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陵选纪

2021-11-26朱鸿

延河 2021年11期
关键词:节度使李世民唐太宗

朱鸿

唐高祖献陵

唐高祖李渊是开国之主,公元635年崩,葬献陵。其冢在陕西三原徐木乡永合村。1992年12月20日我曾至此考察,2021年1月16日再到这里做田野调查。

一切都是变化的,献陵当然也是变化的,我的感受也随之变化了。

昔日献陵的整个封土都是野草,没有一棵树。冬季寒肃,蓬蒿尽蔫,烧荒之痕处处可见。二十八年以后,仍是献陵,我注意到,从坟底至坟顶,统统植柏。也有野草,不过其色发白,遂显干净。不知道在封土上种树是否合乎传统,不过它确实体现了一种保护意识,李渊应该感到欣慰。然而一旦其柏根深,是否会向藏有棺椁的坑穴渗水呢?也许环坟植柏更好,环坟植柏与松显然属于古之风俗。

站在献陵上,还能远望。这一带虽然是关中腹地,不过它已经在渭河北岸,在泾河北岸了。献陵本起台地上,我又站在献陵上,而天很蓝,阳光很亮,我看到了数里以外的村子。过去的屋舍皆是瓦房,现在似乎多是二层三层的楼房了,建筑材料有红砖,有发灰的混凝土,也有黄的或绿的橡胶板。尽管毫无响声,但村子却在视角上造成一种喧哗。

献陵有其司马道,就是通向墓茔的路。司马道就是神道,往往四面皆通。从前我至此,南司马道为土路;今我至此,南司马道是混凝土路。硬化方便了,不过也丧失了原始感及和谐感。轻易不要动遗址,要动就施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吧!

隋炀帝执政十四年,不过其登基七年后天下渐乱。杨广德才皆弱,显然不是明君。他杀害密戚,诛戮功臣;为享乐而广招秀色,大造别馆;又修运河,又攻高丽。九州甚苦,百姓极怨。撼动其江山的,初是农民的起义,卒为统治阶层的反叛。

李渊袭封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授其为太原留守,是十足的统治阶层的一员。然而他素有雄心,一旦发现了历史机遇,遂在太原起兵,进军关中。李渊先立隋代王杨侑为天子,接着劝杨侑禅让。公元618年,改朝换代,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唐立,以长安为国都。

虽然唐高祖已经号令天下,不过天下仍处动荡状态。隋统一中国,也才三十八年,所以必须尽快翦灭割据势力。唐高祖就是这样干的:公元618年,铲除了割据金城的薛举及其子薛仁杲,陇右平;公元619年,俘虏了割据凉州的李轨,河西平;公元620年,打败了割据马邑的刘武周,河东平;公元621年,生擒窦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河北平,洛阳平;公元623年,斩刘黑闼,洺州平;公元624年,斩杜伏威刎颈之交辅公袥,丹阳平。至此,企图独霸一方的军阀统统遭到粉碎。

这个过程,秦王李世民出征最多,勋绩最大,然而唐高祖是元首,光荣当归唐高祖。

唐保持了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使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鼎盛。避免分裂,应该是唐高祖留下的宝贵遗产。

如何处理唐高祖的丧事,颇让唐太宗李世民踌躇。尽管唐高祖嘱咐悉从汉制,务以俭约,不过唐太宗仍不敢草率。先贤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道理易懂,标准难掌。唐太宗的犹豫是,过于朴素,遂为不孝,而过于崇厚则恐百年以后遭遇捣毁。大臣虞世南和房玄龄都进行了论证,这帮助唐太宗做出了决定:以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为参考,冢高六丈吧!唐高祖入土五年之际,李世民到献陵来祭祀了一次。

唐人呼永合村这一带为白鹿原,也呼其为万寿原。向东十五里就是荆山,刘邦之父,汉太上皇刘煓的墓茔在此。综合种种因素,唐太宗及其大臣选了几十亩高亢且平坦之地挖坑穴以置棺椁,献陵遂成。其海拔五百米左右,颇为合适。李渊长眠于斯,应该保佑了他的子孙吧!

唐高祖是在太安宫前殿逝世的,近乎半年以后葬献陵。我偶尔会困惑,经过了一个夏天,到底用什么方法降温呢?用冰块吗?取太白山的冰块吗?效果如何呢?终于难以想象。

资料显示,献陵曾经有献殿和祭坛,且在四方各开一门,每门外各有石虎一对。南门为正,南门外还增有华表一对、石牛一对。高士廉摄司空,负责献陵的规划和营作。阎立德为将作少匠,以建献陵擢为将作大臣,足证其建筑艺术之高。然而这些几乎都消失了,当为时间之力。岁月的一大功能,便是让物质和精神磨灭。我现在才知道,在岁月中不可磨灭的唯有物质世界里的玉和精神世界里的德,这也是君子比德于玉的缘由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11年对献陵陪葬墓进行勘探,确定有九十三座陪葬墓,这多于历史的记载。唐的陪葬墓之礼始于献陵,李世民有诏指出,凡密戚、功臣及有德业之士可以陪葬,其墓所用土地可以赐予,且具其他陪葬的优待。有文献显示,献陵有诸王墓十六座,太妃墓一座,公主墓一座,大臣墓七座,皆为陪葬,而太穆皇后则为祔葬。不过现在能够证实的只有四座,它们是虢王李凤墓、房陵大长公主墓、彭王李元则墓和荣国公樊兴墓。

