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制造类专业“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7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师职业技能证书

李 薇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四川 南充 637131)

0 引言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利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进行生产,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高职制造类专业“1+X”证书试点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特殊焊接技术等专业[3]。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中国制造2025”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分析

“1+X”证书制度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1”代表学历证书,是学生达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获得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发放的学习情况证明,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人社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由培训评价组织颁发的证书,是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在某一职业岗位上就业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技能水平等级的证明[4]。两种证书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 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2.1 “1+X”证书制度是提高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智能化设备的系统集成、操作编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需要大量技能人才。国家为了深化“放管服”,大幅削减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2019年初步形成我国职业资格目录框架。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新职业和新岗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学生和从业者也需要对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公正的认定,现有职业资格证书更新周期长,覆盖面不够[5]。实施“1+X”证书制度,由职业教育评价组织和职业院校结合技术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要求共同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实施和考核,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强化学生知识和能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模式改革的支撑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尽管职业教育进行了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但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等方面参考本科院校设置,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类型教育的特色不鲜明[6]。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的教师,多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博士,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者仅限于传统制造类企业的工作经历,在教学中难以结合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1+X”证书制度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评价组织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1+X”证书制度是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动力

近年来,职业教育努力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由于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政策,国家在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力度不足,加之制造类企业车间有大量机床、机械手等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需承担相应风险,因此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依然严重[7]。《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能够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职业标准、教学标准完成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更多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简称培训评价组织)等参与实施”。企业申报成为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能获得技能鉴定资助,提高企业在行业影响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3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路径

3.1 完善“1+X”证书制度的制度建设

实施“1+X”证书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要建立以学院“1+X”证书管理委员会、制造类“1+X”证书专业教学单位和“1+X”证书课程教学团队的分层次组织架构,制定“1+X”证书分层实施方案,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和任务。编制相关经费预算,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及实训基地、实训平台建设,落实教师保障机制。出台《1+X证书制度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1+X证书制度教学评价标准》、《1+X证书制度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学分转化X证书办法》、《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教学资源库建设意见》、《实训平台建设意见》等相关制度,保障“1+X”证书制度建设有序进行。

3.2 构建“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培训机构、行业委员会、企业的共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和企业技术产业资源,共同组建高水平团队,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保证“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院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能有效降低新员工入职培训成本。参与研讨“1+X”中“X”证书的数量和种类,如制造类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其职业类别主要有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X”证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包括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示教编程等内容的初级证书;包括离线编程、外部设备编程等内容的中级证书;包括虚拟系统调试、二次开发等内容的高级证书。此外,校企在职业技能等级划分、题库建设、证书发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

3.3 建立“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

建立“1+X”证书的课程体系,要充分调研制造业发展现状,结合制造类企业岗位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智能制造最新行业技术,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打破传统的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构成的四段式课程结构,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企业标准,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互对接。统筹安排学历教学活动和“X”证书培训过程,将专业课程内容与“X”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合,做到“课证通融”。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选课为基础,通过学生的学习绩点和时长反映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通过“学分银行”平台进行评价管理,实现对“课证融合”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3.4 建设“1+X”证书制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一支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制度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将教师的实操水平、技能竞赛成绩、企业锻炼经历等方面纳入“双师型”教师标准考量。细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聘请行业专家、技能大师、企业工程师兼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组织教师参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保障机制,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项目资助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支持,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5 创新“1+X”证书制度的教法

“1+X”证书制度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内容应对接职业标准,包含智能制造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传统的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对教师进行慕课平台使用、微课制作、课堂教学平台使用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组织“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进行慕课化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包含知识点素材、教学实例、数字化素材等内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学建模、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6 搭建“1+X”证书制度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平台的功能主要定位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基础实操能力进行培养,如制造类专业的金工实习,主要包括车工、焊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训内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训主要包括对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参数设定、示教编程等内容。为配合“1+X”证书制度的推进,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1+X”证书制度考核站点建设,围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端制造装备,搭建机器人应用工程中心、智能机床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线等实践教学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教合作平台,升级教学型实训平台为融合实训教学、技术培训、真实生产、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4 结论

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中国制造2025”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进行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出台管理办法和建设意见。建立“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和“学分银行”制度,做到课证通融;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功能全面的实践教学平台。

(04)

猜你喜欢

双师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