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及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2021-11-27刘鑫
刘 鑫
引 言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类型多种多样,有钢琴独奏曲、协奏曲,歌剧等。他的双钢琴奏鸣曲并不多,但是K488可以作为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其中“莫扎特效应”就是由此曲而来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曲》钢琴奏鸣曲可以让人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该作品中蕴含着幸福、乐观、坚强的感受,在大气磅礴的琴声中给人感觉是幸福的,没有任何的悲伤之情,这也代表了作者内心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迸发。
一、莫扎特的背景介绍
古典流派的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也是维也纳古典音派的主要代表人,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却留下了大量美妙的音乐,这些钢琴音乐中都包含着他内心对于生活的向往,其中包括,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及大量的歌剧作品。他的作里永远都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生活的一种憧憬,更是有着质朴的情怀。1781年,莫扎特在创作《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期间,遭受了失去母亲的悲痛,也与长期欺辱他的大主教决裂,这一系列的变故给莫扎特的生活带来了悲痛,但是贫穷、疾病、嫉妒和压迫中,重重的烦恼从未让他沮丧,他的作品从未透露出痛苦的消息。在《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中我们没有感受一丝的悲伤之情,相反能够感受到刚毅之感,更是有着热情美妙的旋律,这个就是音乐的魅力,对于我来说,我更多的是认为这是对于灵魂上的升华,是神奇的创作。
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的创作时代
一七八一年,十一月,莫扎特在维也纳创作出了“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曲子其实并非是他在家中创作的,相反是在一个私人的音乐会上,其实有传言说整首曲子也包含一个爱情的故事,据说这是为约瑟华女士创作的,而她正是莫扎特的学生,也许正是有了这种师生之间的情谊,而引发出了秘密的恋情,但这种恋情却不能被世俗所接受,而只能在音乐中表达出来了,他们在音乐会一起演奏这首钢琴曲。莫扎特对朋友说这是一首新创作的音乐,其实这种作品已经创作出来一段时间了。莫扎特的人生境遇并不是特别好,这时候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颠沛流离了,再加上母亲的离世,自己与大主教的决裂,莫扎特可谓是处于人生的低谷阶段。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莫扎特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点悲伤或者是消极的情绪,由此可见莫扎特心性之坚强,无论生活境遇多么恶劣,莫扎特始终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处处洋溢着内心的喜悦与幸福,也正是莫扎特天真质朴的心性和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体现。
三、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乐章的艺术特色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六首双钢琴曲,其中,《两钢琴奏鸣曲》K.448自创作以来就深受广大音乐者的喜爱,并且形成了“神奇的莫扎特效应”,一度被誉为是最流行、演奏次数最多、最动听的作品。从风格上来看,K.448是一首节奏严谨的古典奏鸣曲,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都可以看到一些隐秘浪漫色彩的痕迹。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抖擞的快板式演奏。两架钢琴的前奏一起演奏,在两者之间创造出优美而完整的过渡。主题既紧张又欢快,强弱得当。两架钢琴一唱一和。手指运行快速、准确和智能。第一乐章的前奏部分像进行曲一样,强烈有力,第一和第二钢琴接上了主要部分的开始,第九至第十二小节呈现第一钢琴的主题。整个过程是一个旋律上行的音阶运行过程。两架钢琴之间的第13小节和第16小节之间,音阶上升,一唱一和,不断推动钢琴曲的节奏发展。从第16小节到第33小节,下行琶音仿佛蓄势待发,紧张又充满希望。在B部分,二钢琴率先声,带着不一样的旋律,而此时的一钢琴则紧随其后,以装饰音的形式来辅助二钢琴的最后部分,这样的表达类似于合唱中的叠唱形式,使得整体的旋律变得的多变而灵动,既有流畅效果还有交点的穿插,然后紧接着以卡农式的旋律进行副部展开,使得整体旋律层次分明。
