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网络下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
2021-11-27□
□
本文认为新媒体网络凸显了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长尾新闻”的特征及传播特点,探讨新闻传播过程中,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利用长尾效应才能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提高传播价值。
一、长尾效应相关理论
1.长尾效应的定义
长尾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2004年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这个概念,“长尾效应”指的是那些不够受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非主流产品,因为总量巨大,最终积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
2.新媒体传播中的长尾效应
大众传播学理论强调,传播市场与社会注意力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新闻事件要产生长尾效应,受众关注度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只有在有足够大的受众需要时,才能产生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媒体网络模式下新闻传播的意义与价值,疫情期间,“政府包机接小留学生回国”这一新闻一度引起关注。海外小留学生相比于每年上千万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极少数群体了,这就是长尾效应中的“非主流群体”,家长们通过各路新媒体发声。得益于新媒体的高速广泛传播,最终形成长尾效应,政府方面了解到了他们的诉求,派出专机接回了小留学生。
二、新媒体网络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1.内容海量、多元化
如今大多数新媒体平台的内容,都是文字、图像、音频的组合。多种形式信息的搭配互补,填充了碎片化信息的不足,拓宽了信息的深度广度,加强了内容连贯性。这样的组合能全方位地展示信息,以更加高效地满足受众需求。信息只要曾经存在过,网络便会记录下来,再偏僻的小众领域,受众都能通过网络搜索找到这个领域曾发生过的新闻事件或是同道中人发布的消息,积少成多,逐渐形成长尾效应。
2.发布便捷、门槛低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受众所看到的信息内容不再仅仅是官方账号发布的,身边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内容的制作者。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并没有各自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联系着并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促进新媒体内容自身的叠加与复合、信息的互动与共享。新媒体新闻传播明显方便快捷得多。一些由于受众群体较小、制作不够精良而难以在传统媒体发布的内容,却可以在低门槛的网络平台发布分享。为了找到同道中人,一些非主流新闻的关注群体转向网络平台,由此形成长尾效应。
3.突发新闻高时效
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成了发布新闻最便捷的途径,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渠道使信息的解读与编码在短短数秒之内就得以完成,信息的快速传播明显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效率。人们身边并不一定有电视,但手中大都有手机。为了得到实时新闻,许多用户涌向微博、微信等平台,关注官方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以确保自己第一时间收到相关信息,增强长尾效应。
4.用户的个性化内容
新媒体平台收集用户的点击偏好,利用网络优势,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基于媒体库大数据为每位用户定制个性内容,根据用户喜好推送其喜欢的媒体资源内容,展示在用户首页的内容更加精准,传播效率大大提升。在精准营销的同时,用户在平台总是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户黏合度就会逐渐提高,并吸引更多用户。用户数量增多,在一些非主流新闻出现时,可被推送的受众数量越来越多,加剧了长尾效应。
三、正确对待新媒体网络下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
1.内容生产的质量把控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作为“把关人”,对信息内容有很强很全面的控制能力,一条新闻前前后后需要经过记者、编辑和规章制度等几道关口,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审核标准的信息内容才可以进入传播渠道,最终成为大众看到的新闻。
新媒体平台上,一条信息从信源、传播到最后反馈,每个环节都有普通群众的参与,内容审核原本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发展凶猛的新媒体时代,审核门槛必须层层提高,所有内容的发布必须有专人严格把关,才能达到传播优质内容的目的。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理应受到严格的法律监督,或者是用平台规则进行约束,以免新媒体新闻传播的长尾效应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造成不良传播,阻碍了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在媒介多样化的今天,新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传送到群众眼前,得益于网络传播渠道的开放,信息能够迅捷地在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几何级扩散。
2.严格审核,严控违规行为
针对随意发布不良内容、恶意散布谣言等扰乱互联网传播生态的用户,政府管理部门应出台明确规定,所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者都要遵守规定,知晓内容审核规则门槛和违规的严格惩戒手段。大幅提高违规成本,是将恶劣内容传播扼杀在萌芽阶段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新媒体网络传播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鲜明时代特性,网络的交互特性催生非线性传播模式,使新闻内容更加及时全面。要想充分发挥长尾效应作用,就必须做好新闻选题、后期策划、传播工作,培养良性长尾,增强传播效果,提高新闻价值,传播正能量,维护网络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