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国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11-27蔡晨
蔡晨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遵循文化新发展理念,构建文化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化事业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一、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特有的精神成果,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在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核心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文化形态与文化体系
文化是一个具有内涵极其深刻而丰富的概念。对于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具备开阔视野、辩证系统的思维,还要把握不同形式、不同层面、不同历史阶段文化间的联系及其体系,从而确立整体的文化观。
从文化形态上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党率领人民创建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文化体系上看,文化包括政治、法律和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还包括哲学、伦理等知识文化,还有文学、艺术和民俗层面的文化。其中,在文化体系中意识形态发挥着支配、主导和引领作用;哲学与政治法律文化相互联系,属于理性思维的文化方式;制度和伦理文化是规范社会稳定的行为模式;文学层面的文化是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心理状态和文明程度;艺术文化是通过多维、多元的艺术样式及其作品来表达;民俗文化是扎根基层和生动地体现在民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
文化既是一个多形态的体系或系统,我们必须从多维度来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一是从促进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兴盛上认识。实现文化新辉煌与民族复兴的历史步调相一致。二是从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和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认识。即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从国际视野上考察文化的软实力。要让高品位、高品格和高品质的中华文化令世上思想苦闷、精神空虚的人们所向往和羡慕。四是从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华文化占有的位置上认识。要深耕时代的文化田园,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走在世界先进的行列,建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二、我国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要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突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将更多和更复杂。
(一)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弱化影响文化发展水平提升
近些年来,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理论研究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长期注重自然科学而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面有所改观。尽管如此,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在局部被削弱的倾向依然存在。从学科建设来看,有些社会学科在研究分析国情中盲目追捧来自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作为学科建设与研究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从选题研究来看,有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不相一致,偏离了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没有把握国家发展中经济社会的重大与关键问题。从理论研究来看,热衷于纯学术研究,对于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现实中心工作、重大政策和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回应关切不够,对于国内外思想理论动态反应迟缓。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如果理论研究长期被削弱,势必影响文化发展程度与水平的提升。[1]
(二)基于立足实践的理论研究深掘不够动摇文化建设根基
任何科学进步与文化繁荣都是从发现、深掘问题开始的,否则,任何科学乃至文化就会踏步和停止发展了。因此,发现问题、解决时代之问和满足时代之需,是科学界、理论界和文化界工作者的使命。
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理论研究者才揭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奠定理论基础;正是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问题的研究,才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理论依据;正是对计划和市场关系、价值规律和调控方式的深入研究,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理论基础。在当代,正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的研究,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面对新阶段、新问题和新挑战,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发展问题、时代问题,明显存在低水平书斋式重复研究多,单一学科短平快研究多;而对中长期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研究少,基于跨学科有针对性的综合研究少。这表明理论储备不够、能力不足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突出,任其下去将削弱理论自身发展的底座,动摇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和现实之基。
(三)基于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成果偏少将削弱文化前进动力
创新能力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内外现实环境,有针对性地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在文化发展中谋创新、在创新中促进文化繁荣。
当前提升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的现实状况,面临创新性、龙头性和带动性的文化企业不多;文化产品的开发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针对性;文化国际化品牌有限,在世界文化竞争中难以形成优势;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不够,互联网+融合发展手段运用得不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无法形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由此可见,文化及其产业集群存在着严重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少、反映社会丰富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少、服务重大关切的作品更少。这种状况严重消解文化进步的动力,阻碍文化引领强国建设的作用。
(四)基于文化发展环境和体制落后影响文化资源功能发挥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体现国家综合竞争力,反映国家兴盛程度。在当代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大众的文化价值诉求多元、文化市场比较混乱,文化环境建设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束缚。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文化新发展理念,构建文化新发展格局,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保护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满足人民对文化的美好需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加大治理文化市场和环境建设,让中国自然风光之绮丽、历史人文之厚重、民族风情之多样、社会生活之丰富、精神面貌之愉悦等生动的中国元素和宝贵的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不断丰富文化底色。
三、新时代文化强国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
在中国特色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要破解存在的突出问题,迎接挑战,重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一)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现象和产品,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既不能夸大意识形态属性,又不能否定商品属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坚守意识形态前提下,人们更关注文化的商品属性,包括文化产品、文化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际上,不论什么国家、什么时候,任何文化表达形式都由意识形态引导和规范,意识形态便是文化最本质、最鲜明的特征。由此认为,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行为就被纳入文化价值所规范的制度轨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按照“三贴近”原则,建设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文化讲堂、研读经典、文化遗产展示、传统节日教育等形式,扩展到社会生活各领域,贯穿到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传播各环节,积极引导青年在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持之以恒坚持正面思想导向,围绕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始终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
(三)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为基本落脚点
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文化属于人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文化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目标。在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国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强国建设坚实的人力基础和长久发展后劲。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典型模范展示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感动无数国人,但是道德迷茫、价值扭曲、诚信缺失等问题,亦触目惊心。因此,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四)把加快现代文化产业建设作为经济结构优化的战略目标
文化强国的重要衡量指标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快慢、竞争力强弱和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高低来表现。目前国际上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文化强国的国际标准看,是通过一国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占GDP5%的比例标准衡量,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占GDP4%左右,这一比例发达国家都超过10%。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快文化科技创新,以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投融资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等健全的文化发展体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五)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是增强文化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让文化创造力充分迸发,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扬学术和艺术民主,主动为群众搭建文化发展平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要健全现代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文化组织和经营性文化组织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二要构建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产品等全要素在国内市场合理流动。三要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关系,转作风转职能,强监管和重公共服务,推动政企分开,健全管人管事管导向和管资产相结合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四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
(六)把全民参与文化创造活动作为加强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和参与热情。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文化行政部门逐级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和创造者的社会团体、民间力量和广大群众提供广阔舞台,让蕴藏于人民中间的文化创造活力和参与热情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2]三是健全高校文化和艺术专业设置,积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