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声文史类读物内容制作要素
2021-11-27张谷墨
张谷墨 郭 栋
喜马拉雅自成立以来,已经成为综合在线音频平台行业的第一名,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在满意度测评中,有声书用户最满意喜马拉雅平台有声书体验,满意度达7.99。本文分析的样本(笔者ID:每天骑车的硬核男人)入驻平台一年半以来,上传原创文史类节目182条,累计粉丝近15000人,累计收听纪录440万次,从2020年8月起连续12个月被评级为“文史区月度优秀主播”。
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听众问卷调查显示,53.61%的人称喜欢声音带来的伴随性,可见听书对于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重要作用。而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收听的高峰时段分别为睡前的23时到第二天的1时,以及早上的通勤时段(8时到9时)和中午的午休(13时到14时)时段。和主打黄金时段的新闻以及电视剧不同,有声读物的高峰收听时段是完全的碎片化时间,并且收听者大多处于一心多用的状态。这就为有声读物提出了有别于一般短视频和出版物的制作逻辑。并且,如何解决知识类读物的严谨和听众“心不在焉”的矛盾,是文史类有声读物创作的核心所在。如何让有声读物既能传达信息,又能吸引观众,以下五个要素是需要考虑的。
一、信息密度
有声文史类读物的本质虽然是“声”,需要人员进行播讲和制作,但是其本质却和新闻类、纪录类、宣传类的影片有不同,在电视制作中常常有语速上的要求,而在有声读物中,语速并不直接和节目内容相关。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语速下,播出效果并没有特别大的分别。样本号中有两张主讲慈禧的专辑,内容大致相同,时长都是12~15分钟一集。但是采取了不同播讲语速的播出效果,第一张专辑中语速固定在每分钟150~180字,第二张专辑语速固定在每分钟200~220字,虽然语速差别较大,但是同样题材的两档节目对比看来,完播率几乎没有差别。可见只要是正常进行播讲,语速并非是影响质量的决定因素。
但是,语速并不和信息的密度直接相关。有意思的是,听众们似乎对信息量不太大的内容比较满意。在一开始的实践中,笔者本着“时间较短,信息密集”的思路进行制作,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另一档节目中笔者采取了批次录制的方式,第一批制作的每一条声音的文稿在2000字左右,播讲时间为10~12分钟,总体完播率在75%左右。而第二批制作的文稿为1500字左右,剩余的时间通过“灌水”来填补,播讲时长仍为10~12分钟,结果是完播率不增反降,比前一批声音的完播率整整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有声产品由于没有画面和字幕的加持,本身承载信息的效率有限,加上受众往往是伴随式收听,导致了这个现象的产生。
二、内容结构
有声文史读物的本质和传统的读物、纪录片一样,其本体仍是具有一定逻辑和架构的,并且在架构和编排上也符合文学作品的一般定律。但是由于载体和受众特性的差异,有声文史读物和一般文史出版物在内容结构上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平台的优秀有声文史读物中寻求规律。
通过分析平台口碑榜前十位的文史作品可以得出,这些专辑要么单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展开(例如《细说宋朝》《话说汉朝三国》),要么单纯以独立的篇幅讲述一个个小故事(例如《大案纪实》《中国历史未解之谜》),要么单纯以人物线索讲述一个个独立的人(例如《穿越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易中天中华史》之外,所有的上版专辑作品,都是以单纯的某一条线索为唯一展开方式。传统作品中的那种“草蛇灰线,剥丝抽茧,多头推进”的展开方式在有声读物中并不适用。因为受众是伴随式倾听,注意力容易被牵扯,在一定时间段内缺失收听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艺结构进行制作,容易出现受众走神回来发现接不上之前内容的情况。
三、时长频率
节目时长和更新频率也是节目是否受到欢迎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笔者对喜马拉雅文史区前200名专辑进行了统计,将节目的时长分为三个类型,0~15分钟,15~30分钟,30分钟以上三个类别。根据数据统计发现,时长在0~15分钟的节目数量最多,占比最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0~15分钟一定是金科玉律。具体节目时长和节目的样态密不可分,和播讲人以及播讲方式密不可分。如果播讲人是王立群、易中天等重量级的专业人员,以授课的模式播讲,这一类的节目往往超过30分钟,并且制作较为精良。而如果是一般的主播,播讲的方式比较轻松,时间在15分钟以下是比较好的选择。制作者应该根据节目的特质,合理安排节目时长。
同样,将这些节目的更新时间以及频率进行统计,部分节目每天都会更新,极小部分存在每月一更、每次上线多条声音,或者更新时间不固定的情况,最大一部分是每周更新一期到两期节目。到底周更多少期并没有规定,但是以一周为编排的周期是普遍的情况。这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收听偏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史类的节目和新闻类不同,主题是固定的,信息量有限,太频繁则容易雷同,体现不出节目品质,反而会产生审美疲劳;二是,绝大部分人对喜马拉雅开放了推送通知,每次订阅上新的时候平台都会以消息的形式通知用户,过于频繁的通知也会让人感到厌烦。因此,掌握良好的更新频率对于提升内容和收听率是至关重要的。
四、播讲特点
喜马拉雅作为一个专门的音频播放平台APP,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仅是内容的播出方,也是内容的制作方。目前该平台上的有声书分为三个来源。根据另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主播构成当中,个人用户主播占比达到37%,主打新闻的品牌电台占比26%,而有专业背景的媒介组织仅占比12%。可以看出,非专业的主播播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是大有市场的,听众在碎片时间中最愿意听到的是接地气的拉家常,而不是字正腔圆的宣教。笔者在创作实践当中,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笔者曾对自己声音的质量不满意,于是请了某电视台的专业主播做了一期类似内容的彩蛋,结果完播率不到六成,和前后正常播讲的节目相比,几乎下降了20个百分点。听众们也纷纷回复表示,尽管声音制作更加精良,节目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总是“没那个味儿”。为什么大家不接受制作更加精良的播讲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听众们普遍觉得字正腔圆、气沉丹田的播讲有一种说教的意味,这种说教的成分放在文史类的内容中令人排斥;二是有方言或者口误情况的播讲能给听众造成一种对象感,有种随意聊天的感觉。
五、受众和内容
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常常有一种固定的思维,那就是“优秀的内容带来众多的受众”,但是内容为王还有一个逆向的思维,那就是受众决定内容。如果前者的逻辑是“力争让所有人都喜欢我”,那么后者的逻辑就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我”。理论上如果有足够的受众群,有足够的流量曝光,任何题材风格的作品都能受到欢迎。
笔者在做完第一张专辑之后,根据后台的数据统计,受众中有78%的比例是女性,而年龄分布中有将近60%~70%是70后和80后。根据“中年女性”这一标签,笔者在后面的创作中,突出了女性、女主的主题,并且加入了相当的情感成分,把“二婚”也作为创作的一个话题,将第二部专辑取名为《二婚太后启示录》,精准映射潜在受众,吸引更多同类流量。结果是,《二婚太后启示录》取得了总评9.5的高分,成为精品原创节目。这就是“不可能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方针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