考古发掘了虢王李凤墓和房陵大长公主墓,出土文物各异。李凤是唐高祖第十五子,封为虢王。公元674年薨,葬陕西富平吕村乡北吕村,出土文物共计三百四十件,其中陶器十二件,陶俑二百二十五件,刻石十二件,饰物八十七件。其夫人刘氏,也葬于斯。房陵大长公主是唐高祖第六女,公元673年薨,葬陕西富平吕村乡双宝村。非常遗憾,此墓曾经遭盗,出土文物甚少,仅有陶幞头俑、笼冠俑、帷帽俑、男女乐俑和男女马俑,也多是残碎。

实际上唐高祖献陵也曾经遭盗,也许这是李世民不料的。公元566年,李渊生于长安,历北周和隋,创建唐,七十歲逝世,是一个长寿的皇帝。

不知道唐高祖入土之际,其冢前是否竖碑?我看到的一通碑当是清康熙皇帝遣其大臣所立,可惜碑面多有侵蚀,语言已经难以连贯。清康熙二十七年,换算下来,此碑当为1688年制。

1992年我看到的孤独的石马,应该是石虎。它仍在南司马道以西,用铁栅栏围住了。一千三百余年以来,日晒雨淋,石虎之皮不免有损且剥落,然而其凶猛之势尚存。石虎头大,颈粗,背厚,腹圆,见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伟大的时代。它来了,又走了。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葬于九嵕山昭陵。生死之间,一跃关中南北,除了此人,究竟还有谁能这样呢?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素有明君之誉。公元630年,唐军破突厥,生擒突厥颉利可汗,押其至长安。唐太宗登顺天门,吏士执颉利可汗献捷。打败突厥,启示了环西北一带的诸蕃,他们纷纷归附,呼唐太宗为天可汗。天可汗指唐太宗既是你的主,也是我的主,还是他的主,属于天下共主。唐太宗接受了,并册命诸蕃君长。诸蕃称唐太宗天可汗,唐太宗称诸蕃君长,兼称之。

这一年是李世民即皇帝位的第五年,也是他独立执政的第四年,九州和平,百姓安宁,而少年有乐,而老年有养,而青年和壮年悦其业,遂犯罪率大减,海内死刑犯仅二十九位。外户不闭,旅行可以不带食品。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所谓贞观之治,从这一年渐成气候。

唐太宗的心性并不简单,不过其在世行迹还是颇为清晰的。

公元598年生于武功,多随父亲迁居,当然也受李渊器重。十六岁,隋炀帝雁门受困,他应募勤王,脱颖而出。十九岁,他在太原积极活动,策划并推进李渊起兵。唐立,不过江湖未定。他一败薛仁杲,二败刘武周,三败窦建德,四败王世充,五败刘黑闼,凡割据且做皇帝梦的主要政治集团或平定了,或受到重创。

公元626年,他率幕僚一举杀死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成为皇太子,俄顷登基,于是中国就有了一个唐太宗。

其大赦天下,指示掩埋亡者骸骨,释放隋宫之女,重视农业,并亲耕籍田。灭突厥以后,又平吐谷浑,又平高昌,置安西都护府,施行对丝绸之路贸易的管理。唐盛,凡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林邑、昆明,无不朝贡。吐谷浑求婚,嫁了弘化公主,吐蕃求婚,嫁了文成公主,以避兵戎相见。当然,李世民毕竟是皇帝,他也猎于田野,幸于温汤,甚至一再筹划泰山封禅。公元659年逝世,五十二岁。

唐太宗曾经在关中北部游畋,或曰作战经此,见九嵕山高耸入云,颇为喜欢,遂产生了因山为陵之念。公元636年,文德皇后薨。其临终之际,向唐太宗请求,希望自己能因山为坟,且器用瓦木,以免劳天下。也许文德皇后所表达的正是唐太宗的所想,总之,她葬九嵕山了。十三年以后,唐太宗也葬在这里。九嵕山由九个石岇相汇而成,主峰一千二百二十四米,它便做了昭陵。凿坑穴,筑屋宇,统统不易,所以营作昭陵,合葬唐太宗和文德皇后,至少用了十三年时间。

唐太宗崩,显然出乎朝廷之意料,遂在开始是保密的。那么皇帝是如何返长安的呢?有甲兵四千,排队于路两边,直到安化门。其他从官和侍御,仍像唐太宗平常移跸一样,前后左右忙碌着。

皇太子李治奉陪唐太宗在终南山翠微宫避暑,遂一起返京师。等灵柩停放在太极殿,一切都妥当了,这才发丧。李治也在灵柩前即皇帝位,为唐高宗,并主持了唐太宗的治丧活动。六年以后,唐高宗拜昭陵,随之免了礼泉人当年的赋税,并给昭陵的宿卫进爵一级,给令丞各加一级。

资料显示,昭陵寝宫在九嵕山主峰的南坡,其深二百二十一米。为营作昭陵,绕悬崖架了栈道,其长三百三十九米。游殿在九嵕山之顶,以方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的灵魂升天。除了游殿之外,还有献殿、北司马院及石室。这些建筑置于墓茔之中,内城森严,外垣成环,其周长大约六十公里。四隅各有角楼,以供瞭望。南北皆有神门,或曰南司马门、北司马门,以供出入。

