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垃圾投放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沈阳市高校的调查
2021-11-27李泽夏吴秀丽刘婷婷
李泽夏,吴秀丽,刘婷婷,宋 力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垃圾分类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的焦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当前,政府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各省(区、市)都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全国的垃圾分类工作逐渐启动。2018年我国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2019 年7月1日上海实施垃圾分类,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以及 2020年11月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该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有序加速进展。如何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最大限度的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以提高环境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繁荣发展,高校在校人员数量日益增多,高校垃圾产量与日俱增且数量惊人,如何做好高校垃圾分类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1]。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祖国明天的建设者,高校学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将对中国未来的生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帮助高校学生养成垃圾正确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各种管理办法和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现在许多城市已经推出了关于垃圾分类投放和处理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活垃圾分类也慢慢进入了校园,但高校校园内产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有别于城市,还没有十分适合高校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与具体操作上为高校垃圾分类出谋划策。
2 高校学生垃圾投放行为现状
2.1 垃圾袋装化处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倡导高校学生将垃圾袋装化处理,垃圾袋装化的处理模式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但在垃圾袋装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垃圾袋装化的意义就在于高校学生在宿舍提前将垃圾分类好,减少后期工作人员的分类成本。经调查研究显示,超过50%的高校学生生活垃圾不进行分类就直接扔进垃圾桶里。如何引导学生将不同种类的垃圾扔在不同的袋子里,做到垃圾的正确投放,这是要攻克的一个难关。
2.2 高校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认知程度较低
经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于饮料瓶,废纸这类常见的可回收物认知水平较高,但对于其他垃圾(如餐巾纸)、有害垃圾(如废旧充电电池、废旧灯管)等认知比较模糊。对于具体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垃圾分类标准不太明确,这对生活垃圾的正确投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3 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欠缺
虽然高校成员普遍素质较高,但是垃圾分类的工作主要是靠保洁人员来做,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作用。高校学生在垃圾分类意识方面有所欠缺,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还没有做到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只有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才能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
2.4 分类设施不够完善且覆盖率不高
高校学生生活特点明显,且校园有不同分区,如何合理设置垃圾桶的分布位置以及数量,是推动高校垃圾分类的重要部分。经调查发现,高校目前的分类设施中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箱式垃圾桶占很大比例,而在寝室区、教学区有着相对较为完善的分类设施,垃圾桶桶身普遍贴着较为详细的分类标识,以便学生能够正确投放垃圾。但目前高校分类垃圾桶尚未完全覆盖高校,如:图书馆及卫生间尚未设置完善的分类设施。除此以外,高校学生寝室没有分类垃圾桶,想要分类的学生因设施不完善而止步,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将垃圾正确投放的关键因素。
2.5 缺少具体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及奖惩措施
近年来,垃圾分类逐渐进入高校,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但是缺少具体的垃圾分类管理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没有从最大限度上调动高校学生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的自觉性。通过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和规章制度,如与学生考评制度挂钩,从而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也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2.6 垃圾分类缺乏有效监督
阻碍学生进行分类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校学生身边氛围的影响,“身边的人不进行分类,我就不进行分类。”这种心理是大部分高校学生真实的心理写照,从众心理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垃圾分类投放的关键因素。如何实现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学校对学生的有效监督,最终推动垃圾分类的发展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3 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3.1 基于硬件设施方面
3.1.1 设置更加细致规范的垃圾分类
对垃圾桶进行规范化改造,在颜色、外观等方面对不同类别的垃圾桶进行区分。同时,应在垃圾桶上明确分类信息,在垃圾桶旁边设置宣传标语,便于高校学生进行垃圾的准确投放。在寝室及办公区,学校还可以发放简易版的小型分类垃圾桶,利用双桶的设计可以保证环保的分类垃圾。这类小型分类垃圾桶在购物网站上已经有商家在销售,购买十分方便。
3.1.2 引入智能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投放积分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智能垃圾桶应用而生。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垃圾桶,让高校学生用扫描二维码扔垃圾的方式换取积分,同时将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录入后台数据库中,在校人员可利用积分换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并对不自觉分类的高校学生进行警告教育[2]。
3.1.3 创新“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
高校可以引入企业资源,当高校学生使用垃圾分类智能设备或垃圾收集APP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利用类似微信的小程序功能将积分帐户链接到用于积分兑换的交互式平台中,高校学生通过积分消费可以获得商业服务(如兑换优惠券、小商品等),而高校以客户的大容量客户群为资本,可以通过吸引高校周边的商家(餐饮、娱乐、教育等)进入该平台,商家达到宣传的目的,而高校垃圾分类工作也能持续推进,从而实现双赢。以促使各高校更加有效地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3]。
3.2 基于制度体系管理方面
3.2.1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监督体制
为了推动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持续进行,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对在垃圾分类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给予一定奖励,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对不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或者分类结果不符合要求的高校学生给予一定惩罚[4]。只有做到强制措施与奖励机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善和健全有关垃圾分类体系的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各高校更加有效地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
3.2.2 搭建监督体系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生是高校生活的主体,对于学生来说,垃圾分类是“知易行难”,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大多数人基本能够做到按照要求正确投放垃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懒惰心理的作用,高校学生很容易贪图一时方便而随意投放垃圾,所以一定要搭建一个良好的监督体系,如实行“好人举手制”保证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进行。最终使高校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从而促使各高校更加有效地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
3.3 基于宣传教育方面
3.3.1 依托课堂教学
要加强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可以依托课堂教学,让垃圾分类进入教材,进入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课程,或通过定期举办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讲座、印发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指导手册并进行派发,循序渐进地提高同学们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以生活垃圾分类为载体,培养一代人良好的文明习惯、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
3.3.2 依托校园文化
社团生活是高校学生校园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利用这一平台,让高校学生自己成为宣传教育的主力军。学生方面也可以发动班集体力量在班会上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和相关的趣味游戏等。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提高学生对有关硬性基础常识的掌握程度,为推进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3.3 借助新媒体平台
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学校官方媒体可定期发布垃圾分类资讯,以短视频、图文等方式,在官方媒体上与在校人员互动,在普及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实时了解高校学生在面对生活垃圾分类时所面临的问题,以便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除此以外,校报、校广播站等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5]。使高校学生将垃圾分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更好地推进垃圾处理向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方向发展。
4 总结与期望
要做好高校垃圾分类,就必须做好制度保障,如通过设立奖惩机制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做好具体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还要完善好基础设施,为高校学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设施保障。除此以外,高校学生作为高校生活的主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祖国明天的建设者,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勇于担当,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