第二乐章,行板,奏鸣曲风格。温柔舒缓,无忧无虑是整个乐章的主旋律,主题复调特点突出,情感也诠释得比较全面,尾声再现将旋律延续,更是给人们带来了余音绕梁之感,让人回味无穷。第二钢琴通过低音部分强调音乐的节奏感,呈现主旋律的伴奏。旋律清新柔美,子部分主题从第13小节发展到第49小节。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犹如置身在海良之间,感受着海风与柔情,而音律的转化又如让我们在塞班街边看着灯火的一种幽静。行办中的旋律是一种柔情与欢快,是一种不知名的安静,还是一种特殊的场景之声,我们仿佛看到了莫扎特的精神世界。
第三乐章,回旋曲式超快快板。充满灵动和跳跃旋律的快节奏前奏。一、二钢琴齐奏,旋律既震撼又柔情似水,温暖中又给人一种紧张之感。八度震音最后将整个乐曲推向了高潮,并且采用和旋齐奏的方式完美结束整个双钢琴作品的演奏。在第三乐章中,176和208小节之间的连接的旋律是作者最难忘的。其中,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交织演奏,忽快忽慢的旋律中透出了不一样的情感,体现了华尔兹等梦幻般的声音。颤音的高音部分处理得非常细腻,前连奏与分离的后部之间的两者之间的衔接自然轻松,宛如一体。旋律如水般流动,与后面跳跃的快乐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当时约瑟华和莫扎特之间有一段秘密而美丽的情感,所以这部作品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更是平添了作者心中对于爱情的向往,浪漫、美妙、可能就是这部分的最为感人的东西。
四、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一)音色与触键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好的音乐往往能够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优美的旋律是演奏者通过钢琴演奏,弹奏出来的动人音色。虽然莫扎特的一生是苦难的,但是他的音乐确是甘甜的,好像太阳一样在温暖人心,让人不断的生出希望来,积极而阳光。该作品是莫扎特在经历家庭分离,处于人生低谷时候创作而成的,但他却演奏了一首气势磅礴的d大调作为调性,演奏过程中触键坚定有力,但是每个音色也很圆润和清晰。
奏鸣曲中以前奏曲为开头,前奏曲的功能简单说就是为了提起人们的兴趣,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关注这里,作品的前奏曲以类似于齐秦的风格为主,强调音效上对人的震慑性。另外在弹奏的时候,会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于指尖上,这样的指尖就可以牢固在琴键上了。双钢琴讲解的是两台钢琴发出的声音有如一台,但是其表达出来的声音效果确实震撼的,这也是它的魅力之一。因此,齐奏中不但要齐,而且触摸按键要更加牢固、果断。乐章的首再现和结尾处也增加了齐秦式的风格,进而来表达出震撼的音效,让这种音效洞彻人心,就像演出最后一部分的79-80小节一样。
莫扎特钢琴作品中,随处都可看到十六分音符的影子,它是莫扎特最为喜欢的风格形式之一,也是在奏鸣曲中应用最多的形式,所以要想弹奏好这部作品,那么就需要十分注意十六分音符的应用。十六分音符包括音阶、琶音、八度和断弦,以多种方式融入这首钢琴曲中。弹奏时,可以先慢慢练习,确保每个音符发音清晰,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十六分音符是四个相连音符的时间。快速弹奏时,第一个音符将重复播放,接下来的三个音符将通过惯性演奏。触摸键的强度基于第一个关节。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快速准确地按下按键,以放松手腕和手臂,使声音不油腻,并确保古钢琴的颗粒感完全可见。例如,在55-63小节中,六段音符演奏很长。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弹奏钢琴的左右手在演奏的时候,保持指尖静止,放松手臂和手腕,以发出清晰的声音。
(二)“阿尔贝蒂”与震音伴奏的交织表达
音乐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织体也是其中之一,织体包括单、多声、复调、和声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古典流派中,音乐织体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众多艺术家所看重的部分。同样在在K448双钢琴奏鸣曲中,伴奏织体是多种多样的,这部作品中还融合了一些协作曲中的管弦乐、圆号等低音转变而成的伴奏织体,因此来说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器乐进行辅助,更是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织体音效。