献殿陈列有唐太宗生前用过的一把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和一把草根刷子。这是高力士看到的,不知道唐玄宗的超级秘书至此有何贵干。这些用品装在一个小小的箱子里,以向唐太宗的子孙显示其节俭。上能节俭吗?昭陵耗资多少?又藏有多少金玉、书画?什么是虚伪?虚伪也在上这一端。

1992年冬日,我乘坐一辆三轮车,蜿蜒曲折地来到昭陵,只见献殿遗址满是砖瓦的碎片。也许风吹雨淋还不构成摧残,严重的威胁主要是战火。凡能创造出来的,也能毁灭殆尽。砖瓦厚积,连其断裂之处都让尘埃浸灰了,足证献殿倒塌之久。我还拣了一角砖、一角瓦,以作纪念。历史影响人生,我就是好古。昭陵在陕西礼泉,当地人称这里为砖瓦岭。献殿是祭祀之所,以一定的仪式表示对上的敬拜。唐太宗没有想到献殿会变成废墟吧?凡是人皆有局限,遂当谨重和谦卑。

这年的冬日,我仗着一腔热血在九嵕山上下尋觅。阳光在照,而北风凛冽,而雾霭漂然。昭陵的陪葬墓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重臣五十三,将军六十四,共计一百五十四座,不过考古发现有一百九十四座,似乎历史记载得并不全。然而考古发现也不全,迹象表明,昭陵的陪葬墓应该多于二百座。李世民是天可汗,其冥府理当如此,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反映。

韦贵妃、长乐公主、魏徵和尉迟敬德,其人特殊,遂能陪葬昭陵,且在昭陵的重要位置。

韦贵妃非常女也,其曾祖父韦孝宽是北周大司空、上柱国,祖父韦总为北周骠骑大将军、京兆尹,父任隋开府仪同三司,袭郧国公,皆是京兆杜陵人。韦贵妃初嫁隋高官之后李珉,李珉死,韦贵妃寡居洛阳。李世民攻下洛阳,先纳其为妾,后册封其为贵妃。韦贵妃墓在昭陵东南方向的冶姑岭上,以一沟之距挨着昭陵。此墓1990年发掘,出土文物颇丰。

长乐公主墓也近昭陵,这不仅因为她是长孙皇后所生,也因为她二十三岁薨,令唐太宗心疼。此墓1986年遭盗,遂进行发掘,一方辟雍砚出土成为亮点。长乐公主喜欢书法和绘画,她用过的文房之宝也就随她了。

魏徵墓在昭陵西南方向的凤凰山上,难得它临近唐太宗的地宫。德业之人,唯魏徵有此殊荣。唐太宗为魏徵的永别不禁流泪,他还亲制碑文,以示其敬。但魏徵逝世不久,他却下令推倒墓碑,磨灭其字。两年以后,他又回心转意,指示复立之。我看到的墓碑是再竖起来的,不过墓碑无文。此事透露了唐太宗一种矛盾心理,甚是有趣。

尉迟敬德对消灭割据势力、翦刈李建成和李元吉,皆有奇功。他也陪葬昭陵,可惜曾经遭盗。1971年进行发掘,其墓几乎没有考古发现,悲夫!

昭陵有十四尊圆雕石像,置北司马门内。这些石像以诸蕃君长为原形所塑,多深目隆鼻,也有细目突颧、粗眉浓须的,也多杂佩弓刀。此事是唐高宗做的,目的在颂唐太宗之伟大。诸蕃君长也都是归化的主,其中多是战场上的俘虏。

他们是:突厥颉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唐太宗感念渭水之盟,活捉以后又赦免了他,并给其以职位,使其获得尊严。突厥突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苾。他与颉利可汗渐成对立之势,为避难投靠了唐。唐太宗用之,让其治理突厥故地。突厥乙弥泥孰候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思那思摩。他和颉利可汗同时被抓,到长安以后,受到唐太宗的优待。这个人先管理突厥故地事务,后参加辽东战役。突厥答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此人败绩薛延陀以后,又攻占西突厥,并自立为都布可汗。接着他率部讨伐薛延陀以复仇,不料又败绩。其奔高昌,俄顷率部内附。唐太宗嫁衡阳公主给他,命其统领屯兵部队。为唐征战,一再立功。还有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府、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諾曷钵、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于阗王伏阇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麴智勇、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伏帝王阿那顺。

可惜1992年冬日,我在此并没有看到这些石像,也没有掌握能发现它们的线索。不过我是想知道它们的下落的,想看一看。

有六匹马,是李世民进击割据势力那几年的坐骑。为纪念它们,遵唐太宗之命,画师绘图,工匠琢磨,遂成石刻,置北阙,东庑三尊,西庑三尊,谓之昭陵六骏。这是长孙皇后葬昭陵以后便实施的工程,固然是对马的纪念,实际上是宣扬唐太宗对建唐的贡献。

当李渊率众到达关中之际,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并自称皇帝。然而天命有缺,旋即病卒,于是薛举之子薛仁杲就继位了。公元618年,薛仁杲率兵十万东至泾州、豳州和岐州,志在长安。李世民奉命扫荡,所骑战马便是白蹄乌。李世民坚壁不出,后发制人,终于在浅水原败之,陇西归唐。

