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021-11-27杨锦华
杨锦华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引言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除了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实现了立体传播之外,还可以实现实时的互动,加强了传播主客体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且借助于智能移动设备和互联网,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提升了信息交流传播的便利性。也因此迅速成为主流传播趋势,在相关行业领域里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里也得到了推广应用,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等,为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经济的迅速提升,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进步,但相较于物质经济的发展速度,精神文明的建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为此国家也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方针。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也受到文化侵略的困扰,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但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的质量难以把控,这也就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于整个网络。作为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好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的影响,网络上的不良思想观念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主义等,都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高校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怀疑传统思想文化的优越性,从而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多元化的思想浪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抵御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育领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对象。虽然教学改革以来,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此非常有必要深化思政教学改革,积极应用新媒体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信念,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它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接收方式,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自然难以产生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忆,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内容的呈现形式也较为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学生受到新媒体视听形式的影响,自然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不感兴趣,为此需要深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教学改革创新的意识,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尝试【1】。
其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和各种先进的教学资源,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视听习惯和学习模式。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强调知识的单向输出,往往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过多地强调教育性,却忽略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群体缺少有效的互动,既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也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学效果较为一般,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死记硬背。新媒体的出现,为以生为本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来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利用新媒体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利用新媒体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从而促进思政教学的改革。
(二)完善课程思政
随着国家的不断号召,思政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普遍建立了大思政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的开展中,还存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连接不紧密的现象,使得课程思政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需要对课程思政进行完善,使各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得以整合,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为此首先要提升学科教师的思政协同教育意识,使之认识到自身所需要承担的思政教育使命,积极主动地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其次有必要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教学研讨,对专业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在思政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拓展学科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制作出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学科教师参考和使用,以节约学科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促进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2】。
(三)整合教学资源
思政课程之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枯燥、空洞、乏味,纯理论式的讲解,不光难以产生兴趣,而且理解的难度也较大,且缺少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难以体现出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创建出真实的案例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案例情境中,更好的体验理论知识,更好的检验理论知识,从而在真实的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客观的分析与探讨中,检验出真理的有效性,从而发自内心的认同各种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新媒体手段把相关的案例制作成微课、短视频等,并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师生使用【3】。
在进行案例资源的制作时,教师要注意案例资源的选取,要选取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针对性的案例资源,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案例具有真实性,才可以更好地对真理进行检验,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才能认知到真理的指导性和有效性;案例具有典型性,同样的案例较多,要选取影响较大的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案例要具有时代性,才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理解,并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就是要契合教学目标的需求,同一个案例肯定不只从一个视角进行解读,要可以突出教学目标的视角,选取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教师在选取好案例资源后,通过新媒体手段制作成教学视频,然后上传到教学平台,随着教师的不断创新,也将会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丰富的案例资源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就会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为理论知识提供各种素材支撑,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果。比如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选取出适宜的案例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自然会引发学生的讨论探究兴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获取和应用了理论知识【4】。
(四)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模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而并非传授式学习。高校的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所需要做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的思考,而并非单向式的输出。虽然出于实用性和考试的需求,单向式输出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并没有最大化的发挥教育资源的价值,也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深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可以构建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自主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视频教学资源,来实现自主式的教学【5】。
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微课、整合的案例资源等,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自主的预习,迎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案例资源展开分析和讨论,以案例为背景,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趋动,使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讨论,实现对案例的分析。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思维模式等都已经相对成熟,并不愿意被教师的思维所固化,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以往教师一对多的教学中,学生很难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小组讨论则不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交流观念。在小组讨论中和小组展现环节,组内成员和小组成员间,常常会出现激烈的意见分歧,但这也非常正常,这些热点的新闻事件等案例资源,通常具有较为广泛的映射面,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小组讨论才更加具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常常会有学生有着独特的视角,也会有学生存在着偏激的想法,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可以并从学生的表现中,掌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时的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校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还要可以融会贯通的利用思想理论,来处理学生的质疑和不同意见,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总之这种自主学习探讨的教学模式,以新媒体手段为技术支撑,常常会使师生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参与度。在课后的作业任务与延伸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把需要观看的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在线观看等作业任务。
结束语
此外思政教育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以及校风的建设中,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当然新媒体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在课外实践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实现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宣传,用视频记录,用文章记录等,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使更多的人看到实践活动,感知到其中的精神文化。同样在校风的建设中也如此,把一些优秀的思想政治建设视频资源,在餐厅、图书馆等公共领域通过电视进行宣传,挖掘学生群体中的先进榜样,树立模范标杆,通过新媒体手段等进行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校园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