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共鸣在文学接受的重要性
——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2021-11-27钟霖郭谌涛

魅力中国 2021年15期
关键词:直子渡边村上春树

钟霖 郭谌涛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在历史的长河下,即使被时间冲刷,仍然保留下来。

《挪威的森林》,一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 年所著的长篇爱情小说。第一批读者是70 年代的年轻人,到这个时期仍然被经久流传,成为年轻人手捧读物,正是因为读者在《挪威的森林》中遇到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渡边,直子和小林绿子,宛若觅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情有所托。

一、审美共鸣的形成

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是由四个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1]其中世界作为作家生活体验和当代读者的生活体验的原点,才有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创作,才会成为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

《挪威的森林》描绘的正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日本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今中国社会也亦是如此,熙来攘往灯红酒绿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危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交际变少,内心与世界产生了隔离。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像浮在水面的浮萍,孤独、无助、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即使城市的繁华,也掩饰不了人们产生的心理压抑。

同时也因为文学接受并不仅仅是对作品原意的还原,而是在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创造性活动。虽然说村上春树正是听了披头士乐队1965 年发行的《Norwegian wood》,才有了写这本书的灵感来源。村上春树极力推崇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正是因为这本书,他才会从事写作,这本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那么有味道那么有意义。这本书体现的就是理想的幻灭,人总是塑造一个优秀完美的形象,然后眼看形象破灭。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理想,理想终究要破灭。这是村上春树悲观精神的一个写照,几乎在他所写的《挪威的森林》里面,也是如此悲观,人物整日在思索如何才能融入社会,但都处于迷失的状态,仿佛无从走出这种迷雾。村上春树同时也推崇的另一本书《魔山》里也有类似的思想。披头士的《Norwegian wood》的歌词,同样写了理想的破灭。

也正是这种相对立的世界与人物内心之间的生活体验,才作为了《挪威的森林》的写作题材,而能使读者与作者与作品产生相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共鸣。

二、审美共鸣的体现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便是接受的主体,他不仅要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要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仿佛像是在对话。

而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2]共鸣指的是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可以表现为与作者或者作品人物思想上的相通;情感经验和作者相似;要表达的愿望和作者相近;处于相似的历史环境中。

书中在讲述的是少年时,我们不断地想挤进社会,但是又害怕被社会给吞陷。在大学期间的我们仿佛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是走向世界,还是小心翼翼地包裹自己。在书中体会最深的既是这样的一种感情,直子和木月在努力地想融入这个世界,但是迫于这个世界的冷漠压力,最后选择了离开。而做为他们的对立例子,正是玲子所遇到地女学生和渡边的朋友永泽选择,他们利用着社会的规则,又仿佛是在玩弄社会规则,虽然看上去融入了这个世界,但是可能他们才是最为可悲地体现,被这个社会所吞陷。处于中间的渡边选择不与生活和解,他也在迷茫自己该何去何从,而我们也会何去何从。

正是因为青春期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随时有可能陷入迷茫的大雾中,无法走出迷雾。我们的自身经历和直子、渡边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他对两位年轻人的心境与苦楚感同身受,很容易就与之产生共鸣。

三、审美共鸣的重要性

审美感受的共鸣,能够影响人的思考,他推动人的发展。

《挪威的森立》里面表现了: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探索过程中失去相信和勇气是很痛苦的,就是“迷失”了自己的那片森林,以为自己总也找不到自己的森林了,也不相信自己有一片自己的森林,那你只能是被他人的森林所裹挟看到的也只是别人的森林罢了。全书就是像在象征一种东西,它象征无法到达的远方,象征青春年华,象征逝去的梦,象征一种清冷的孤独,象征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愿望。

正如林少华先生在序言部分摘录的村上先生《创作谈》的这句话。“所谓成长,恰恰就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世界上的孤独太多了。有几个人的孤独能被人如此重视呢?如果村上春树的书没有发行了几千万册,有谁会关心渡边、木月、直子、永泽、绿子、玲子这些芸芸众生?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里不乏相关的例子。

也正是因为这种审美的共鸣,才会使人们在阅读《挪威的森林》后,体悟到这个压力的世界下,人们的孤独、无助、失落。也许它体现着这个世界,人们感知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或许有人在尝试的改变。

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共鸣不仅仅使作者创作了作品,更重要的是一本书的审美共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思考,去带动读者。这便是审美共鸣在文学接受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直子渡边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Two-point model analysis of SOL plasma in EAST
环游世界的梦
挪威的森林第06章 绿茵藏艳(38)
挪威的森林第06章 绿茵藏艳(16)
挪威的森林第03章 黑暗中的裸体(2)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探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