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

2021-11-27李恩军秦荣娟易祖晓秦秀东

魅力中国 2021年27期
关键词:寄生虫池塘水质

李恩军 秦荣娟 易祖晓 秦秀东

(桂林市漓江补水枢纽工程渔业增殖管理站,广西 阳朔 541999)

引言

由于成鱼紧缺,不少从业人士持相同看法,养殖成本7元/斤,利润翻倍?黄颡鱼像他这样养,亩利润过万是常态今年黄颡鱼鱼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在这个时候选择养殖黄颡鱼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黄颡鱼一般规格在5 寸筛左右就可以出售,无肌间刺、肉质好、上档次、价格中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利润空间大符合养殖户养殖需求;耐操作、耐运输、流通环节损耗少。育种~人工繁殖~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俗称黄姑、黄腊丁,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处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 值为7.0-8.4,pH 超过8.4 则生长受影响。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3 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 毫克/升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具有集群习性,比较适合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经生产试验发现,杂交黄颡鱼“黄优1 号”由于生长速度快、病害少及雌鱼规格较大等优势,相对普通黄颡鱼更适宜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一般在4 月中下旬之后水温达到15℃,将黄颡鱼1 龄鱼种放养到池塘工程化水槽。黄颡鱼放养规格12.5~20 克/尾,放养密度450~700 尾/米2。黄颡鱼属集群摄食,入槽第2 天即可投喂颗粒大小适宜的膨化饲料,每天投喂2~4次,粗蛋白质水平要求达到38%,养成饲料系数1.4~1.8。水槽黄颡鱼养殖周期一般在5~7 个月,年底或次年初集中捕捞上市。正常养殖情况下,水槽黄颡鱼产量达50 千克/米2,单槽产值达12 万元。黄颡鱼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在江苏南京、常州及浙江湖州等地应用较多。

二、导致黄颡鱼养殖死亡的原因

(一)营养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营养不全面或原料氧化变质造成的,常见的有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生长缓慢,病鱼零星死亡等。防治方法:更换饲料,采用信誉好的饲料厂的饲料;若是自配饲料,预混料的配比非常重要。近年根据各地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了黄颡鱼的配合饲料配方及1%和5%的黄颡鱼饲料预混料。养殖户根据配方并严格按照饲料的加工工艺生产出来的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有效地避免了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为养殖丰收带来了保障。

(二)暴发死亡

1.越冬期间,鱼摄食不正常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为暴发死亡病情埋下了隐患。2.气候异常导致养殖水体急剧变化等环境胁迫因子,从而诱发暴发性死亡。2020 年2 月底到3 月初,全国各地的气温持续升高,养殖水温快速升高至养殖鱼摄食的温度,不少养殖户开始正常投喂饲料。然而3 月底到4 月初持续15 天左右的急剧降温,养殖鱼重回越冬状态,养殖水体因投喂饲料而积累了更多的残余饲料和排泄物,水质更加恶化,造成养殖鱼抗病能力严重下降,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易感群体。3.环境胁迫下感染病原微生物,诱发了鱼暴发性死亡。长时间的越冬已经导致养殖鱼抗病能力下降,养殖水体温度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养殖鱼抗病能力下降,鱼感染病原菌后就会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

(三)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是鱼类养殖时主要的寄生虫病害,利用显微镜检查会发现病鱼的体表和鱼鳃有大量的车轮虫,主要为害黄颡鱼幼苗,多发于春末秋初。黄颡鱼的鳃、体表皮肤及鳞等处都是车轮虫比较喜欢寄生的地方,如果只是少量寄生时,车轮虫病的症状还不明显;一旦严重感染,病鱼的鳃和皮肤会分泌出大量的黏液,且会使鱼体消瘦,身体的颜色加深,造成病鱼常常浮于鱼池下风处或者绕着鱼池打转。如果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很容易发病流行,并且引起大量死亡。

(四)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引起的,水霉病菌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破损时,水霉病菌就会乘虚而入。水霉病菌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地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见不到,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地向内和向外生长,扩散蔓延,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病鱼游泳时情绪焦躁不安,一直到肌肉腐烂、鱼身消瘦而死亡。当鱼体受伤、鱼群拥挤、水质污染时,黄颡鱼比较容易感染水霉病,水温在15℃左右时易发病。这种病一年四季都流行,尤其以早春、晚冬最容易发生。

(五)带虫带病过冬

在冬季和早春,黄颡鱼的体表和鳃部常存在大量的寄生虫。笔者团队对爆发性死亡严重地区的黄颡鱼镜检发现,出现鱼游边和聚集的现象,鱼体均有车轮虫、斜管虫和杯体虫等寄生虫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黄颡鱼越冬前就带有一定量的寄生虫,养殖户没有定期杀虫调水,这些带虫带病越冬的鱼体质逐渐变差,最终出现了病症,导致了死亡。

三、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一)清塘消毒

冬季排干池水,铲去池边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cm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鱼种放养前15-20天,用100kg/亩的生石灰干法药塘。5-7 天后,向池内加水约0.8cm,用100g/亩的溴氯海因消毒,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二)苗种选择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池塘工程化养殖成功的关键。对于养殖户来说,首先需要考虑苗种来源渠道、养殖技术掌握程度、市场前景及投入情况等因素,再经仔细分析比较,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池塘工程化养殖品种。

