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1-27陶国礼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协同思政

◎陶国礼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协同育人是指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影响或限制其效果的单位或资源的集体优势,促使各要素互助或融合,以此提高育人工作实效。

(一)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关系

学生党建为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是推进思政教育的引擎动力和思想赋能,也是它的思想基础和政治要求;思政教育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精神滋养”,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浓厚氛围,也是它的关键内容和途径。总之,学生党建为思政教育引领方向,思政教育为学生党建夯实根基。二者之间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的重要性

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是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续为学生的思想成长保驾护航。以德为先,点亮学生内心的“明灯”,树好学生成长的“旗帜”。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素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培育成为担当强国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

2.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对他们身心的和谐主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消除学生“重入党、轻思政”的思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砥砺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3.符合高校党建要求

高校党建要以育人工作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培育、引领、服务、管理学生,这是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对高校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可不断为高校党组织输送力量。为保证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履行党员职责,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的可行性

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首先,教育对象与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们树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其次,教育领域与工作内容是重叠的。学生党建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子头脑,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育人模式与工作方法是互补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党支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能成为思政教育开展的条件和支撑。

因此,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用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执行和开展,二者在协同育人上是契合和可行的。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限制因素

首先,主体队伍缺乏联动性。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队伍从质量和数量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相关人员不仅疲于艰巨繁复的教学、科研或日常事务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存在隔阂点,无法发挥互相辅助或补充作用。其次,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受世界多元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出现了显著变化,对弘扬主流价值观带来了阻碍,加剧了二者在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方面的难度。再次,协同关系缺乏衔接性。目前高校学生党建更多的是依照上级党组织下发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内容,注重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辅助和引导作用。最后,育人内容缺乏创新性。二者的内容应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但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或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在工作的方法和形式上,在与学生心理的迎合性、交流的广泛性、互动的深入性以及引导的持续性上出现偏差,不能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二者协同育人的平台不易形成。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突出党建中心,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党在高校的领导作用,加强对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使党政管理协调,杜绝管理“虚位”。重点加强党务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等队伍的建设,做到队伍建设和工作内容充分融合,要站位突出,定位准确。做好业务培训,补充短板增强弱项,切实发挥队伍力量,队伍优势,队伍功能来提供坚实保障。增强党务干部领导力,强化工作主责主业意识,自觉担当政治责任和使命。增强思政课教师感染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优,深入开展思政实践教学。辅导员要通过创新载体,拓展内容等方式,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有效手段,克服工作中目标管理过强,过程管理不足的问题,要始终保持思政引领不放松、组织带领不放松、示范率领不放松。选聘优秀的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为学生的班导师,协同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关心学生的安全与身心健康,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使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双提升。

(二)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

以内容为切入点建立联动机制。创建“党建+课程思政”模式,扩大二者内容的重合范围,设置“主题——议题”,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实习实训中,将思想理论内化成价值取向,让党建的成果和思政课程的成果发挥同向效应;以效果为切入点建立考核制度。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避免党建和思政教育考核标准陷入虚无的局面。将育人工作细化指标,量化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强化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形成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量有所依,依有所据的良好局面。严格遴选、培育队伍人选,保障经费投入,为思政教师参与党建工作提供支持。

(三)设计活动形式,拓展实践路径

创建新载体和新阵地,开拓多形式的校园平台,创建良好的软环境。通过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形式,拓展路径,涵盖理论学习、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融入其中,使二者产生持续的、积极的效力;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利用重要空间阵地,抓住班级、寝室、教室、生活区等,让党建和思政教育走进去、融进去,引导学生党员做好宿舍联系员、学业指导员、思想领航员,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设计多样活动形式,比如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也使个体的道德修养、政治素质、价值取向获得提升;利用重要时事热点,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通过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及时解决学生容易产生的思想问题,及时引导方向,破除思想迷雾,使他们形成积极稳定的认知。

(四)尊重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

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等新媒介发展迅速,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背景下,高校要认清形势,把握好国情、党情、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新时代下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等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规律,解决好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坚持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为向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必须要以生为本,贴近、了解和服务学生,必须抓好学生的理想信仰、道德品质、法律法规、价值取向、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意志品质和审美教育等各项工作,充分覆盖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生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着重要能够将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抓住突破口、找准着力点,能够在解决问题中聚人心、稳人心、暖人心,让学生在二者的引导中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党性原则,并且做到严把关、严标准,让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精气、接地气、聚人气。

(五)搭建协同平台,推进立体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创新平台,为原有的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带来了新改变。合理运用受到高校学生欢迎的新媒体技术及软件平台,多角度、多渠道拓展二者的传播途径,增强二者工作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可以通过在网络平台设立党建要闻、三会一课、专题教育、微党课、思想汇报等网络栏目等,不仅增强学生党性修养,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起了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同时,从慕课、翻转课堂,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索构建个性化、专题化、系列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项目,让思政教育内容日日见、日日新、日日深。同时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之中,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助力学生党建的网格阵地和思想文化聚合平台。通过搭建网络平台,逐步建设成覆盖全面、信息及时、基调健康、持续性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使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育人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综上所述,高校应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助力高校科学发展,为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提供坚强保证。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协同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