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社火文化的活化与传承探讨
——以河北省桃林坪花脸社火为例

2021-11-27李毛毛曹峰郑乐怡石晶晶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花脸社火桃林

◎李毛毛 曹峰 郑乐怡 石晶晶

一、桃林坪社火文化

(一)起源

“社”被称为土地之神,有公共、共同的意思;而“火”被赋予有驱邪避难的象征,兼有热烈、繁盛的指向,因而社火常被理解为与祭祀有关的公共性娱乐活动,传承至现代即为一种带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位于河北省井陉桃林坪村的花脸社火起源于13世纪村中的一场激战,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这场战役以及浴血奋战、击败敌寇的将领们,根据传说辅以后世编排,高度还原当时战斗场景,花脸社火最终于15世纪产生,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二)内容及形式

社火是戏剧的前身,庙会的一种。桃林坪花脸社火以“新、奇、趣”著称于世,以真刀真枪充满战斗气氛的武社火为主,区别于文社火偏重舞台上传统武打戏之“耍”,因此在道具上不仅使用真刀真枪,更要求演员能熟练掌握所饰人物的兵器与招式,有充分的武术功底,为最大程度展现表演效果提供基础。

(三)特色

最早的社火属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隋唐演变为节日期间送神会的杂戏、杂耍表演,广泛流行于我国各地,且各地形式风格各异。

桃林坪花脸社火属于地方表演社火,表演人身着古装的精美性、角色脸谱的美观鲜明性与其他社火相比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使用道具的真实性,即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再现历代名将战斗英姿的特点是其他社火所未有的。主要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

1.独特的脸谱艺术

桃林坪花脸社火脸谱艺术具有整体性、装饰性、程式性的特征。整体性讲究脸谱与行头、切末面具、武打动作四者相融于一体,一角一谱,决不雷同却均能契合人物。程式性是指由基本脸谱程式又可通过色彩搭配、形状改变、行头更换,衍生勾画出数十种形态各异的脸谱。

桃林坪社火勾画脸谱的油彩颜料由本村老艺人使用祖传秘方配制而成,颜料分红、白、黑三色,就地取材且色彩饱满,根据演员所表演的不同角色进行专人专脸的绘制,使得表演人甫一亮相就角色明显。绘制好的脸谱即使被汗水、雨水浸渍,色彩之间都不会混淆,始终保持鲜明。

2.悠久的表演阵法

社火表演伊始,由香头即总负责人在家设茶会,商议社火活动表演事宜,并在表演的前一天举行祭兵刃的仪式。演出在广场举行,花脸社火队员挥舞手中斧钺钩叉、刀枪剑戟,不时变换套路跑阵演练伴有专用的大鼓、大镲等打击乐助阵,呐喊声、鼓点声与兵器撞击声、喝彩声交相呼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充分再现古代战斗场景。

3.多样的武术招式

花脸社火最重要的是花脸与武术的结合,正是脸谱的独特性与武术的多样性造就了花脸社火这一国家级非遗。花脸社火具有独特的武术招式,表演人均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甚者从小习武,“六合拳”是花脸社火武术的基本功,分为内六合即“身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与外六合即“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

二、桃林坪社火传承现状与尚存问题

(一)人才缺乏,难以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桃林坪社火传承现状令人担忧,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火由日常化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社火文化,使得社火文化继续传承,但是从以往人人耍社火,闲暇耍社火,到现在需要组织耍社火和指定理想传承人的现状的转变,使得社火传承变得艰难。

另一方面,花脸社火传承效果不十分理想。社火传承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打造一位合格的传承人并不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传授,而是传统的“师徒制”更适合民俗艺术的传承人的形成,即师傅认真耐心地教,徒弟刻苦用心地练。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与传统农耕相关联的社火的传承方式,生存方式等受到严重冲击,间接导致社火传承“断档”。

(二)经营困难,难以发展

由于社火表演团队非职业化以及表演费用难以满足社火人的生活需求,社火人多是身兼数职,社火表演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在遇到外出演出时,往往会出现组合不完整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社火表演的艺术性。社火传承人许书元曾说过,社火人每天的外出表演的工资在百元左右,远远低于每日外出务工的工资。外出务工与外出表演时间发生冲突,不能调节,长此以往,社火人对花脸社火的热爱逐渐消退。