在分解和弦织体类型中,有一种名为“阿尔贝蒂”,这种伴奏织体深受莫扎特的喜欢,并且在莫扎特的演奏下,这种织体演奏就更加成熟和丰富了,这也成为莫扎特作品中的典型风格。K448奏鸣曲也很常见。比如说K448种的17-22小节,弹奏的时候需要找到隐伏声,17和18小节中,左手的Re-#Fa-La-#Fa就是它的隐伏声部,弹奏的时候,重复高音Re,要用大拇指轻弹,不能过度用力,而“阿尔贝蒂”伴奏织体的弹奏则是采用抬指不高的手指贴键方法来弹奏。
手指在琴键上的反复弹奏被成为震音,震音的音响效果一般都比较华丽,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就有将这种震音旋律存在,比如说在K448钢琴曲中,145-149小节,主要以第二钢琴演奏旋律为主,第一钢琴则是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来延续演奏,这是一个需要大小拇指在两个La之间不断重复的八度震音,两个手指的力量还要相互传递。在这个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演奏者能够彻底的放松自身,尤其是手臂、手腕,反而将力道集中在指尖,否则这样机械的重复就会让手指感到疲惫。这段钢琴曲中的震音都是P弱的,所以弹奏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可以盖过第二钢琴的旋律,而且要随着第二钢琴旋律的增强而增强。
(三)演奏中呼吸与对话两方面的变化
莫扎特喜欢创作歌剧,也在这里有了极高的造诣,因此我们有时候听他的钢琴作品,总是会有歌剧的影子,当然这也是莫扎特音乐钢琴作品旋律比较流畅和优美的主要原因所在。在K448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到处都是体现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旋律和歌唱。人们可以通过演奏中的多个环节来感受到作曲家的音乐情感随着呼吸和对话的变化而变化。
节奏和旋律共同构成了音乐,使音乐更加生动流畅的主要因素就是呼吸。没有呼吸,音乐就会失去生命和活力。关于乐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说话,也可以看作是唱歌。每一句结束,我们都需要喘口气,才能顺利地说出下一句。随着旋律的变化,气息发生改变。慢速演奏时,呼吸要轻柔。比如K448的钢琴曲中,第二钢琴小节81-84,旋律比较平静,所以呼吸比较顺畅。但如果节奏加快,情绪比较高昂,呼吸应该加快。在56-59小节,这个旋律就是两架钢琴右手的柱式和弦和左手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融合。所以整个旋律很紧,呼吸也加快了,很容易把这旋律推向高潮。
钢琴演奏中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语言的交流,而莫扎特的作品更是喜欢通过这种交流来达到它的情感宣泄,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互动的对话。在独奏作品中,高低声部的独白会用左右手演奏来进行;二双钢琴演奏中,那么两个演奏者之间的心有灵犀,及钢琴之间的声音互动,这些都是语言交流,如双钢琴人的相互独白,乐句的不同角色互动等等。在钢琴曲K448中,第13-15小节的前三个乐章的旋律由第二架钢琴哼唱,并以第一架钢琴作为响应。然后两架钢琴可以相互通信,因为前三个节拍是固定的,而第二架钢琴的第三个节拍沿第四排重复。在演奏的时候,也可以把乐句看作两个角色之间的问答环节。如在34-39中,两架钢琴产生了互动,第二钢琴的问与第一钢琴的答,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音乐节奏,两架钢琴一问一答,恰到好处。弹奏双人钢琴时,要时刻考虑自己在歌剧中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旋律。
结 语
总之,莫扎特的这首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学习价值,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从技术性上来说,都需要学习者要潜下心来认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尝试着跟着作者的风格、速度、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等,主观意识较强,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读懂这个双钢琴的演奏特色,也使得我们更加的贴近莫扎特的音乐。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分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曲》K448第一乐章,来传播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促进我们的向音乐大师致敬,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钢琴音乐并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