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法的创新思考

2021-11-27韦喜乡

山西青年 2021年9期
关键词:基础课素养音乐

韦喜乡

(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9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仅实现了对高校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教学也实现了从专业院校向普通高校的跨进。普通高校相对于专业音乐学院,面对的是不同音乐基础和能力的高校学生,对所设音乐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专业院校有所不同[1]。因此,如何根据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及教学特色,设计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音乐基础课程教学法,是当下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音乐基础课教学,提高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基础课程属于高校音乐理论课程范畴,是音乐知识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知识等内容。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升音乐的表现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欣赏鉴赏等能力。普通高校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包括普通高中、职高、技校等,这些学生相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较晚,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专业技能都相对较低。因此,在高校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时,极易产生畏难心理,因为不理解、学不会等困难而排斥音乐学习。因此,音乐基础课程不仅是教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课程,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渠道[1]。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基础差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音乐基础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音乐基础课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高校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身心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是高素质的根本,而文化素质是高素质的基础部分。音乐文化的修养属于文化素质的一种,对于塑造出具有正确审美意识和情操的高校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形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代大学校园中,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音乐活动很有热情,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然而,经过研究测试发现高校有些学生无法正确听辨音乐调式、音乐的节拍节奏,不具备正确识谱能力等,而这些正是音乐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欣赏高雅音乐的时候,学生无法深刻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的内涵美感。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需要教师从音乐基础课程开始,将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设计出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音乐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音乐基础课教学,是所有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演奏演唱、音乐作品赏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和声、曲式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前提。学好音乐基础课程,对后期对位法课程、乐器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目前高校音乐基础教学中,存在教材建设缺乏、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以及教学模块孤立等问题[2]。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及学习特点,在教授音乐基础的同时,考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深入教学,避免讲“乐理”知识只讲“乐理”的单一授课内容。从而做好音乐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在讲解作品时结合更多作品和音响进行教学。在音乐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实现与时俱进,将感性与实用相结合教学,通过交叉对接教学,互通互补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更好吸收和消化,从而为提高音乐基本素养而打下基础。

二、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法的创新策略

(一)实现综合型教学,拓宽知识范畴

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要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应适当拓宽音乐知识的广度,实现综合型教学的模式。传统音乐基础课程指的是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包括音乐技术的理论知识,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和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2]。音乐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基本音乐审美能力及基础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对音乐的音高、速度、节奏、音色以及力度、曲式、和声等表现手法有所感知,能够简单分辨,结合音乐进行思维联想及想象等能力。

首先,对于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是不是音乐专业这一特点,对音乐基本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将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用处不大的、相对较为繁琐的知识进行删除,精简课程内容[3]。例如部分省略、震音记号等。其次,对于视唱练耳的教学训练。这些能力训练是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音乐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再次,对于歌唱基本知识的学习及歌曲演唱教学。歌唱是音乐实践重要的过程,也是高校学生喜欢和接受的形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优秀的歌曲进行歌唱,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的方式。最后,音乐欣赏教学和音乐文史知识的教学也很重要。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音乐文史知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了解作品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综合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拓宽了音乐知识的广度,有助于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的全部面貌,改变了音乐基础课程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在听唱做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实现新型教学法,整合知识内容

为实现高校音乐基础课程的高效教学,高校应改变传统孤立型教学模式,通过整合不同音乐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传统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视唱、歌唱以及音乐欣赏等课程内容分开教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分门别类地教授音乐知识,但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孤立的存在,不利于当代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学习[4]。通过整合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将音乐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相关知识的渗透实现知识之间开放互动的形式,从而有效整合综合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是一门整体性教学,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专业化教学过程中,高校将音乐专业分为多门不同的课程,通过知识割裂的方式教授学生,非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实现有效结合,就会出现只占用大脑内存,无法有效应用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某些音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拓展的方式,将其他内容融合在其中。例如学习音长音短这节课的时候,本节课内容包含单纯的音符、附点、休止符等认知,如果教师只是讲解这些乐理概念,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低效[4]。教师可以结合该乐理知识,将视唱练耳的课程融入进来,通过视唱、听音练习和节奏训练等角度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从音乐欣赏课或者唱歌的角度让学生学习体验音乐节奏,增强音乐审美体验;同时,可以通过节奏创作课程的练习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音符知识。这种联系型教学模式,将音乐基础课教学从孤立而静止的状态转变为立体动态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机融合多门音乐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该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在整合各门音乐知识的同时,学生依靠身体多个器官感知和接收信息,有效提高学生自身视听觉、感知觉、身心协调感以及思维联想等能力。

(三)实现审美型教学,赋予知识灵性

创新型高校音乐基础知识课的设置,应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生动美好表现出来,从而赋予音乐基础知识灵性,优化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塑造人,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发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出审美的心理结构,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因此,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应以基本音乐技能与审美相结合为主要教育目标,在教授学生基础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概念、感知以及分类这三维的美育教学。三维理论中的概念是指基本概念的认知和理解,能够运用并做阐释;感知指的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对审美对象多次感知的过程;分类是指以自身的观念和价值观、感知能力对某一现象分类的能力。因此,音乐基础课教学实现审美型教学也符合美育教育所提出的三维理论模式。在音乐基础课教学中,通过实现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相结合,有效融合在音乐整体的审美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体会音乐情感表现来学习音乐知识[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什么是音乐的韵律美,如何构成音乐的韵律美等相关问题,从而思考音乐节奏节拍的相关知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对韵律美进行听辨、唱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音乐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节奏节拍;在学习音乐节奏节拍相关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对节奏教学有一个新的认知。例如:通过简单的数学原理重新整合与排列节奏型,使之更适合非音乐专业学生对节奏节拍的理解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音乐基础课的效率和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综上,高校通过开设基本乐理专业、视唱练耳专业、合唱专业、音乐欣赏专业以及各种演唱演奏专业等具有特色文化教学意义的专业,实现对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音乐文化的素养水平。为实现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法的创新,教师需要将传统的单一型音乐基础教学模式,转变成综合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模式;将原有孤立型教学模式,转变成整合型教学模式;将之前技术型教学模式,转变成审美型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基础课素养音乐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音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音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