样变成现实。

第三,学生角度。作为新时代中专生、大专生以及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必要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去了解社会,甚至于寻找机会走进社会,去不断锤炼自己,这样才能使得自己有思想有见识有能力,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换言之,在创新创意文化和思政教育对接这一工程当中,社会、学校都是外力,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学生本身,只有其认识到创新创意技能重要性、思想政治学习重要性,才会欣然接受它们,并可以主动将二者融合[6]。学生需要积极地参加社团,通过社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行业知识,锻炼自己社会生存能力,为未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在创业文化视野下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对接需要高校、社会、学生以及创业者来一同努力。社会也好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机构也罢,实现创新创业文化和思政教育对接的最终目的就是唤醒大学生和创业者的自主意识,希望他们认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可以主动创业,摆脱以往的“一夜暴富”心理,可以凭借“工匠精神”来不断攻坚克难,提高创业成功率。

猜你喜欢

创业者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