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唯一的女将领张琴秋

2021-11-27俞富江桐乡市史志办公室

浙江档案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妇女红军

俞富江/桐乡市史志办公室

在《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张琴秋是唯一被认定的红军女将领。她于1924年初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春回国,曾参与过武装斗争、妇女运动、经济建设,担任过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红江县委书记、妇女独立师师长、中国女子大学教务处处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为党的事业、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残酷迫害,毅然以死抗争。1979年平反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张琴秋追悼会。

中共早期党员之一

1904年11月15日,张琴秋出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的一户小康人家。她从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1912至1920年,张琴秋一直就读于石门振华女校。在这里,张琴秋结识了她的小学同学孔德沚。从振华女校毕业后,张琴秋先后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在上海读书期间,张琴秋经常去看望也在上海的孔德沚,很自然地认识了孔德沚的丈夫沈雁冰(茅盾),接着也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早在1921年4月,沈泽民就经沈雁冰介绍加入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3年夏,张琴秋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正巧,党派沈泽民去南京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两人于是同行。入学不久,张琴秋由于家庭困难,便辍学回到母校振华女校担任代课教师。在半年多的代课日子里,张琴秋开始真正接触到社会,她看到军阀统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到非常茫然,便把自己郁积在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全盘写信告诉了沈泽民。她的直率和富于反抗的见解使沈泽民深为感动,他发现年轻的张琴秋是一位有志向、有理想、善于思考的青年,便多次热情写信帮助,并先后寄去《社会科学概论》等许多进步书刊。在沈泽民的帮助下,张琴秋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努力追求真理与光明。这一时期,他们通信频繁,感情也日渐升温。

1924年初,张琴秋辞去母校的代课教师,来到上海,寄宿在沈雁冰家,后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大学是一所进步的学校,瞿秋白、蔡和森、沈雁冰、俞平伯、张太雷、恽代英、肖楚女等人都是该校的教师。恰巧,沈泽民此时已担任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琴秋与时任社会学系系主任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成为同系同学。1924年4月,经杨之华等人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文武双全的才能

1931年4月,张琴秋赴鄂豫皖苏区,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一开始大家都对这位学生出身的女人能否当好军校政治部主任存有怀疑。

不过张琴秋第一次出场,就给普遍出身于农民的干部学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早操集合时,她总是身着灰色军装,扎着绑腿,英姿飒爽地出现在军校操场上,其标准的军人姿态和宏亮的口令使大家惊叹。进行政治动员时,她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更令人信服,深得党员们喜爱。原来,张琴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便预见到回国可能带兵,她不仅在校内的队列训练中非常认真,还同男生一样在夏季参与野战演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

这位27岁的政治部女主任,还显示出了文武双全的才能。张琴秋组织宣传队时,亲自教姑娘们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舞。到了川陕后,张琴秋又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剧团,给童养媳出身的演员们上文化课,编写剧本。在剧团慰问部队和伤病员时,张琴秋也登台演出。

1932年11月,在小河口会议后,张琴秋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也是中国女性于整个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中担任的最高职务。张琴秋领导、组织了多种多样宣传活动,如她看到川陕苏区山高、林密、石多,就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上錾刻、石刻“列宁万岁”“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实行共产党主义”等标语。其中“赤化全川”影响最大,远隔数十里也能一目了然。所有这些,为鼓舞军心、民心,壮大红军队伍,解决红军供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张国焘的所作所为,张琴秋为了党和红军、群众的利益,不计个人安危,多次当面向张国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张国焘对此颇为不满、耿耿于怀。以至于当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大巴山区后,张国焘出于报复,罢免了张琴秋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让她担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江县县委书记。张琴秋也因此成为川陕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她并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全身心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使红江县成为苏区模范县。她还创办了川陕苏区第一张报纸《川北穷人》,后来该报改为省委机关报。

不久,张琴秋被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团团长兼政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33年春,张琴秋带领地方武装妇女赤卫营500人和医院保卫科的几十个男同志转运伤员和运输物资,在四川苦草坝遭遇敌军田颂尧部的一个团。面对大家基本没有战斗经验、没有多少枪支弹药境况,张琴秋果断指挥大家迅速占领制高点,根据狭谷地形布下一个口袋阵。待敌人进入最佳射程,举枪齐射。在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之际,组织四川籍女红军喊话:“红军是抗日先锋!”“白军士兵们,我们是红军,都是中国人,不要自相残杀!”敌人以为遇上了红军主力,纷纷缴械投降。此战,不仅得到敌人一个团的枪支弹药,还吸收了部分士兵参加红军。此事很快被传扬开来,《蜀笑通讯》和《中国论坛》都登载了“五百农妇缴一团”的奇闻。国民党的一些报纸,还把张琴秋说成“精通五国文字”“能文能武、不下马可以写文章”的能人。