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唐太宗诗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公元617年,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并依附突厥。他占领汾阳宫,取女子献突厥,突厥始毕可汗遂也赠其马。刘武周以马邑为中心扩张,力量骤壮。突厥封其为定杨可汗,他也自称皇帝。在易州一带活动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宋金刚又投奔刘武周,显然增强了他的力量。至619年,刘武周向南发展,侵并州,破榆次,陷平遥,得介州。唐军失利,再失利,李元吉也弃晋阳,奔长安。晋阳属于李渊的龙兴之地,现在竟归刘武周所有了。不仅如此,刘武周接着攻下晋州,逼近绛州,占据龙门,于是几乎整个山西就沦为刘武周的辖区了。唐高祖难免惶恐,甚至决定谨守关西。当此困难之际,李世民受诏讨伐刘武周。在美良川,他打垮尉迟敬德。在雀鼠谷,他打垮宋金刚。刘武周惊惧,遂逃突厥。尉迟敬德不得不拢其散兵,向李世民投降,而宋金刚则亡命突厥。李世民兴师并州,收复了故地。刘武周和宋金刚毕竟不宜久居突厥,然而他们一旦不辞而别,突厥便会斩他们。李世民攻打刘武周,所骑战马为特勒骠。

特勒骠,昭陵六骏之一。唐太宗诗赞曰:“应策腾空,承升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王世充涉猎经史,颇能运筹,遂得隋炀帝信任,当了江都丞。镇压农民起义,他也有功。公元617年,李密的瓦岗军占领洛口仓,放粮济民,心向洛阳。隋越王杨侗发慌,便求救于江都。隋炀帝遣王世充率军驰援,竟败绩李密。王世充奸诈,就自己投狱请罪。杨侗幼稚,赦免了王世充,并召其还洛阳。王世充遂网罗游勇,屯兵伺机。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绞缢,杨侗登基,以洛阳为国都。王世充做了工部尚书,并得封郑国公。此间,李密接受杨侗所授高官厚禄,甘为隋臣,进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败绩,窜入河北。李密遂赴洛阳,计划辅政。不料王世充通过政变,迅速掌握了洛阳的军政大权。其率兵二万,对抗李密。李密轻率,瓦岗军便伤亡殆尽。李密无可奈何,跑到关中,投降了唐高祖。王世充加封太尉,大权更紧,就以尚书省为窠巢,日夜运筹,欲对杨侗采取行动,以取而代之。至公元619年春,经过一番组织和舆论的准备,王世充逼杨侗禅让。事成,竟自称皇帝,立郑,仍以洛阳为国都。小小朝廷,日子艰难。公元620年夏,李世民率兵十万余出潼关,包围了洛阳。隔了一条河,王世充对李世民说:“世充唯愿自守,不敢西侵。”李世民说:“若转祸来降,则富贵可保,如欲相抗,无假多言。”不合,遂攻。王世充难以招架,便乞师窦建德。窦建德似乎感到了唇亡齿寒,他来了,然而结果会怎么样呢?公元621年,唐军生擒窦建德,并执其于洛阳城下。见此状,王世充只得投降。

李世民打王世充,所骑战马为飒露紫。为辨识王世充究竟有多少士卒陈列邙山,李世民带数十骑冲进敌阵,斩首砍头,所向披靡。不料因堤坝所阻,李世民与团队相失,只剩下丘行恭陪从。有敌兵发现唯丘行恭跟着李世民,便猛冲上来,蓦地一支箭就射中了李世民的马。危急之际,丘行恭调转其马,向敌兵驰驱并左右开弓。其百发百中,敌兵无一再敢扑过来。丘行恭翻身下其马,拔出李世民坐骑身上的箭,并请李世民用他的马。他走在李世民坐骑前,手执长刀,巨跃大呼,连灭数敌兵。他威震沙场,护卫着李世民突出敌阵。这匹遭箭射中的坐骑,乃是飒露紫。

飒露紫,昭陵六骏之一。此石刻表现了丘行恭谨慎抽箭,李世民坐骑忍痛配合的神情。唐太宗有诗赞之,其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窦建德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控制河北和山东一带。公元617年,其自称长乐王。公元618年,又自称夏王,并扩张地界。公元619年,他俘获宇文化及,随之将宇文化及所禁的萧皇后送突厥处罗可汗。俄顷占领洺州,迁都于斯。至公元621年,受王世充之请,率兵十万进驻虎劳关,以支持洛阳。窦建德并不尊重王世充,他到这里的目的也只是想维持夏、郑和唐的三国局面。李世民追求的是唐的统一,遂既要平夏,又要平郑。闻讯窦建德助阵,他便慨然战之。窦建德沿汜水布兵,自以为得计,要灭唐军。不料唐军突然进攻,夏军顿溃。窦建德负伤而逃,唐军生擒,押长安斩之。在进攻窦建德之前,李世民所骑战马是什伐赤,其身负五箭。

什伐赤,昭陵六骏之一。李世民诗赞曰:“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虎劳关之役,李世民败窦建德,所骑战马是青骓,其身负五箭。

