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及发展方向探析

2021-11-27林思源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浙江档案 2021年9期
关键词:场域档案馆公共服务

林思源/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富媒体是对传统纸媒功能的丰富与拓展,是多种媒体类型的集合,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一般认为,富媒体是结合了传统媒体技术和交互技术的一种组合式、交互式的信息承载方式[1],可以赋予传统媒体友好的交互功能和复杂的视觉体现。在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过程中利用富媒体增强档案馆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共识和信任,不断优化服务,可以打破服务形式单一的桎梏,增进服务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契合度,达到理想的服务状态。

现有相关研究视角多样:有采用社会治理视角对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原则、组成要素进行梳理[2][3];有采用知识管理视角对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进行探析[4]。研究对象涵盖国内外:有对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现状进行地区性研究[5];也有聚焦国外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类型、特点与成效进行分析[6]等。总体而言,在档案学领域中对于“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关注度较高、研究较多,但基于富媒体视角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在深入探索富媒体传播之路的今天,运用这一视角将研究聚焦于档案馆这一具体场景中,符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原则及“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7]的任务要求。在这些理念引领之下,本文着重考察富媒体环境为档案馆公共服务创设的转型场域,思考具体转型策略的优化,以期为档案馆公共服务创新总体路径的构思与设计提供参考。

1 富媒体环境创设档案馆公共服务场域条件

高度分化的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小世界构成的[8]。档案馆可以看作一个专门提供档案利用的“小世界”,富媒体的运用使这一“小世界”逐渐呈现深入交互、及时反馈、全面立体、受众广泛的服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为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创设了以下场域条件。

1.1 展现形式升级

富媒体环境促使档案馆公共服务透过多视角、场景化的展现形式得到增强,通过直观立体的渠道为档案资源赋能。档案馆提供传统纸质档案资源可视作一种单向性的服务行为,一定程度会上阻碍知识与信息的有效传递与互动交流。而富媒体环境下馆藏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后,通过网络直播、微视频制作等形式促使传统纸质媒介展现形式实现在感官方面的全方位升级。积极探索新颖展现形式的最终目的是为扩大档案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知晓度与便捷性。如上海市杨浦区档案馆通过视频网站、官方APP进行网络“云直播”,市民通过扫描活动二维码即可实时在线观看展览;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将360°全景技术运用于云展览中,在网络三维互动展示平台上全景式呈现馆藏特色展品,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层次。

1.2 互动效果理想

交互性作为富媒体应用于档案馆公共服务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可以提升档案利用效果。其中,及时反馈作为深入交互特点的一大延伸,集中展现了富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公共服务的成效,促使档案馆敏锐捕捉受众的需求变化,从而调整服务策略、提升服务效能。如档案馆开通社交媒体服务平台,利用富媒体的技术优势适配用户的实时状态和利用习惯,与用户分享信息、交流感受。其中微信公众号作为富媒体环境中的代表性平台具备大规模、高效性特点,其界面中的评论、转发、分享等功能拓展了公众全面参与的互动渠道。如上海市崇明区档案馆在今年的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中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新修订档案法知识竞赛线上答题活动,增强了公众对档案法的知悉度,提升了服务者与利用者双方的活跃度。

1.3 承载技术丰富

富媒体不但为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建设过程注入了科技生机。从服务时间来看,富媒体为线上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从档案馆专属APP、微博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获取档案资讯早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HTML5则为档案网站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它使基于网页的实时通讯极易实现,也为图片的编辑与查看提供强大支持[9]。此外,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触摸屏技术、立体扫描技术等可助力馆藏纸质档案资源的立体化呈现,实现“跃然纸上”的效果。此外,在档案展览中应用富媒体,依靠对相关史实和场景的还原,达到了档案保存与展现上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要求。浙江省档案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展览中综合运用多媒体、裸眼3D等方式,将1300余件照片、文摘、实物等进行展出,并通过红色影视观影室等使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党史。

1.4 服务受众广泛

信息传播的全媒体化就是把层次深、时效性高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与群体的多样需求[10]。富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法能够聚集受众主要基于两个因素,即受众不同需求的满足及其主动参与能力的提升。首先,在富媒体环境中无论是面向工作人员与普通利用者的档案编研、检索活动,面向儿童的教育活动,面向公众的文化休闲活动还是面向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活动,都可体现出档案馆在逐渐摆脱严肃神秘的色彩,探知、接纳并满足公众的差异化需求。其次,受众主动参与能力在富媒体支持下获得了极大提升,如浙江省档案馆特设“天目时光相机”“红歌亭”体验区,供参观者自主选择历史场景制作影像资料,还可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传播;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则依托新媒体平台举办红色短视频大赛,并在线上集中展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方式在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对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影响力有所裨益。

2 富媒体环境优化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策略

档案馆作为提供档案服务的专门场域,其公共服务策略必然针对其服务对象与环境等具体条件制定。基于前文分析,档案馆公共服务的转型应从推广数字服务成果入手,由项目宣传到平台汇集,辅以高新技术的灵活适配,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推动富媒体环境中档案馆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