第一支妇女武装

1933年3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批妇女投入革命。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和川陕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从川陕省委机关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多人,在四川省通江县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独立营”。该营下辖4个连。第一任营长陶万荣,政治委员曾广澜,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直接领导妇女独立营工作。从此,红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诞生了。

妇女独立营成立不久,便取得了“五百农妇缴一团”的胜利,受到了总部首长的嘉奖。同时,邻近的苍溪县建立了妇女独立连,长赤县建立了妇女独立营。1934年2月,广元县妇女独立营也在旺苍坝(今旺苍县)成立。根据敌我斗争的形势需要,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川陕甘计划》,要求“各县组织一支女侦察队侦察敌情,破坏敌人后方,组织看护队、慰问队、洗衣队、妇女参加运输队、担架队,在敌人后方办招待所,男子在前线打仗,女将在后方煮饭送饭,站岗放哨”。方面军总部以及川陕苏区46个党政区机关从通江县南移旺苍坝后,将广元县妇女独立营与长赤县妇女独立营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2团。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迎接中央红军入川共同北上抗日,把从苏区各地撤到旺苍来的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连同原来的两个妇女独立团共2000多人,在旺苍县王庙街整编为妇女独立师。妇女独立师由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师长张琴秋,政委曾广澜。独立师下辖两个团,第1团由张琴秋任团长兼政委,该团战斗力强,为总指挥部机动团,驻旺苍坝、张家湾、黄洋场一带。第2团曾广澜任团长,刘伯新任副团长,吴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该团主要任务是保卫机关、红军医院、仓库、运送弹药、转移伤员等,驻百丈关、庙二湾一带。

经过长征,妇女独立师人员有较大减少。1936年,妇女独立师整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同年10月参加西路军艰苦作战,最终折戟祁连山。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都是近代追求男女平等最为激进的先锋,她们是永恒的英雄。妇女独立师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长,参与战斗之频繁,走过道路之曲折,在妇女运动史上是罕见的。

西征被俘虎口脱身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五军及骑兵师、妇女先锋团等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承担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并接通“远方”(苏联)的任务。张琴秋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2006年8月22日,92岁的刘鹤孔在家中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当时是西路军政治部的组织科长,是张琴秋的部下。她这个人工作能力强,人品好,我们大家都很敬重她。在河西走廊与敌人血战时,张琴秋正怀着孩子。”倪家营子血战中撤离出来的西路军将士,正向东急进。这时,挺着大肚子的张琴秋要生孩子了。“我们当时都是些年轻的小伙子,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苏井观当时是西路军卫生部长,他叫我们赶快找来大衣、布单子,几个人背对背围成一个圈。孩子生下后,哭声非常响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老人依然显得十分紧张。张琴秋产后非常虚弱,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只得满含泪水,骑上战马,随部队继续向前。刘鹤孔说:“天亮了,坐在马上的张琴秋,脸色苍白,但神情坚毅。血染红了她骑的马鞍。”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虽英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红军女战士王定国老人回忆说:“张琴秋在分散突围中被俘,敌人在审讯她时,我们怕她的南方口音暴露身份,抢着替她回答说叫苟秀英,四川人,45岁,是个做饭的。”就这样,张琴秋暂时躲过了劫难,被押送到羊毛厂做苦工。可不久,因叛徒告密,张琴秋的身份暴露。当敌人知道她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时,欣喜若狂,立即派人悄悄地把她和其他两位女战士一道押送南京邀赏。1937年8月,张琴秋被押解到南京,关在首都“反省院”。

不久,参加国共谈判的周恩来经与敌人交涉,将张琴秋等一大批干部营救出狱。10月,经历劫难后的张琴秋回到了延安。

女大管教工作出色

回到延安后,张琴秋犹如久离母亲的孩子,倍感重回母亲怀抱的喜悦和温暖。

张琴秋看到延安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十分振奋,积极向党组织要求工作。在她的多次请求下,她被组织安排到中央党校进行短期学习。1938年春学习结束后,她被分配到安吴堡青年训练班任生活指导处主任,后调抗大女生大队任大队长。在抗大女生大队期间,张琴秋管理着5个分队的七八百人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当时延安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女生大队地处清凉山,山高目标明显,时刻都有遭到敌人空袭的可能。