青骓,昭陵六骏之一。李世民诗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刘黑闼是贝州漳南人,今之河北衡水故城人也,参加了隋末农民起义。其先从郝孝德,后从李密,又归王世充,又归窦建德,有神勇,也有奇志。窦建德为唐军所捕,他便隐匿乡里,杜门绝客。唐高祖对窦建德的麾下看起来还能以仁义待之,恳恳召唤,然而这些人并未至长安。他们找到刘黑闼,鼓吹并策划新的军事行动。唐立四年,还要起兵,可谓不识时务。刘黑闼似乎颇有魅力,很快就聚众数万。他们多是河北和山东一带人,也多为窦建德部属。刘黑闼还遣使者见突厥,突厥颉利可汗遂派兵援助。唐军镇压刘黑闼,可惜李世勣、李神通、秦武通、薛万彻和薛万钧不敌,一一失利。半年之内,窦建德所丧之域又为刘黑闼所主。公元622年,刘黑闼自称汉东王,置百宫,欲独立一方。

这个时候,李世民率兵征讨。唐军冲锋陷阵,刘黑闼只得从相州退至洺州,负隅顽抗。李世民断其粮道,引河水冲之。刘黑闼见士卒多有死伤,自己便带亲信走突厥。李世民追歼刘黑闼,所骑战马是拳毛?。其身负九箭,牺牲疆场。

拳毛?,昭陵六骏之一。李世民有诗赞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可惜1992年冬日,我在此也并没有看到这些石刻,我也没有掌握可以发现它们的线索。不过我是想知道它们的下落的,想看一看。

九嵕山在陕西礼泉以北偏东方向,2020年12月9日,我再诣李世民的墓茔。我第一次走时还是公元649年就已经存在的土路,不过我第二次走时即变成了沥青路。坡度和弯度大体仍维持着原始状态,我乘坐的是朋友的轿车,速度却快多了。我欣赏着窗外的松树,崖面和坎上在过去全是蓬蒿,没有蓬蒿的地方便是黄壤。通向北司马门遗址的神道现在也砌了青砖,但过去的神道却是土路。应该是经过了清理,那些厚积成堆的砖瓦的碎片也都消失了。北司马门遗址上还出现了一块卧式石碑,我想,先前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我第一次到昭陵来的时候是没有这个东西的,而且它妨碍视线,我就未读碑面的文章。

昭陵显然增加了新的元素,这令我不适,便把目光摇向九嵕山之巅。直视顶峰,我看见了薄薄的一层雪。固然是晴天,但九嵕山的阴岭却也难免黯然且沉晦。其巅之上,云气苍茫。毕竟是逆光,虽然雪是白的,它也乏透明之感。斑斑点点的灰色,当是融雪而露出的岩石。李世民的棺椁就在岩石之下隐匿着,他希望自己的冥府固若岩石,以保障死后如生前。岩石坚硬,比雪还显得更为寒冷。

徘徊九嵕山,不禁自问: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像在何处?昭陵六骏石刻又在何处?

从1965年至2003年,在昭陵有四次考古。发掘北司马门遗址一带,可以证实十四国君长石像多埋于这里的土中。非常奇怪,这些石像没有一尊是完整的。不知道是什么人,又是在什么时候推倒并毁坏这些石像的?石像无不身首异处,其头脸、躯体和石像的基座无不是残块。考古专家几经努力,到现在仍不能把残块组合为标准的十四国君长。已经组合起来的,藏于昭陵博物馆。我欣赏了,真是丰伟!然而究竟是什么人,又是在什么时候,损污了这些石像呢?何故要如此心狠手辣呢?是憎恨唐太宗吗?

昭陵六骏属于有世界影响的石刻艺术作品,可惜它们是不幸的。1913年前后,有法国人戈兰兹至中国,要把飒露紫和拳毛?二石刻运离昭陵,遭到了礼泉民众的拦截。他们不惜抬起石刻,推到坡下,滚向沟壑,也不愿意其被法国人运走。粉碎了戈兰兹的妄想以后,礼泉民众收拾石刻,交由陕西省图书馆保存,此乃大义。此间,张云山,陕西长安人,参加过辛亥革命,西安光复以后任陕西的一个兵马都督,渐渐玩起古董了,并将飒露紫和拳毛?二石刻挪于衙门,图自己的喜欢。旋有陆建章至陕西主政,他是袁世凯亲信,官大权重。为讨陆建章的欣悦,张云山竟进此二石刻。须臾之间,此二石刻竟到了古董商卢芹斋之手。几年以后,此二石刻便进入美国,流于纽约。至1918年,此二石刻以某种程序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现在仍藏于此。恰在这一年,有美国人毕士博至中国,从礼泉运离了白蹄乌、特勒骠、什伐赤和青骓其余四石刻。不过挪至码头的时候,陕西民众奋勇拦截,未能运走,遂送陕西省图书馆。1953年,此四石刻转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谁对日月星辰敬畏?谁对山川江海敬畏?谁对历史敬畏?谁对圣贤敬畏?

我悠悠返顧,远望泾水流域,只见素洁的阳光照在原野,小麦绿中带黄,村子散落,树是灰的,瓦也是灰的,流露着某种洪荒似的宁静。

大地女神啊!你宽容了一切,消化了一切!

