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
2021-11-27□
□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要紧紧抓住新媒体传播特征,确保实效性,突出创新性,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崇高政治信仰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即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其所蕴含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无不承载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内涵。所以,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奉献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力量之源,是共和国成长强大的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也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教育之源。
2.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坚定的理想、执着的信念是大学生在新时代拼搏奋进的力量源泉。但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革中,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持续不断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造成了影响。而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是促进大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内生动力,对大学生塑造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求、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1.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①交互性。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互动性。当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转为多元互动式传播,加之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普及,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单向、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限性。新媒体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反馈权,信息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实现了交互传播,随时随地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极大地调动了传受双方的信息传播积极性。
②即时性。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普及后,其随时随地拥有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使新媒体传播成功拥有了文字对话、文件传输、音视频对话、多人视频会议等跨越时空的传播优势,即时生成、即时传播、即时反馈的便捷,实现了新媒体用户间的即时、实时互动交流。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的即时传播方式和瞬间影响网络群体的特点和优势,使新媒体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新闻热点、传递信息、跟帖评论、表达观点。
③舆论引导性。传统媒体时代的“点对面”单向、线性传播,限定了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受众只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被动接收信息,而无法及时反馈信息。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4G、5G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颠覆了传受双方的不对等地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使用者拥有了空前强大的话语权,网络空间的表达与信息的传播,甚至可以生成和左右社会舆论,网络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2.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提升大学生思想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历史重任。但是,由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制约,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新媒体时代,要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重灌输轻交流”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
①从“重灌输轻交流”到“轻灌输重交流”。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仍然沿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的课堂灌输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过于抽象化、理想化,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灌输式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和个性发展,无法唤起思想认同和心灵共鸣,严重影响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随时随地交流和强互动的优势,变“重灌输轻交流”为“轻灌输重交流”,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中,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凸显红色文化教育育人育心的实效性。
②从“重理论轻实践”到“理论实践并重”。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灌输的层面,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利用新媒体直接参加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和亲力亲为的红色体验。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红色文化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主观感受,教育无法触及心灵。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传播、即时传播的优势,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人人参与理论研讨”,思政课堂下的“人人有实践课题”,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强化红色文化育人育心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3.42亿,占网民整体的34.6%。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1.以“线上思政”筑牢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
高校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线上思政”课堂,强化新媒体上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阵地建设。可以通过慕课、网络直播、微课堂等方式介绍红色历史、传播红色文化;开发红色主题的微博、微信群、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将红色历史制作成图文、音视频,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利用腾讯会议、微信群视频、钉钉视频会议等形式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利用VR技术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为生动的可感可视影像,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等。在“线上思政”的具体实践中,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马院之声”,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了“雷锋精神在线”系列和“读经典,悟精神”系列等网络红色文化活动,突破了时空局限,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媒体、多渠道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提升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线上成果”筑牢大学生红色文化记忆
在高校思政课OBE教学改革中,将教学成果新媒体化,能够有效实现“线上思政”教育和“线上成果”教育的充分融合、无缝对接。红色文化包括的红色资源,即是指革命战争年代与党的革命斗争有关的、打上了革命烙印的精神和物质形态的文化——红色历史遗物、遗存、建筑、旧址和场所等,这些红色资源均可以制作成思政类的新媒体化“线上成果”。按照教育要求,以大学生作业、考试、实践课的形式转化为红色文化教育成果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转化的过程;而且,新媒体化的“线上成果”教育模式,重在新媒体传播,关键在于体验、分享、反馈,也是通过“线上成果”这一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形式,进一步检验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类红色文化成果展示,既扩大了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范围,也强化了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效果。同时,大学生在亲自动手、亲身创作的实践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用好红色资源,用红色文化引领、建设新媒体思政教育新阵地,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