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环境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思考研究
2021-11-27徐梅梅许凤
徐梅梅 许凤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伴随近些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为解决分级诊疗制度开展中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的问题,实现医疗合作联动(分级分工),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患者建立分层次就诊的意识,实现大病到大型医院治疗,小病和康复治疗均到社区就诊,进而医疗联合体产生,以促进患者就诊负担降低,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一、医联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医联体的定义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即在同个区域中整合医疗资源,医疗联合体一般包括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构成。医联体在我国现阶段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紧密型、半紧型、松散型,多数为松散型,较少紧密型。医联体情况如下:机制体制管理,紧密型特点为:单位原有资产和管理权向医联体转移,独立法人为医联体;半紧密型特点为:独立法人不变,保持资产管理的同时,向医联体转移部分管理权;松散型特点为:独立法人不变,管理体制、资产属性均不变。组建操作难度:紧密型特点:涉及产权重组和改革,触动较大利益,推行较难;半紧密型特点:部分管理权限被突破,医联体无法实现独立,组建困难,阻力存在;松散型特点:管理体制问题不涉及,合作形式主要为人才和技术培训,组建困难。利益划分情况:紧密型特点:利益共同体;半紧密型特点:利用协调有限权益产生;松散型特点:每个单位较为独立,互利互惠;资源调配效率:紧密型特点:高;半紧密型特点:适中;松散型特点:低;政府财政投入情况:政府财政投入情况:紧密型特点为:利益、产权等因素涉及,高投入;半紧密型特点:部分管理权限涉及,适中投入;松散型特点:管理体制不涉及,较低投入成本。
(二)国外研究现状
医疗合作体在国外目前包括实体联合和虚拟联合。实体联合情况:独立法人机构设立,统一管理所有权和资产,实体区域医疗中心成立,医院集团(联合兼并式)等,例如在英国,门诊和日常卫生保健归社区医院,重大意外事故和急诊救治归二级医院,紧急事故和疑难杂症归三级医院,以上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社区首诊制更为重视。例如美国,医疗集团模式和社区医生和医院合作模式,另外,第三主题医疗保险机构引入,三大主体:保险机构-医生-医院互相制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资源利用率提升[1]。虚拟联合主要为基于管理、技术,共享医疗资源,模式主要为集团式联合体、委托管理、服务等级网络、策略联盟等。
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过程中的不足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国虽然有所进展,然而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其顺利开展,其不足如下:
(一)宣传力度不足
如今,社区居民并未充分认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家庭医生信任度较低,主要对家庭医生专业技术并不信任,就医观念为:可能社区首诊制会使病情被延误,基于以上的情况会造成较低的满意度和低签约率。同时,也有部分地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过度,也导致居民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家庭医生等同私人医生,对家庭医生,居民的期望值过高,对实际获得感被影响,降低服务满意度。
(二)基层医疗人员缺少,服务质量不高
针对基层家庭医生,在我国长时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态以“倒三角”呈现,一般而言,基层医疗机构较差的卫生环境,医疗设备也不足,医学人才并不愿意到社区中工作,所以,家庭医生数量不足,较大的队伍缺口,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配合不合理[2]。与家庭医生服务开展的项目相比,居民医疗需求更为多样化,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进而导致居民较低的满意度,较高的投诉率。因此,家庭医生数据少使得家庭医生顺利开展和全面推广被限制和阻碍。另外,服务质量方面,因家庭医生晋升难、待遇低,同时家庭医生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并不完善,健康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缺乏,职称和学历低等问题突出,较低的服务质量。居民的需要和服务质量并不相符,使得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感较低,依从性也较低。
(三)家庭医生较低的积极性,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因基层医疗工作人员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缺乏,工作量和工资水平也不相符,导致家庭医生没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较低的服务热情。基层医疗机构内容、环境、工作条件均较差,使家庭医生工作受限,医生无法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导致社区医院较少患者,使其医生收入受到影响,也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家庭医生职业晋升和薪资待遇无规划、较低社会支持度、医务人员分配不合理、财政投入不足等影响,比如,家庭医生职位吸引力低,服务人才极易发生流失情况,使服务发展进程受到阻碍[3]。分级诊疗制度以社区首诊制为重点,为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推进,社区首诊制须顺利实施,而为实现分级诊疗制度,要强化建设家庭医生团队。
(四)支付签约服务费用制度不健全
一般而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付费方式主要为收支两条线,付费方式未实现按病种、人头支付费等方式。与平均水平相比,重点人群,比如传染病、慢性病、老年人等,医疗费用显著较高,使得家庭医生对高风险人群推诿,提升医疗费用[4]。在医生薪酬分配中未纳入医保基金结余,缺乏激励。医保费用情况下,可能家庭医生会对患者造成诱导,对超出医保范围的药物和项目应用,增加自费项目情况会出现。
(五)无法充分整合资源,信息化不高
在信息化不断推进下,医疗卫生信息可实现储存、查询、共享和管理等,信息化技术可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伴随智能健康管理时代的到来,虽然步入红利时期,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卫生信息系统互相协调和联系缺乏,保健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管理互相独立,各部门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连续性缺乏。医疗卫生机构不同,无法对患者健康信息实现有效的利用和共享,导致用药和检查不得不重复,使得疾病负担增加,医生道德风险会增加;缺少信息技术人才,无法开展充足的信息研究,信息平台支撑缺乏,医疗为卫生服务行业无法跟随信息化时代发展[5]。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显现出运营监管矛盾和较低移动医疗利用率,需建设数字医疗。
三、发展策略
(一)对全面宣传网络构建,社区首诊制度形成
为使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完善和发展,须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国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较为新型,与国外不同,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为居民和家庭医生自愿、双向合同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服务[6]。不断构建全面的宣传网络,纠正居民的错误意识。利用各种发情时,比如社区义诊、健康教育、社区宣传画报、发放资料、专题讲座等,让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了解,对居民进行引导,以便开展社区服务、对互联网+环境进行借助,对新媒体方式进行利用,比如利用微信平台推送文章,利用微博话题开办等实现宣传[7]。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居民进行引导,保证健康观正确树立,为社区首诊开展构建良好氛围。
(二)强化人才培养,防止人才流失
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强化人才培养,可通过学历教育,利用高等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鼓励,为社区卫生培养创新型、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在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强化专业培训,包括社区培训、临床培训、全科医学理论培训,实现人才再教育;强化优秀医学人才转岗培训,家庭医生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审核执业资质,促进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8]。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医生福利和薪资待遇水平提升;构建内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薪资和工作量挂钩,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入,促进人才政策不断完善。
(三)改革费用支付方式
促进传统费用支付方式不断改革,对复合支付方式进行制定,总额预付制不断探索同时,对大病保障、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等相结合实施[9]。对医疗资源浪费和发生诱导需求进行预防,使得社区药品目录不断完善,促进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使经济负担降低。
(四)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支撑
互联网信息平台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相结合,分阶段利用信息化平台,社区首诊可利用医疗仪器、手机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利用云数据平台将诊断结果和健康检测在电子健康档案中上传,实现实时存档,实现互联网+医疗设备+移动设备相融合[10]。家庭医生签约之后,构建居民和家庭医生互动平台,利用各种手段,比如视频通话、微信、手术客户端、风险评估软件等,实现检查结果查询、在线咨询、网上预约、健康风险预警和评估等,反馈、整合、储备、采集卫生数据,促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卫生医疗模式实现数字化[11]。后期,家庭医生可对微信公众号、移动App 等进行开发,有效管理居民的健康。
总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医联体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予以相应的改进策略,对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意义重大,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