唐宪宗景陵

景陵在陕西蒲城西北一带的金帜山。

依我的习惯,仍要身临其顶,以观形势。可惜这一次我选错了冢上的小径,遂颇为费力。有一条路似乎蜿蜒而上,然而它不久便消失于岩层之中。退回去,再走另一条路,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遂坚持着,左攀右援,硬爬为登。有数次脚下滑碴,几乎造成闪失。我甚至想,万一滚坡,也许不出两圈就能为石头所阻,不至于损毁吾躯吧!热汗濡衣,腿也发软,不过终于站在金帜山之巅。其海拔仅八百七十二米,然而历此艰险,便觉得它很是峻拔了。

我在景陵上才抬起头,就下雨了。还好,星星点点,无妨视野。南司马道越远越飘渺,仿佛平畴吞食了它。实际上我是沿南司马道过来的,不过居高展望,别有感觉。天有灰云,地大村稀,难免觉得孤独。

唐宪宗躺在寝宫里也是孤独的,甚至孤独至极,尽管他有几个陪葬墓。不过这一带真是荒凉多,生气少。当然因山为陵,要的就是干燥。

金帜山是一座石头山,它所有的石头都细腻发青,不长乔木,只在石头缝隙长草。金帜山没有一棵原生的树,偶尔会有一簇老藤。虽然长草,不过由于石头大,缝隙短,金帜山的草也不够丰茂。秋天的时候,此山若飘扬在天边的一面黄旗,遂为金帜山。

景陵曾经众柏成林,我想,其柏皆在山下,不在山上。

然而蒲城人厉害,显然要改造金帜山。从坟底到坟顶,但凡有一枕之地,便用混凝土筑成半圆之堤,填入黄壤,在黄土上种一棵柏。柏枯了,揪出来,刨开黄壤,再种一棵柏。在景陵上俯察半坡,金帜山到处都是柏的幼苗。敢想,又敢干,此乃见证。不过金帜山难道一定要植满树才算正确吗?它有足够的黄壤及水分供柏生长吗?万一这种实验失败了,废弃的混凝土不就变成了一种污染吗?石头缝隙本有草,柏未能成功生长,反连草也挫伤了,这不是一种危害吗?义气涌动,遂疾呼:“善待自然!”可惜一片沉寂,什么反应也没有,我便寻路从景陵之巅悠然而返。

李纯是唐德宗的长孙,唐顺宗的长子。公元805年,唐德宗崩,唐顺宗立,旋封李纯为皇太子,并主管军国之事。俄顷唐顺宗内禅,李纯在大明宫宣政殿即皇帝位,为唐宪宗。公元806年,唐顺宗崩,唐宪宗开启了他的元和时代。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及其唐军对叛乱之平定,如此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国家。在唐肃宗以后,唐朝就变得摇摇晃晃起来。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其左推右搡,唐朝如何得以安全,乃至中兴!

唐宪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治理国家的,他二十八岁,不仅富于春秋,而且具有清醒的思维。他性格坚强,善于决断。

唐宪宗甫有权柄,就赐死王叔文。王伾也当毙,不过他病故于开州司马的任所了。王叔文和王伾都是唐顺宗的大臣,尽管具革新之思,然而也存擅政之念。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和韦执谊效力朝廷,但他们却尽听王叔文和王伾之命。唐宪宗显然有自己的方略,遂悉贬他们至偏僻之地任司马。在这些大臣中,起码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才华俊丽的,然而政治颇为残酷,他们无可奈何地牺牲了。

没有皇帝喜欢朋党的,唐宪宗也是。他视王叔文一伙为朋党,从而迅速铲除此团伙。一旦夷拔了这个政治集团,他便频调和力擢新官,以使自己的指示能够有效执行。唐宪宗的目标是弱化和小化藩镇割据,让国家真正统一。他知道宦官也是祸害,这个问题当然也要解决。

对军阀的斗争,是从消灭刘闢下手的。公元805年,西川节度使韦皋死,有刘闢一向辅佐他,也算是其心腹,竟自立为留后。刘闢接着教唆西川诸将上疏,请唐宪宗任他为西川节度使。唐宪宗不同意,然而也并没有完全拒绝他,便命其当副节度使。岂料此人贪婪,不但要当节度使,而且还欲兼领西川、东川和山南西道之地。这怎么可能呢?唐宪宗这次坚决拒绝了。刘闢遂起兵,包围梓州,进攻川东节度使李康。是可忍,孰不可忍!公元806年,唐宪宗诏唐军三个部队联合讨伐刘闢,擒之,押送至长安,在皇城西南独柳树下斩刘闢。谁有功,谁居位,就以高崇文为西川节度使,以严砺为东川节度使,以柳晟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剑南稳定了。

仍是公元805年,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想觐见唐宪宗。其甥杨惠琳,便为留后。唐宪宗了解韩全义无能无勇,遂任左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节度使。公元806年,李演将履职。杨惠琳竟恼怒起来,并率部抵制。唐宪宗诏唐军诛之,部署之中,夏绥兵马使张承金杀了杨惠琳。

公元807年,唐宪宗任李锜为左仆射,免其浙西节度使之职,并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润州刺史、浙西节度使和镇海军节度使。李锜以判官王澹为留后,诈请入朝。不过他也知道自己是明升暗降,颇为郁闷,遂又以病为由中止入朝了。他还疯狂地杀了判官王澹,并派戍将格杀刺史。筑石头故城,毕现僭逆之心。李锜是唐的宗枝,尽管如此,唐宪宗还是宣布他有纵兵之罪,削夺了他的官爵。唐军五个部队,奉命讨伐。有润州的将军张子良和李奉仙捉拿了李锜,从而防止了一场激战。在独柳树下斩李锜,并撤销李锜的属籍。

