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2021-11-27向洪刚陈梓贤
向洪刚 任 杰 陈梓贤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健康中国理念与全民健身服务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核心在于科学引导体育专业人才走创新发展的道路[1]。坚持高校“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体育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在健康中国视域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是构建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国内竞赛活动蓬勃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规模逐年增加,短视频平台用户活跃数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体育赛事的传播和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前景,也为创新体育产业相关业态和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未来在观赏性强的体育赛事项目,如足球、篮球、电竞等赛事活动,将出现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理念革新、模式构建、师资培养、能力素养、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与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产业的现实要求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学生普遍具备专业技能和体育拼搏精神,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导向性不强,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核心是以人才培养驱动创新发展,创立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产生有影响力的商业模式,为社会紧缺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造社会价值。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来看,体育专业创新教育普遍存在系统化不强,与人才培养融合度不高。特别是教育导向性还不足,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完善,针对性和多元化还有待加强,制度设计存在短板和不足,相比市场核心实力创新,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
(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够优化,师生主动参与不够积极
各高校针对体育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理念相对传统,授课方式多为传统的讲授,考核形式不具有代表性,无法正确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与实效。师资队伍多为专业教师兼任,缺乏创新创业理念,对学生创业的教育引导缺乏专业性。同时对于自身成果转化的方向较为模糊,高校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比例还不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动意识不强,突击参赛的现象较为突出,也存在单纯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做课题、做研究,忽略了创新创业的实质内涵,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不多,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力度不够
创新创业活动对参与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专业素养高,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学校教育的弱势则是课堂教育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机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不够。同时,各高校在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还未能突显,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增强学生创业技能的机会和岗位都比较少。
二、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分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支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纷纷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极力打造特色项目冲击“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范畴,联合地方政府举办SYB创业工作坊、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孵化等。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历近年来的快速迭代和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层面的细化,也为今后一段时期和长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支撑。
(一)主辅结合,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目前,体育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主辅结合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融合“第二课堂”,通过强化专业课程学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不仅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学习中,同时在“第二课堂”重点打造创新创业活动,教育内容主要是“专题讲座+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实施”的三级教育模式[2]。整体而言,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时间长、针对性差,成效不显。
(二)实战练兵,增强创新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是一项需长期坚持和培育的核心素质,关系到一个职业人的核心竞争力。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更多是提升专业技能,实践或实战是技能提升和熟练掌握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另外一种重要的模式是实战模式,通过搭建创业工厂,打造以知识空间、创客空间和孵化空间三联平台[3],以“实验中心+创新创业科研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园”四级递进实战模式配套,增强学习实践演练的机会,增强创新创业技能,打造基础。可以说,实战模式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素养要求较高。
三、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全民健康意识得到提升,休闲体育运动、体育消费、体育培训蓬勃发展,如健身工作室、户外旅游、少儿体育培训等项目遍地开花。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密切结合专业特色,培育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全民健身服务理念深入教育全过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是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核心实力,深耕课堂,提升技能,走出课堂,练就本领。
(一)健全学院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铺路搭桥”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学院—班级—小组”三级联动机制,从全员参与到全员指导,全方位压实创新创业教育。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为例,结合前期创新创业成果,制定并实施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方案,通过成立以院领导班子成员为组长,各教研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吸纳院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学院创新创业专家库,并建设创业校友库,及时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库支持。深化新生入学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从底层激发班级同学创新创业活力。
(二)开展“五个一”教育模式探索,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增强了,创新创业的意识才能提高,才能进一步把创新的概念和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探索开展“五个一”教育模式,即每学期开展一次创新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创新创业培训;每个班成立至少一个创新创业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指派一位指导老师;每个创新创业兴趣小组联系一位创业校友,营造浓厚的校园“双创”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释放创新潜能。
(三)充分利用优质校友资源,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发展
体育专业学生个性鲜明,有拼劲,在校期间即开始进行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创业参与度高,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并且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人数总体占比较高,具有示范引领效应。密切发挥学院校友会的平台作用,通过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模式,让创业初显成效的优秀校友反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实践和创新训练,建立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友导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引导学生进入大健康相关领域实践学习,特别是休闲体育消费和体育培训市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创新激情。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实现了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外科技学术课题的学生人数、项目数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获奖和立项的项目也逐年递增。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从2018年国家级项目立项1项,增长到2020年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立项10项;2020年,“挑战杯”省级获奖1项;课外科技学术课题立项,从2018年的校级课题1项,增长至2020年校级课题3项。学生创业人数也呈现递增趋势,在校学生与毕业生成立的企业涉及体育培训、健身俱乐部、户外旅游等。实现了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行动的实践。
四、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务意识的全面提升,社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的健全,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完善,休闲运动项目的推广,体育赛事的兴盛,都为体育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市场。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制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地协作,宏观层面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安排、资源互补。微观层面需强化引导教育模式的,针对性、长期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