张琴秋沉着果断,以她多年丰富的组织领导经验,在短时间内作出了巧妙而周密的安排。每天一大早,她就指挥各分队学员带上干粮,分散到事先划分好的山沟中去上课。等到太阳落山时,宏亮的号声又召唤她们回到学校住地。学员们的学习、训练被她安排得有条不紊。

不久,张琴秋又调到了王明兼任校长的中国女子大学任教育长。

1939年“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倡导建立女子大学,并个人捐赠300元作为女大的筹建资金。张琴秋不仅是个经验丰富的组织领导者、训练有素的军事教官,而且也是个出色的教育行家。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张琴秋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教师们一起安排制定教学计划。为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除自己兼课外,还在百忙中抽时间深入课堂听课,收集意见,并及时将意见转达给教师,使女大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第一位女党员副部长

1949年开国大典举行前,中共中央组织部调张琴秋到纺织工业部工作。就这样,戎马倥偬的红军女将领成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名女党员副部长。

张琴秋对纺织工业不算陌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她就在上海做过纺织女工的工作。后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还到附近的棉纺织厂当了几个月的织布工。也许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她的人事档案中了解到她的这些经历,才将她分配到纺织工业部工作的。

一经开始工作,张琴秋就下定决心,拿出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学习劲头,努力钻研与纺织工业有关的业务知识。

纺织工业部聚集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不少是纺织界数一数二的专家。张琴秋自觉地把他们尊奉为自己的老师,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们虚心求教。在学习上,她一向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种学习方法,使她得到比《棉纺织工艺学》更为丰富的知识。

张琴秋对国外纺织工业发展情况也十分关心,并利用自己通晓俄语的有利条件,请技术情报部门经常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纺织技术资料送给她看。有时发现有价值的,还自己动手翻译,推荐有关同志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琴秋就是这样用了不太长的时间,了解了棉、毛、麻、丝等纺织行业的生产特点,以及纺织工业各个主要环节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了纺织行业通用的许多术语。因此,在纺织工业部门和她共事的同志,包括在她领导下的各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都很佩服她,说她处理生产中的问题能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曾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在1957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会议上的发言,得到许多代表的赞赏。这个发言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由于1956年农业受灾,棉花生产没有完成国家计划,造成1957年的棉纱、棉布生产大幅度减少。张琴秋以人民代表的资格,就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提高纺织原料质量和挖掘纺织原料资源问题,在人大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她与纺织工业部有关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劳动保护措施。

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机关工作了17年,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大姐”。

“部长兼翻译”传为佳话

张琴秋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她从不以领导自居。1953年,她率领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翻译人员不够,她就主动给随她出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回国后,“部长当翻译”一事便传为美谈。1960年,张琴秋到上海国棉二厂蹲点,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厂方考虑到她的身体和工作,把她安排到生活上有所照顾的高级宾馆住宿。她坚决谢绝了人们的好意,搬回厂里和大家住在一起,同喝一样的酱油开水,同啃一样的糠窝窝头。就连在她家里工作多年的炊事员李师傅和徐阿姨,回忆起在张琴秋身边工作的那些日子时,也十分感慨地讲道:“张副部长对人太好了,不仅自己把我们当成亲兄弟姐妹,而且,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尊敬我们,帮助我们干活。和张副部长相处这么些年,从没见她跟我们红过一次脸,她给我们留下的全是亲切和温暖。”

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了近20年,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女将军、女部长,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因张琴秋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使她蒙受不白之冤。

1968年4月4日,张琴秋被实行“监护”,实际就是被关押起来。张琴秋的案子属于重案、要案,中央为此也成立了一个专案组。中共中央关于张琴秋的问题就是康生等人的直接授意下立案的,后又进一步示意要稳、准、狠地打击阶级敌人,张琴秋就因此被定为“反党分子”,要求纺织工业部立即对张琴秋实行全天候“监护”。于是,纺织工业部351号办公室就成了张琴秋的临时监护所,张琴秋被囚禁在里面,日夜有人值班轮流看守。她实在无法忍受批斗的侮辱、毒打和折磨,1968年4月22日凌晨,含冤跳楼自杀,以示清白。

1979年6月,党中央正式为张琴秋平反昭雪,恢复名誉。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陈锡联、胡耀邦、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给予张琴秋以很高的评价:“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妇女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十送红军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当代妇女的工作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