魏博节度使对朝廷虚向实背近乎五十年矣,然而在公元812年出现了转机。田季安任节度使,不幸的是,他猝死了,三十二岁。其妻元氏,召诸将立其子田怀谏为留后。这是冒犯,不过对此举到底是应该动武还是应该容忍?唐宪宗咨询大臣意见,他们认为宜用计。田怀谏才十一岁,懂什么呢?军务遂由私奴蒋士则处理,这使诸将不服,终于拥戴魏博都知兵马使田兴为留后。田兴是田承嗣的从侄,田季安是田承嗣之孙,而田承嗣则是首任魏博节度使,关系就是这样的。田兴有见识,有勇气,立即杀了蒋士则,并从兵营迁出了田怀谏,随之当了魏博节度使。他送田怀谏至京师,承诺上缴赋税,表示归顺朝廷。唐宪宗大喜,封其为沂国公,授银青光禄大夫,赐名田弘正。整肃藩镇,唐宪宗特别需要支持。田兴的支持就非常及时,其作用积极且有力。

蔡州处于中原,隶淮西节度使。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只上疏报父有恙。他主持军务,并伪造吴少阳表,请以吴元济为留后。有部属苏兆及侯惟清劝吴元济归顺朝廷,拒绝,并遭其杀。

不过朝廷还是获得了情报,因为杨元卿为吴少阳工作,任监察御史里行,他至京师奏事,向宰相李吉甫披露了淮西节度使的真相。李吉甫进谏,盼唐宪宗趁此机会平定淮西。然而另一位宰相张弘靖建议,先遣使吊唁,若见吴元济有作乱之迹,再兴师打击。各有道理,唐宪宗遂命工部员外郎李君何赴蔡州,代表朝廷祭奠亡者,慰问生者。可惜吴元济已经猖獗,从而四处发兵,肆意劫掠。他不迎接朝廷的使者,李君何当不能入其境。

唐宪宗便指示唐军镇压,以解决问题。然而淮西节度使的军力是雄厚的,吳元济也更是嚣张,甚至剑向洛阳。公元815年,唐宪宗乃诏去其官爵,并以唐军的十六个部队并肩征伐。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也率兵参加了作战,且很是尽力。唐军先有挫折,后遂适应,接着连连胜利。吴元济懂得来者无畏,进而发现形势的严峻。

藩镇尽管各自独立,不过其利益是一致的,节度使都希望能一直割据下去。基于此,吴元济便向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请求驰援。这两个军阀产生了物伤其类的感觉,当然要支持吴元济,尤其是李师道,欲冒天下之大不韪。李师道派使者至长安见宰相武元衡,恳愿朝廷赦免吴元济,遭到斥责。使者返藩镇,谗言刺杀武元衡,原因是,唐宪宗之所以对淮西用兵,是武元衡的主张,一旦结果武元衡,其他宰相将不敢继续用兵。停止用兵,也就等于赦免了吴元济。李师道遂放火烧了漕院,使万千粮饷成灰,河阴一带大乱。接着他便派刺客潜伏静安坊一角,伺机行凶。这天黎明,武元衡骑马至大明宫上朝,几个暴徒冲出阴影,挥剑砍了宰相的头。这天晚上,也有刺客藏匿通化坊,用刀伤了裴度。裴度任御史中丞,也是积极推动用兵淮西的。

唐宪宗很是悲愤,不过他清楚刺客的目的,没有上当。他反其意而行之,诏以裴度为宰相,表现了对叛逆要彻底剿殄的意志。

唐军一再增加,并从北线和西线共击,从而迅速压迫了吴元济的军事空间。其部属见势不妙,开始纷纷向唐军投降。

吴元济也知道前途黯淡,遂上疏,欲只身往京师去谢罪。这似乎还是有诚意的,唐宪宗也想给他机会,欢迎他的做法。可惜吴元济受到左右挟制,未能成行。

公元817年,一个大雪之夜,唐随邓节度使李愬出其不意,率兵抵达蔡州,智取锁钥,进得城中,包围了吴元济的宅院,令其不得不屈服。唐军以槛车押送吴元济至京师,斩其于独柳树下,淮西归于朝廷。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麻烦也多,对朝廷出尔反尔,忽奉忽违。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这也是惯例,其他藩镇都这样干,然而这也正是唐宪宗要改变的。朝廷对王承宗当留后表示沉默,他便上疏,再三上疏。唐宪宗仍沉默,他遂惶悚。唐宪宗令使者慰抚,王承宗就惊喜,并献德州和棣州之地,以示其忠。唐宪宗为鼓励他靠拢朝廷,便任他成德节度使,并封其检校工部尚书。然而唐宪宗又诏德州刺史薛昌朝为保信节度使,统领德州和棣州,此乃权力之制衡。王承宗懊恨之至,竟囚禁了薛昌朝。唐宪宗谕旨释放,王承宗不从。唐宪宗便宣布削夺其官爵,下令进击。唐军有四个部队征讨王承宗,可惜士卒多市井屠贩,不能战之,至公元810年仍未攻下。然而毕竟是唐军压境,王承宗还是惊惧的,遂上疏谢罪,承诺缴纳赋税。唐军俘获吴元济以后,王承宗更是慌张,表示要献地,接受朝廷的委派。唐宪宗多方考虑,诏其改过自新,也让他再任成德节度使。

