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迪庆高寒山区乡村振兴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及应用

2021-11-27和润云

绿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山区林业森林

和润云

(迪庆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三农”工作总抓手,也是涉藏地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重要举措。林业生态建设涵盖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经济发展、乡村社会稳定与民族文化繁荣等多个领域,是维护山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特色产业链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山区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手段。新时代党中央对涉藏州市提出了“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创建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的要求和“守护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嘱托,迪庆州加快林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行动已势在必行。为向我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内对林业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研究众多、方法多样,然而其中殊少针对高寒山区的专项研究,造成高寒山区实施乡村振兴失据,因此急需研究高寒山区林草生态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机制及建设模型等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2 林业生态建设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

研究高寒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多采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该方法通过调查列举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林业建设优劣势、战略机会和威胁因子,矩阵排列并相互匹配后进行系统分析、战略组合选择,从中得出适于研究对象乡村振兴林业生态建设的最佳发展战略及问题应对策略。通过调查,迪庆州基于林业生态建设获得的山区乡村振兴优势包括: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独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区位和国际关注度、优越的林下经济资源和新型林产业发展潜力等;其劣势则体现于市场经济要素不足、信息闭塞导致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突出的大资源小产业现象、林业第一产业后劲乏力而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等方面;发展机遇则包括新时代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长江经济带建设、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外部胁迫因素主要是区域林业高端技术人才及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林草发展外部信息获取渠道不足、政策和技术高端指导体系不健全以及恶劣环境所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与超高的建设经济标准等。经优势-机会、优势-威胁及劣势-机会、劣势-威胁矩阵战略分析,可看出该州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是通过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衔接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利用国家倾斜政策,提升林业生态扶贫工程深广度,规避产业弱小散及生态价值转换制度不完善带来的发展劣势,以及人才缺乏、财政困难、自然环境恶劣等带来的先天不足,用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强化壮大林业一产业总量,加快二三产业培育进步,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对山区乡村振兴产生积极的影响。

迪庆州是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南段,境内沟谷纵横、雪峰林立,平均海拔3380 m,相对高差达5260 m,立体气候明显。全州国土总面积231.85万hm2,山区面积占87%,林业用地占82.6%;总人口38.7余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8%以上。“十三五”期间,该州林业生态建设社会经济贡献率超过15%,林草生态价值达100亿元,特色经济林对山区农业总产值贡献率达到7%;全州73%以上农村家庭林草产业直接或间接收入达3500元,林业生态扶贫对山区脱贫攻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

通过林业生态扶贫行动,“十三五”期间该州完成营造林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146万亩,三沿四旁植树1260万株,建设特色经济林14.4万亩,实施生态治理4.3万亩,将全州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6.63%,森林蓄积达2.68亿m3,生态恶化形势得到初步厄止,改善了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筑牢了山区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5]。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贡献,是乡村振兴实现生态价值的依赖和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生态管护制度,实施退耕还林等经济产业型生态扶贫工程和高原牧区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村规民约机制等,当地建立了生态保护型扶贫机制,增加了群众劳务收入的同时强化了家庭林产业基础,探索了高寒牧区林草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途径,减少了森林低价值消耗和无序利用胁迫,提高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收益期盼,增加了山区乡风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3 林业生态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林业生态建设通过提升山区生态稳定性,推进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对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作用,将资源优势通过林业建设转变为生态优势,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

通过提高山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强化乡村环境容变御灾空间,消除资源消耗及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创建环境缓冲御灾屏障,从而增强了乡村治理有效性。

林业生态建设通过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潜力,增强山区产业发展后劲,形成生态提振作用,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

林业生态建设通过山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统筹生态保护与全域旅游、资源扩繁与特色产业强基、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挖掘、生态景观打造与乡村旅游振兴,促进林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林业生态建设通过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形成乡村文明风尚和文明高地,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生态文化振兴作用

4 乡村振兴林业生态建设模式选择及应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寒地区要深入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应着重解决乡村振兴与林业发展间的良性互助和协调发展难题,建立与高寒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相一致的林业生态建设模型。