2.1 直观呈现:推广“优服务”成果

数字出版物可作为档案馆公共服务成果推广的一大优先载体。其实,在出版领域早已开始了纸质媒体富媒体化的探索,科技的成熟和智能趋向为从2G时代的短文字出版类型手机报,到3G时代的长文字出版类型电子书、网络文学,再到4G时代的浅交互出版类型有声书、漫画、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助力,体现出读者逐渐从文字型向视听型转变的阅读习惯[11]。而富媒体数字出版物将档案馆建设与服务成果汇集并展示在公众面前,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并且对传统纸质档案来说,这更是助其重焕光彩的一次创新,此类服务成果的推广不仅能展现不同地区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特色,而且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标识效应和传递情感的功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浅层次、具有实效性的档案内容,可以依托富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潜在档案利用者;而对于高品质、需深度阅读的档案内容,则可保留并推广应用其纸质载体。

2.2 重点突破:宣传“深吸引”项目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建设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4级非遗保护体系,这一体系正好与档案馆体系建设相对应,各级档案馆可以作为人们了解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力求超越对非遗文化的简单呈现与储存层面。因富媒体环境可以更生动地还原非遗的活态性特征,并对非遗传承人的思想观念、技法工艺等方面通过影像、沉浸式体验等进行一定还原,这对于大多数服务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此外,宣传具有丰富呈现形式的非遗项目,可以提高档案利用者的兴趣,调动档案利用者的互动参与度。因此,对于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来说,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非遗档案资源保护与展览等项目的宣传,来展现非遗文化独特魅力,提高本地档案文化辨识度,增强档案利用者乃至其他民众的文化认同,从而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内涵。

2.3 灵活适配:联合“强智能”技术

在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空间场景中,智能主要指感知智能,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据预测,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将成为一个万物皆终端、万物皆媒介的“全媒介时代”,移动通信将突破智能手机等终端的限制,任何物体都可能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接口,凭借5G的超快传输速率、超低网络时延、超少流量费用等优势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智能互联[12]。将场景与技术相适配,不论是文字、图画还是声音、影像,在多维融合的富媒体环境中都会被赋予极大的自由度,这就意味着档案馆公共服务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在富媒体环境中,档案馆服务场景智能性的增强,将奠定未来提供高阶多维场景服务的基础,使基于虚实交互、人机交互等富媒体内容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档案馆未来公共服务场域中的普及性常态,以此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促进档案馆职能转变,达到档案馆公共服务场域结构与秩序的平衡。

2.4 全面汇集:打造“广覆盖”平台

如果场域是一张社会之网,那么位置可以看成这张网上的各种网结[13]。富媒体平台将在档案馆公共服务场域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联系着服务主体与服务受众,将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展示在这一平台上,是提高资源传播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影响力的助推器。在传播学领域中,富媒体平台是一个集群展示平台,也是一种动态在线服务平台[14],因此依托档案资源,在这一平台上主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构建更为通畅的交流环境、增强更为紧密的用户关系,将成为汇集公众、整合档案资源的一大突破口,从而创造出专业性强、连接性广的平台空间,提升服务品质。此外,为扩大受众覆盖面、增强平台辐射力,档案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应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细分和重组,加强各类型平台联动,构筑内容权威、架构健全、服务领先的富媒体公共服务超级矩阵,最大程度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 富媒体环境指引档案馆公共服务未来方向

场域之外更为宏观的外在因素只有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作为中介环节形塑之后,才能进一步作用到场域之中的行动者身上[15]。因此档案馆公共服务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托富媒体多维直观的形式,关注个体感受,促进信息平等,方能彰显新时代档案馆的使命担当。

3.1 实现全感官化服务,促进互动升级

档案馆运用富媒体环境提供的科技场域将馆藏档案资源进行立体呈现,使来馆利用者获得多感官参与的利用体验,也是对利用者在场感、融入感和参与感的全面升级。利用者除依靠视觉器官获取静态信息外,还可通过视觉、听觉与触觉器官的联动,接收更为生动全面的信息。富媒体环境建设使档案馆信息传播趋于多维化,在力求符合大众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的同时,档案馆也将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来自档案利用者的反馈,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深入交互作为全感官化服务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消除距离的艺术,它消除了观念和形式之间、文字和阐释之间、光影和故事之间、表演和其包含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距离[16]。如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就可运用富媒体,进行展现形式和表达手法等方面的革新,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此意义上使档案利用者体验虚拟化场景也是实现全感官化服务的基础。

3.2 丰富个人信息世界,推动信息平等

“个人信息世界”概念是学者在采用整体性思路考察当代社会信息贫困和信息不平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的。空间、时间、智识三个边界限定了信息主体活动领域,使其从物理世界、客观知识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中获取信息,在汲取信息效用的同时积累信息资产[17]。其中在空间方面,档案馆可作为信息主体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富媒体环境下,档案馆跨越了服务载体有限性的障碍,无论是社会边缘人群、残疾人群还是少数民族人群都可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其利用档案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在时间方面,富媒体环境中的利用者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查询,减少繁琐的利用程序,提升利用档案的灵活度。以上两方面的进步将在增进人文关怀的同时,使档案意识扩展到多样的社会群体里,扩展个人信息边界,拓宽信息主体活动领域,从而丰富个人智识、促进信息平等。

4 结语

档案利用需求的提高对应着档案馆服务体验的不断升级,因此档案馆应利用富媒体积极探索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在个性化与差异化、普遍化与标准化的服务中寻找平衡点。富媒体环境的种种优势条件则为档案馆公共服务转型赋能,在档案资源的立体呈现中不断优化档案馆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场域,这既是档案馆硬件条件提升的表现,又是其具有人文生机的软实力的彰显。

猜你喜欢

场域档案馆公共服务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when与while档案馆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