李师道任淄青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其位也是继嗣所得,凡藩镇之职皆是这样。公元806年,其兄李师古卒,诸将及私奴便立李师道为帅,自拥十二州之地。禀报朝廷,竟无音讯,遂难免狐疑。此人还是聪明,见没有制书,就再上疏,要贡赋税,遵守监法,并请朝廷予以委派。见其态度端正,唐宪宗便以李师道为留后,又加检校工部尚书,为淄青节度副大使。建王李审为淄青节度大使,然而李审只是遥领,不出阁,李师道掌握着实际权力。

在讨伐吴元济那几年,李师道不惜施行奸邪之计,显然是缺乏安全的表现。淮西平定,他蓦地醒悟了。李师道向使者提出,愿献地三州,并以其子质于京师。这近乎归顺了,不过使者刚走,他就又反悔。

李师道的背约,使唐宪宗难以容忍,遂削夺了他的官爵,令唐军进击。破之,再破之,李师道便悸栗成疾。刘悟任都知兵马使,是其部属,在公元819年春天忽然反戈,率兵攻打李师道。失措之下,李师道竟携其子藏于溷间。士卒捉拿了他们,杀之,传首京师。

唐朝设置藩镇,是为了保卫国家,不过藩镇渐渐异化,它以兼管军民,并有赋税收入,变成了足以独立的力量。唐肃宗以来,藩镇便游离于中央,并有使国家空虚的危险。这种状况让唐皇帝头痛,然而弱化和小化藩镇割据非常困难。唐宪宗有中兴之誉,就是因为他使藩镇进入了中央管辖的范围。

也许唐宪宗还有计划解决宦官的问题,观察他的性格、抱负和智慧,这是完全可能的。然而命运难测,他竟在公元820年暴崩大明宫中和殿,恰在正月,四十三岁。或曰丹石致命,或曰太监弑之,总之暴崩矣!

接着即皇帝位的是他的三子李恒,为唐穆宗。此主过度地爱宴乐,爱畋游,毫无君德。唐朝在生气重现以后,又摇摇晃晃起来,并将眩晕下去,直至其亡。

令狐楚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他任山陵使,遂循一贯的标準营作唐宪宗景陵。其有内城,有外垣,内城有双阙,有献殿,有祭坛,然而这些建筑早就消失了。时间是残酷的砺石,它会磨灭大地上的一切。盗墓也是经常发生的,不仅是那个著名的温韬。

送葬那天,突然下起了雨,百官置灵柩于半途,匆匆去避雨,唯令狐楚手扶灵柩,任雨倾泻。丧事完毕,有人揭发修建景陵的工费遭扣,餐费也遭扣,且是令狐楚的亲吏所为。劳力的报酬缩减了,他们便成群喊冤,结队投诉,其身影盈路。亲吏数位遂伏罪,皆诛,令狐楚也贬为宣歙观察使,又贬为衡州刺史。亲吏同取官钱,不过未见令狐楚贪污。他恨元稹,但李义山却是其至交。

唐宪宗景陵的陪葬墓少,这一点颇为特别。有女郭氏,为唐宪宗生下了李恒。元和元年,封郭氏为贵妃。大臣便建议立郭氏为皇后,唐宪宗不愿意,所以到其暴崩,他也没有皇后。李恒登基以后,尊其母为皇太后。郭氏历七朝,至公元848年薨,乃追封为懿安皇后,祔葬于景陵之侧。她的遗训是:“毋拒直言,勿纳偏言。”有女郑氏,初是左仆射李锜的侍妾,斩李锜以后,郑氏入掖庭,侍候郭贵妃。唐宪宗见其色秀,就要宠幸,她便生下了李忱。公元846年,李忱即皇帝位,为唐宣宗,尊其母为皇太后。郑氏薨,追封为孝明皇后,也祔葬于景陵之侧。

还有一座王贤妃墓,距景陵四里。宋以降,有资料显示它属于景陵的陪葬墓,非也。1967年,考古发现它实际上是唐睿宗桥陵的陪葬墓。墓志铭证实墓主为唐睿宗的贤妃王芳媚,虽然它距桥陵足有十八里。

有专家统计,景陵石刻今存四十余件。2021年惊蛰以后,我至景陵,只看到南司马道的二十五件,包括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石像、石狮。大地空旷,小麦伏垄,石刻无不独立一隅,颇有凄清之感。石像的头掉了,石狮的腿残了,不过石狮仍呈现着唐的一种雍容,似乎还带着一些笑意。

唐陵之石刻,唐高宗乾陵最为豪华,唐玄宗泰陵属于过渡,之后渐简。景陵之石刻,总体稳健、典雅和朴素。岁月赋予这些石刻的发灰的皮壳,远望着酷似一层沉厚的风霜。

责任编辑:刘羿群

猜你喜欢

节度使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三张纸条
唐太宗 善听劝谏
皇帝不能玩权术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以诚相待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目不识丁
论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