4.1 以高原生态宜居景观生态林建设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瑞士生态环境型乡村振兴是一种较为成功的乡村振兴经验,它以绿色环保为基本追求,强调农村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通过展示独具特色乡村自然风光与开发传统特色文化、休闲游憩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从而提高乡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现代化[6]。改善生态实现乡村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环节,是林草等部门的重点责任。迪庆高寒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民族文化优势,有着现代都市所没有的绿水青山和乡音容颜,因此以山区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可以结合挖掘民族古村落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原生态的两江茶马古道文化、山村古树名木文化,培育创建森林传统人家、生态民宿等,实施生态环境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打造森林小气候、原生态草原特征突出的高原生态宜居乡村,创建独具魅力的高原森林生态产业品牌,提升高原乡村吸引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使其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生态环境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适用于该州大部分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但生态相对脆弱的山区,其技术要点首先在于乡土常绿针阔叶树种的选择培育及配置研究,以营建改造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花叶相宜的复层生态景观林为主,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路径,围绕村镇河湖两岸和道路面山,点线面结合开展建设;其次应加强高原特有树种和森林对特定人群的康养保健作用研究,加快高原特有森林康养创意产品开发,将高原生态宜居与乡村康养保健休闲游憩相结合,打造当地生态产业创新升级版。

4.2 以打造高原特色经济林基地为目标的绿色产业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该模式主要借鉴日本因地制宜型乡村振兴经验,其发展要义在于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找准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特点来打造区域经济优势产业,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产业和企业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区域经济优势,提高整体效益[6]。我国山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经济振兴、产业兴旺,新时代林业生态建设理念不仅要突出生态作用,而且要体现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绿色内涵。迪庆高寒山区由于资源闲置、资源价值转换不力及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只有把乡村美化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吸纳社会资金等经济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森林环境和资源,采用林果、林药、林菌等高效复合型林产业模式,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森林观光、林下经济、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开展绿色产业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探索可持续的产业兴旺之路,既可让山区群众持续增收,实现生活富裕,又可锁住乡音乡愁,展现乡村乡风文明的生态美。绿色产业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适用于该州气候温和、植被丰富、林产业基地集中的亚高山区和河谷区。其技术要点在于推动当地林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协调进步,要以绿色低碳高原特色为基调,选准选好当地适生的特有或专有树种,按一村一品的原则优先建设高规格一产基地,通过一产,结合山区生态,培育发展高效复合型林产业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打造乡村振兴特有品牌。

4.3 促进群众自发式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为目标的自主协同资源保护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借鉴韩国自主协同型乡村振兴经验,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群众意愿,共同推进山区生态环境修复与乡村有效治理,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林业现代化的目标,其理念在于乡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觉和良好生态环境追求。当前通过实施生态护林员制度、林业项目倾斜政策、林草产业扶贫等措施,对高寒山区集体林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和资源配置利用,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同时又强调农民自用材的科学管理,有力改善了山区面貌和环境,这其中明显有政府生态政策扶持和群众环境爱护的意愿,因此开展自主协同资源保护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能利用群众自觉性有效守护乡村青山绿水,为国家贡献生态的同时,又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拓展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其能普遍应用于迪庆广大山区,并可与其它模式结合应用。其技术要点在于要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项目化,建立保护成效可考核体系,确立管护补助的长效性连续性及奖惩制度的严格施行,政府部门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机制和利益输送,如实施保护的同时大力扶持群众开展林下经济开发和森林旅游发展等,要建立森林网格化管理责任区制度,政府要通过生态赎买转移支付政策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或投资,群众在收获管护酬劳的同时得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或投资,而且可结合森林巡护工作开展山区生态修复治理,培育发展高效复合型林下经济产业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利用国家扶持打造现代化森林乡村,促进乡村振兴。

4.4 以林草资源资产化为目标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

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生态价值货币化、生态功能资产化的途径之一,是打破山区资源闲置和转换困局的主要手段。生态效益型林业补偿制度建设主要利用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原理,认为森林生态是全社会的共享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不能排他后自我享受,其利他性溢出效应带来的系列保护发展问题和矛盾就是林业生态建设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的矛盾。为避免森林生态资源“公地悲剧”的产生和搭便车行为,解决生态建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就需要引进建立市场补偿机制[7]。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森林草原生态有偿使用和环境损坏补偿制度,树立绿色生态经济观念,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及资源向山区聚集,为高寒山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机制,使保护为主的山区主体生态功能区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和高新生态技术产业成为可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型林业生态建设模式适用于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迪庆高寒山区乡村振兴中首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其建设的要点是实现生态价值货币化、生态功能资产化,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完善森林草原生态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损坏的补偿制度。

猜你喜欢

山区林业森林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land produces
山区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