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特点与能力需求分析
2021-11-27董艳
董 艳
(大荔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陕西 大荔 715100)
0 引言
农业的合理化发展是社会运营和经济进步的基础性保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产品及农业经济产物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农业生产的条件、形式、技术、品质都面临着快速提升的刚性需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仍存在着资金、土地、水源、人员缺乏的严重问题和巨大压力,这要求农业生产从理念到方式都必须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以保证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产出、高品质要求[1]。在农业生产实施的过程中,农民的眼界、理念、能力对生产的结果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对于专业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经营理念超前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不断提升。在新时期,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能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巨大的助力,并带动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快速实施。
1 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特点
1.1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分类
我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在2012年该概念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并在2013年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定义与说明。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群体中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典型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和社会服务型职业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农民群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并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了从业方向与形式的细分,总体上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三大种类。生产经营型农民主要是利用农业土地资源进行耕种播收销等农业生产过程来获得经营收入的群体;专业技术型农民不负责土地的经营和产品销售等工作,只通过自身技能提供农业生产的相关劳动,属于类似于工人群体的职业技术工作人员;社会服务型农民主要指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行为,但为农业生产各个阶段提供基础保护、经济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的社会化服务人员[2]。总体来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显著的自身优势和职业化特点。
1.2 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优势
1.2.1 生产理念更为先进
从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组成来看,相对于传统农民群体产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逐渐向着分工合作的形式转变。农业生产工种的详细划分,显著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合理性。无论从生产计划,到农艺技术设计,机械化作业实施,还是在生产原料供应、物资保障、产后销路等方面,都由更专业的农业从业者负责,农业的经营体系和经营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专业、不科学问题得到有效规避。
1.2.2 农民的专业技能更加突出
合理进行农业生产分工,使农民只需要在自身的从业领域来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传统农业生产中面面俱到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往往造成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而新型职业农民采用的分工合作式的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逐渐具有了职业化的特征,农民从事工作时进行的细分就例如工人工种分类、教师分科类似,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与专业性特点,农民只需要在专门的领域内胜任农业生产的任务,农业生产的整体运行便可以高效展开,在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下,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1.2.3 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之余,由于不需要掌握更多农业技术知识,而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社会和提升自我,其自身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将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参与自身工作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与学习,并逐渐掌握分工合作进行生产经营的合作意识与工作责任感,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整体把握,更容易认识到先进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并逐渐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1.2.4 生产收入稳定且收益高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对于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产出及销路进行了科学且详细的规划,农业生产各个工序实施的过程更加合理且可靠,产品销售的模式多样化,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各种农产品的品质、合格率、产量都具有明显优势,产销结合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提升,整体产销过程成本进一步降低,经营性收入显著提高。从国际化的水平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收入应与城镇居民相当,这与我国现阶段农民群体对比来看收入情况得到了明显进步。
1.2.5 农民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差、收入少的社会地位,新型职业农民逐渐将农民的职业转换成为专业性很强的中等收入群体,其对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助力,且在社会生产的人员结构中,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更接近于经济产业职业群体,会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2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发展情况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一直是农业生产建设工作的重点,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区加强了城乡结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各地区采用专项培育、院校培训、环境建设、重点帮扶等政策,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图1为2015—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的变化情况,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得到了显著扩展,由2015年的1 200万人已经发展到2020年突破2 000万人,且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培训机构、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细则仍未实现彻底完善,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仍会快速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达到3 300万[3]。
3 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需求分析
3.1 农业生产实施能力
未来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实施能力需求是多方面的,也需要在生产实施各个环节中进行专项职业的进一步细分,所需要的专项生产实施能力包括耕地资源整备、选种育苗技能、机械化操作技能、农机维修技能、病虫害防治技能、粮食收获与后处理技能等,这需要农民能够专业化地实施以上一项或多项工作,以保证细化工作的合理实施。
3.2 综合素质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在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相关方向进行积极扩展,使自身能更好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合作能力,使自己融入系统化的生产工作之中,并发挥出最佳效能。
3.3 经营管理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未来的管理工作不仅要涉及传统的耕作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等,还必须涉及人员管理、生产组织、农机管理、资金管理、库存管理等众多方面,农业生产的管理逐渐向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模式转变。
4 结语
总体来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在不断扩展的同时,农民的专业化程度也得到了不断升级。从长远发展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既要重视人员数量的扩展,也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标准要求,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建立中长期的良好发展态势,使农民群体的实际能力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