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音之美提升广播作品感染力
2021-11-27郝丽萍
郝丽萍
广播语言在广播作品(节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广播语言能借助各种语言技巧再创造出清晰、响亮而富有感情的有声语言,形成具有美感的听觉形象,使听众身心愉悦地接受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一、巧用原生态的叙事方式,加深广播语言的自然美
广播语言的原生态就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声音形态,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力求呈现新闻事件的完整真实,突破广播媒体线性叙事的时空局限性,延展出丰富、深厚的节目内容。
在中国之声的《两位耄耋老人时隔68年重逢》报道中,记者巧妙地运用了原生态叙事方式,将故事叙述、采访原声、配乐特效等多种声音元素融合在一起,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现场效果。杨渭清见到老首长马维华脱口而出一声“报告”,随后记者通过原生态的场景叙述,娓娓道出了86岁的杨渭清和92岁的马
维华时隔68年相见的现场,呈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听众随着原汁原味的语言描述被带入到了两位耄耋老人重逢的情景中。“两双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的两双手,握着没有半分衰减的战友深情。”记者有感而发,让听众真实感受到两位老人浓浓的战友之情,产生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
广播语言的自然美要做到自然朴实,有真意,去粉饰。这篇报道通过两位老兵的原生态回忆,还原了当年整整持续了12个昼夜的战斗,重构了“马维华钢铁连队”战士们“人在阵地在”的英勇事迹。年过九旬的马维华在广播里用略带家乡口音的唱腔一字不落地唱着当年在战壕里唱的歌。这样的广播语言以还原“原生态”为叙事核心,展现了他们的血性与胆魄,将那场战争叙述得更具有厚重感,让听众触景生情,更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
二、借助古诗词的韵律感,营造广播语言的意境美
意境美能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且活跃着生命的律动。战“疫”期间,用饱含深情的古典诗词载着满满的祝福和问候,给2020年寒冬带来了暖意与诗意。在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政楼前,曾发生了一件让人泪目的事情。一位男子高举“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的字幅,给常熟援湖北的妻子以及其他医护人员声援。常熟市融媒体中心在报道中重点突出了从古诗词演绎而来的“衣白褂……”的独特魅力;又借助优雅的古典音乐,让“衣白褂……”成为广播语言的情绪延续,甚至比广播语言本身更具魅力。听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同时享受着古诗词的韵律美。
广播媒体以古典诗词礼赞战“疫”英雄,一方面借助古诗词简约而含蓄的美,寄托着对医护工作者的鼓励和感激,丰满了节目内容。“衣白褂……”表达的是亲人的叮咛与期望。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古诗词,传递的是人们的温暖与坚强。另一方面借助古诗词丰富的情感力量,将古诗词的意境体现出来,将它的闪光部分表达出来,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空间。“衣白褂……”背后故事让听众以听出的“景”,引发内心的“情”。
三、塑造拟人化的虚拟形象,增添广播语言的意趣美
在少儿节目、农村节目和一些对话形式的广播节目中,常常塑造一些虚拟人物形象,并赋予它们人的感情、人的动作,让它们开口说话,如少儿节目的百灵鸟、农村节目的老黄牛等,不仅形象活灵活现,而且把一些抽象的事情叙述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这种表现手法,也适用于新闻专题类的报道中。
2020年苏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在常熟七峰村举行,记者在制作新闻专题报道时,以生态的守望精灵小白鹭塑造了一个虚拟形象。小白鹭出场:“我是白鹭小白,鹭鸟界的旅游达人、美食博主。前段时间,我利用美食小雷达扫描到了海虞镇七峰村,从高空俯瞰下来,这里到处是丰收喜庆的场景,赶紧拍些照片发个微博。”这时小白鹭的爷爷接上了话茬:“小白呀!爷爷刚才从微博看到,你们又找到一个适合我们生活的好地方了!”通过小白鹭和小白鹭爷爷之间幽默而又充满智慧的对话,辅以丰富翔实的现场音效等背景资料,以及相关专家的权威声音,报道了七峰村在奔向小康路上转变发展思路的今昔对比,生动展现了百姓奔向小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该节目通过富有情趣美的拟人语言,让小白鹭变身为小康生活的见证者,间接表达了记者的思想与情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七峰村从靠山吃山摸索出靠山养山,逐步使之变为金山银山的新闻事实,反映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思想的重大转变,使得广播节目更加生动逼真,寓意深刻。节目播出后,在常熟以及周边地区引起了较大反响,还入选“苏州人家的小康生活”节目选播和东方广播中心第十五届“东方畅想”广播创新大赛节目展播。专家评价这一表现手法,有助于节目内容趣味化,使听众听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从而起到了同样的内容效果大不同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四、通过新生代的蓬勃朝气,增加广播语言的鲜活美
人物是广播报道的主要对象,人物语言也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丰富的生活,多彩的网络,使90后、00后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他们时尚而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多运用他们的语言,通过他们的鲜活语言来叙事,能使节目更加贴近现场,贴近真实,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尤其是增强和青年听众的接近性,从而增添广播节目的亲和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常熟市共有43名医疗队员赶赴武汉,全力支援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经过近50多个日日夜夜的争分夺秒,圆满完成医疗救援任务。如何报道他们的事迹?常熟广播的记者选择了其中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王珍妮作为报道线索。王珍妮的“朋友圈”记录了她们在湖北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于是,主创人员以这位“斜杠青年”王珍妮在抗疫期间晒出的“朋友圈”为独特视角,以年轻态的鲜活语言讲述抗疫期间的感人瞬间,精心制作了连续报道《王珍妮的朋友圈》。每一集的开头都重点突出了王珍妮的倾情讲述:“大家好,我是王珍妮,来自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1月28号是我援鄂的第一天,我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赴鄂首日,刚安顿完就进入了备战,我不清楚这次战‘疫’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也不清楚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在等着我们,但我和团队小伙伴都认为,不管持续多久,只要祖国需要、疫情需要,我们都会坚守在第一线。”10集报道从她的“朋友圈”中选出了出发、重温宣誓、奶奶亮手电筒暖人心、爷爷们的感激、早班的生死接力、病区清零平安回家等内容,生动刻画了抗疫一线医疗队员的抗疫形象,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突发疫情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气神。
群众是创作鲜活语言的大师,新生代也是。该节目中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加上珍贵的现场原声以及记者的采访等,展现了常熟市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真实经历,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位可爱“小人物”的大情怀,看到了新生代青年所特有的朝气和活力,更看到了一名新时代中国青年敢于担当的锐气和勇气。尤其是在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播出后,反响热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广播节目中的人物语言带有一股质朴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些鲜活语言渲染出浓厚的纯朴美,以身边人的感人故事来打动听众,让人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亲近感,进一步增强了广播语言的真实感和鲜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