(三)形式老化,难以推广

在文化相对困乏的年代里,花脸社火以其独特的脸谱,高超的武术,古老的服饰,深厚的文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生产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成不变的武术表演已经很难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多青年愿意通过网络等新型科技来消磨时间,传统社火表演形式很难在这个新时代的新型科技中推广。

三、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桃林坪社火文化活化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活化桃林坪社火文化,需在技艺、精神及物质层面进行努力,需重构花脸社火的文化生态,实现社火与当今文化环境的和谐共存,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现代社火传承且有针对性的桃林方案。

(一)技艺层面:传承社火传统表演技艺

“社火”作为地方性特色表演,传承主体为掌握传统技艺的表演人才,因此如何保证传承主体始终存在,如何不断引进值得重点注意。针对现阶段表演人才匮乏的现状,建议按照传承级别对县村等各级下的社火表演艺人建档分类,建立完整的社火人才资源库;聘请传承人,通过以教授传统技艺为主,专题宣传讲座为辅等形式建立完善的社火人才培训体系,稳步开展人才培训。同时加大资金扶持投入,可采用资金鼓励政策对优秀传承人和“社火”学艺人进行扶持奖励,调动人才传承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开发校本课程将“社火”文化相关活动纳入各院校课外教育教学中甚至渗透到日常活动中,培养新生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与热情,为“社火”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二)精神层面:重塑社火乡土记忆

“社火”习俗的起源、变迁及其承担的社会功能,正反映了桃林坪百姓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精神特征。 新时代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俨然逐渐弱化了社火”习俗的祭祀性质,社会娱乐功能转而成为大众主要需求,因此社火不再是“必须”而变成了“刚需”。随着社火承担社会功能的改变,社火原有的乡土记忆逐渐弱化,人们的自发传承意识也将逐渐消失殆尽。重塑社火乡土记忆,需充分发挥其娱乐与高台教化的功能,通过极富张力的表演倾诉人们心中的祈愿,在代代传承过程中感化观众,影响与教化周边群众,例如社火角色中的关公,目的在于塑造呈现他忠肝义胆的形象,教育人们学习其爱国、忠义、守善的优秀品质;社火社会功能的发挥还在于它是一种规模化的群众集体行为,有效地为群众日常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为重塑社火乡土记忆,将社火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有利于社火传承土壤的再培植,最终将其打造为桃林坪民俗艺术文化精品,为民众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物质层面:创新社火推广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非遗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文化生态环境下,信息化成为最大特点与优势,利用信息化与网络化特点活化桃林坪社火文化成为主导,带动区域第三产业升级发展。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推动力,发展传统文化要以文化产业为龙头,改良社火推广形式,采取多种方式契合现代需求与审美优化提升社火表演形式与推广模式。其一可在保留花脸社火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脸谱勾画的基础上,协调好政府、传承人、社火表演队之间的合作关系适当合理地实现社火表演团队的职业化,从优化内部结构做起首先可以解决出演与务工的冲突。

(四)桃林方案:桃林坪社火特色传承方案

桃林坪社火目前的问题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在了解桃林坪社火面临困境及传承与活化必要性的前提下,重构花脸社火的文化生态平衡尤其有其必要性,由此河北农业大学匠心筑梦工作室特设计出适合桃林坪社火发展脉络的“桃林方案”非遗振兴乡村计划。以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创,非遗研学之旅等形式,提升非遗社火知名度,为非遗社火传承地民众增加就业机会,以“文旅产业”收入反哺传承人,以期非遗社火的传承与活化进入良性阶段。

四、结语

桃林坪花脸社火历史悠久且蕴藏诸多传统文化,反映了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特定地域人们的文化心理与生活方式,其以奇特的脸谱,古老精美的服装道具,高超的武艺成就齐全完美的作品。凭借严密组织形成庞大表演队伍,以自发的秩序建立起无形的组织纪律,作为河北省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桃林坪花脸社火不仅是传承民俗文化的良好基石、有力载体,更是人类研究乡村历史人文生存变迁的“活教材”。如今其发展面临困境, 改变非遗古老的传承方式,将高校推出的“桃林方案”与古老的非遗传承方式相互 助力,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得以更高水平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花脸社火桃林
花脸
花灯和花脸
闹社火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花脸一朵朵
十里桃林平东路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社火,耍起来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桃林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