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洱市产业扶贫: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1-11-27李秋蓉
李 荣,杨 婧,李秋蓉,申 科
(1.普洱学院科学技术处,云南 普洱 665000;2.云南农业大学 热带作物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1 引言
按照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常规划分,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类型。我国绝对贫困标准的制定始于1986年,我国目前的低收入标准从1986年的206元提高至人均纯收入每年2300元,低于此标准就是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2020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中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至此,全国各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绝对贫困,产业扶贫为此发挥了较大作用、做出了较大贡献,接受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的贫困户脱贫稳固程度提升平均效应高达20%[1]。相对贫困只是差异性的概念,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收入标准来衡量。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如果收入少于全体社会成员平均收入水平1/3,这样的人口就算是相对贫困人口。2021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我国减贫战略的重点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产业扶贫仍然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也明确“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未来几年甚至较长一段时期,广大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技术等条件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如何有效衔接是未来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课题组在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的深度访谈和对思茅区、镇沅县部分乡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典型调查,全面梳理普洱市产业扶贫的行动逻辑,以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为视角,深入分析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产业扶贫未来发展路径,供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决策时参考。
2 产业扶贫的行动逻辑
长期以来,普洱市下辖9县1区,9个县都是贫困县(包括澜沧、江城2个深度贫困县),总人口约26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有60万人,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要求,构建了有效的产业扶贫格局,做到每年县(区)都有主导产业、每个乡(镇)都有支撑产业、每个村(组)都有产业基地、每个农户都有增收项目[2]。普洱市采取四个坚持推动产业扶贫。
2.1 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抓产业
根据《普洱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普洱市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茶叶、咖啡、橡胶、澳洲坚果、石斛、牛油果等24个扶贫主导产业。据相关统计,全市建成了934万亩的种植业扶贫产业基地和908个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
2.2 坚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推产业
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36.55亿元专项用于产业扶贫,占投入扶贫资金总量的33.03%;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25.1亿元。
2.3 坚持强化主体培育,主体带动兴产业
全市有2410个带贫主体,带动15.67万户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主体带动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4 坚持建立服务机制,依靠科技增效益
确定175名专家组成市级产业扶贫技术组,聘用2332名技术人员为市、县两级产业指导员,开展扶贫产业方面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实现“授人于鱼”到“授人于渔”的转变。全市贫困户均享受产业项目扶持政策,做到产业扶持全覆盖,解决了困户“两不愁”的问题,并通过产业扶持增加收入达到脱贫标准。
截至2020年8月,全市9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全面实现“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彻底消除60万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3,4]。
3 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
普洱市境内山地多平地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很多工作需要通过人工完成,本文以小农户如何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视角,分析了产业扶贫存在的“4个困境”。
3.1 产业发展思路的困境
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赘言[5]。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人力资本存量低是贫困地区的共同特点。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服务,小农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农户的科技存量少,缺乏革新意识和开创精神,劳动生产率低,提供的剩余产品少。很多小农户对于要发展什么产业和如何发展产业等方面思路不够清晰。
3.2 产业发展资金的困境
小农户发展产业,需一定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但多数小农户家庭资金储备有限,家庭收入包括获得的各种补贴多用于改善生活和婚丧嫁娶等人情支出,很难扩大再生产。另外,由于小农户经济状况欠佳,有效抵押物缺乏,融资需求量又小,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偏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小农户提供贷款,故小农户也难以获得贷款支持[6]。
3.3 产业发展技术的困境
即使有发展产业的思路和资金,很多小农户只能靠传统的农业经验发展产业,导致最终的效果不甚理想。由于专业农技人员紧缺、产业不够高端化、前沿科技结合不足等原因[7],政府对产业扶贫科技投入不足、结合不紧密,对扶贫产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普及仍然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的需要。
3.4 产业发展市场的困境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小农户常常处于弱势。产品生产出来后,小农户在产品销售上也困难重重。另外,很多小农户在发展产业时有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农产品生产出来后,找不到销售渠道,或者农产品供大于求造成滞销亏损或价格劣势。
4 产业扶贫的发展路径
产业扶贫旨在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对贫困户增能。贫困户通常也是小农户,因此很多产业扶贫模式都需要小农户的参与。小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于产业扶贫能否成功至关重要。需确立小农户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政府外在干预来实现小农户的增能,应提高小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多元主体参与产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构建有效的多元产业发展主体合作模式,走“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使未来的产业扶贫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8~10]。
4.1 政府引导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顶层设计、规划制定等由政府来引导,微观运作交给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等来完成。要处理好外来输血和自我造血的关系。在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输血”,政府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为小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为龙头企业进入设置准入条件。当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架起产业发展的桥梁以后,主要依靠市场来处理各种关系。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小农户的主体性地位,要让小农户逐步成长为生产和经营的独立主体,以实现产业扶贫发展向产业兴旺发展转变[11]。
4.2 金融支持
要以农业保险降低小农户的贷款风险。搭建农业保险屏障,为小农户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支农的社会风险。要以政策扶持促进面向小农户金融发展。以财政补贴等方式弥补金融机构在小农户贷款中的损失,金融机构创新小农户贷款产品,满足小农户多样化的贷款需求。要以制度创新化解小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可以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贷款模式,由龙头企业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小农户贷款名单,金融机构为小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要以制度建设优化小农户金融环境。健全小农户信用档案、完善小农户信用评级制度、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等方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产业扶贫贷款工作。[12]
4.3 科技支撑
要加强科技产业政策宣传力度。借助科技下乡、科技惠农等工程利用乡村集市开展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宣传。要提高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教育、科技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小农户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小农户的科技素质。要加大种养管理技术培训力度。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主要提高小农户的种养殖管理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经营能力。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扶贫模式。针对小农户的实际接受能力,因地制宜设计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不同的科技扶贫模式[13]。
4.4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协同推动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可增加三方契约的稳定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链接下,使龙头企业与小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小农户直接链接,是小农户自愿联合组成并代表小农户利益的经营主体,可实现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小农户组织化。龙头企业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小农户开展农产品的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质农资的选用与配制技术等技术培训,小农户可迅速掌握新技术,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也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小农户提供信息、品牌、资金等经营类要素供给,使小农户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的新方向,使产品更好地与市场对接融合,并统一收购小农户的农产品,减少农产品的销售阻碍。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以自有品牌把产品向市场销售,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以获得更好的收益[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