(三)投饲管理

在养殖前期,饲料采用翘嘴鲌配合饲料。1d 投喂2 次,上午8 时投放1次,傍晚17 时投放1 次,日投放量在主养鱼总重的4%,阴雨天饲料投喂量减少至1%,待翘嘴鲌捕捞后,改用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日投放量在主养鱼总重的3%~4%。

(四)水质管理。

黄颡鱼较常规鱼耐低氧能力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 厘米,高密度养殖池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m3。春天时池水要浅,利于提高水温,放苗时水深80-100 厘米即可,以后逐渐加深到1.5-2 米。夏天池水要保持在1.5-2 米,池塘较浅则光照较强,不能满足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习惯,同时高温季节水质容易变坏,要适时换水,通常每月2-3 次,每次换水20-30 厘米。换水不便或外塘水质较差的地方,应该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来改善和保持水质。天气突变时要加强夜间巡视,观察有无浮头预兆等突发情况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意外。由于秋天温度逐渐降低,保持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温度的保持和水质的稳定。

(五)日常管理

水槽养殖实行专人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质、鱼活动与摄食情况等,并及时打捞死鱼、病鱼定期检测池水的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发现水质变坏,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发现池鱼有患病症状,应尽快诊断,査明病因,快速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配备发电设备,并定期运行与维护,保障24 小时用电安全。经常检查防逃和防鸟设施,做好日常管理记录。

(六)养殖模式

通过合理投放鲢鳙鱼、微生态制剂和小球藻,可以有效净化水质,减少病害发生,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设置生态浮床,栽培空心菜等水生蔬菜,形成鱼菜共生模式,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压力,提供更优质的名特水产品,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七)人工培育

亲鱼培育池应水、电、路畅通,水源、水质良好,池底较平坦,底部淤泥较少或硬质底,池塘3~5 亩为宜,水深2.5 米左右。池塘每3 亩配备1台3 千瓦叶轮式增氧机和1 台投饵机。网箱每口塘4~5 亩配备1 台2.2 千瓦水车式增氧机。亲鱼放养前用高锰酸钾20 毫克/升或聚维酮碘(2%)0.75毫升/米3 溶液清洗鱼体,根据亲鱼鱼体忍受强度,控制浸洗鱼体时间,一般为10~15 分钟。每亩放养全雌黄颡鱼亲鱼4000~6000 尾。此外,每亩亲鱼池中搭配规格为80~100 克/尾的鲢鱼种160~200 尾、鳙鱼种60~80 尾,用于调节池塘水质。黄颡鱼“全雌配套系”前期使用商业浮性颗粒配合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在40%左右。越冬后开始摄食,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根据水温、天气及鱼摄食情况进行调节。当水温升至20℃,将白鲢打成鱼糜与甲鱼料混合连续投喂4 周,第1 周鱼糜含量为10%,第2~3周鱼糜含量为20%~25%,第4 周鱼糜含量又降为10%。投喂时间过长,卵子容易过熟过早排出。期间使用挖卵器将卵子挖出,将透明液(无水乙醇和冰醋酸1 ∶1 混合)滴在卵子上,用显微镜观察卵子的核偏移情况;根据卵子成熟状况调节鱼糜投喂时间。当温度达到25℃时,培育好的黄颡鱼母本可用于人工繁殖。

(八)合理用药

如果发现鱼有死亡现象,首先应该全面检查池塘内发病鱼和健康鱼的基本情况,从体表寄生虫开始检查,依次观察体表损伤、体表寄生虫、鳃寄生虫、内脏情况,详细查明病因,用药前确保鱼摄食正常,体质恢复。不可盲目下杀虫药,对于少量寄生虫可以调水改底,待水温上升到20℃以上后再根据情况杀虫。万一发生爆发性死亡现象则应及时报告相关疾病监察部门,查明病因防止病情扩散。

(九)注重鱼病防控措施

黄颡鱼属无鳞鱼类,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刚放的苗种其皮肤及体质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细菌特别是寄生虫的感染,一旦发病,往往损失惨重。养殖后期随着个体的增大,体质相对较强,发病较少,但防病工作仍不可忽视。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防病先调水,即采用物理和生物措施调水,如采用生石灰和益生菌等调节水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微生物制剂调控养殖水体,有效地降低黄颡鱼的发病率。病害治疗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要求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抗生素药物,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应符合进口国的检验检测规定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黄颡鱼养殖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黄颡鱼病害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对黄颡鱼疾病的研究较少,仅有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细菌性病原。目前,关于该病毒病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分子检测等工作正在开展之中。黄颡鱼病毒病原的发现,为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和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本研究的初步结果,建议黄颡鱼养殖生产过程中对于病毒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主,控制养殖密度和饲料投喂量,以降低黄颡鱼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寄生虫池塘水质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基于地下水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
白话寄生虫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热闹的池塘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池塘
夏天的池塘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