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视角下地域性乡村景观出新设计

2021-11-26朱彦霖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金湖县景观基因

摘要:在城镇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发展需求愈加强烈,为了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政府对乡村景观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但建设方由于极致追求效率,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色,使得乡村景观同质化严重。如何保留中国乡村景观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基因,并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是各界都需要探索的问题。文章以淮安金湖为例,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探寻和构建乡村地域文化的基因识别体系,并选择适合的传承路径,旨在为其他地区乡村景观的建设和乡村景观文化活力的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基因;地域文化;乡村景观;出新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4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乡村作为群体聚居场所,拥有广阔的占地面积及大规模的建筑群,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有属于其地域的景观特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但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大数据接触到新的生活方式,并对其趋之若鹜,时代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快速“失忆”。在此背景下,文章从文化基因理论角度出发,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探讨地域性乡村景观的传承元素,旨在为其他亟待保护和发展的区域提供指导[1]

1 文化基因基本内涵

基因本质上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的,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化学物质,是源于生物遗传学的基本单位[2]。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基因一方面可以通过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力因素进行变异。受到基因遗传性的启发,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了“文化基因”的假说[3]。1976年,英国学者查理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将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相比较,他表示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遗传相类似,即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与此同时,道金斯创造性地命名了文化基因的最小复制因子——觅母(Meme),如同生物学里的DNA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中一样,觅母的模仿过程是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4]。中国学者对于文化基因的探讨往往結合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学者赵传海认为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本质一致,拥有独特性、遗传性、规定性和变异性[5]。景观学者刘沛林根据基因的属性将景观基因分成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6]。文化基因的图谱如同DNA的碱基配对,是将文化基因的遗传因子进行识别提取、属性配对,经过对其有效梳理,从而理清文化基因的发展规律,并以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7],正是经过这样清晰的整理,地域性的文化因子才能通过更科学的方式传承下去,面对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从而整理出适合其保护的路线。

2 金湖乡村景观建设研究概况

2.1 金湖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东与扬州宝应县、高邮市相邻,南与安徽天长市接壤,西与盱眙县交界,北与洪泽区毗邻。县域总面积约为1 393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积约为420平方千米,全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宽阔的三河及准河入江水道贯穿其中,构成了水乡的绮丽风光。金湖地处江淮平原,境内土壤肥沃,沟渠纵横,盛产稻麦鱼虾,素有“鱼米之乡”“中国荷花之都”之誉。作为一个建县62年的新县城,金湖农村建筑多为砖混式结构,老式的泥墙草屋已经随着新县城的城市规划全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县城管辖下的村庄总体布局规整,房屋多依河道而建,农田千倾同依河道而生。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金湖政府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大内涵,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抛弃过去大拆大建的风格,村民自愿拆迁,乡村建设由点及面式展开[8]

2.2 金湖乡村景观建设问题

第一,乡土文化意识淡薄,建设脱离乡村环境。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脚步已逐步从城市发展过渡到农村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城市中“现代潮流”建设思想的入侵,城市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乡村特有的文化趋于衰弱,其形态正在慢慢瓦解,过于现代化的乡村景观设计在乡村大环境中显得十分突兀。金湖辖区共有5个城镇,城镇与城镇之间联系紧密,城镇除了热闹的集市区与居住区外便是大片大片的种植区。城镇景观建设多在镇中心,偏远的农村腹地无法与之关联,景观断层式的建设,也使得整个城镇景观系统紊乱。

第二,乡村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景观同质化严重。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生产需求,村镇建设的步伐一直向前进,浓烈的建设氛围、较高的完成率带来的是大量复制粘贴式的建筑,这种“批量式”的建设虽然给城镇带来了发展速度的统一性和管理的便利性,但也造成了建筑景观缺乏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景观格局雷同、地域文化的活性减弱,这都是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乡村气息在高速发展的催化下,已经越来越弱。

第三,乡村景观与当地发展联系不紧密,时效性不强。金湖县拥有富饶的水资源,依托水文发展起来的自然景观众多,但目前来看,自然资源开发率高的旅游乡镇并不多,旅游设施也不够完善,零散的旅游景点使得全域旅游的气候无法形成,不仅大大局限了旅游群体,同时还限制了群体的旅游时间。旅游开发过多依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气候不足也致使项目开发被动,旺季与淡季人数区别过大,在冬季甚至无人观游。景区店铺长时间空置,无法收回成本的现象比比皆是,资金回笼的不及时连同景观修缮成本的缺少使得旅游景观的破败一年更甚一年,形成了“弱循环”的怪圈。

第四,地域文化保护意识缺失,景观环境混乱。金湖县城虽然建县时间较短,但历史甚远,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存,人文底蕴丰厚。金湖县城内部的一些远古遗址由于时代久远及县城快速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修缮和保护,很多遗迹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面貌。一些残存古街道如吕良棋盘街、南北老街因为保护不善,与周边的民居不协调,杂乱无章、高低不一、砖混结合的房屋穿插其中。对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湖县政府在传承与宣扬方面的工作也十分欠缺,许多非遗文化项目,如制香技艺、金湖香火戏、金湖秧歌等,处于无人可传,甚至无人欣赏的尴尬境地。

2.3 金湖地区地域文化基因谱系解构

解构文化基因的谱系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示该区域地域文化的内容,能精准抓住该地域的文化特色链。对金湖地区文化谱系进行解构时,要先通过文献调查、地方寻探等方式对金湖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归纳,在众多分类中,以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即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分类的方式较为常见,多以实体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是物质文化基因,包括古迹、建筑群、遗址,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是非物质文化基因,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如民族信仰、民间技艺。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地域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对该地文化基因图谱的分析,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文化传承道路[9](见图1)。

基因谱系网由多种文化基因网构成,“大网”网住了整个金湖地区的文化特质,这些元素如同基因遗传学中的“碱基”,通过配对、选择形成了七大主体基因,再以文化保育的形式,延续其文化价值。金湖水域众多,通过水系衍生出来的文化元素更是繁杂,比如在水上生活的渔民,他们依河而生,由水系构成的文化元素,通过“碱基”配对,形成了“打排斧”“划旱船”“渔家婚俗”等人文文化风貌,依水而生的植物元素如芦苇、荷花、水杉、柳树等通过“配对”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景观文化。因此,可从这张“文化路径网”中提取元素符号并进行组合利用,以形成文化链,同时将其附着于建筑、景观中,这不仅能打造出契合其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还具有传承地域文化、宣传地域文化的意义。

3 金湖地区乡村景观出新策略

金湖乡村景观的设计是由点、线、面、块四大景观成分逐步分层进行的,“景观点”由县域历史遗迹点构成,通过景观点打通金湖历史脉络,架起同过去对话的桥梁,点的合理布置,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寥寥几颗,却牢牢定格了全域文化氛围。“景观线”针对的是金湖县域最为广袤的水系网。金湖城依水而兴,水是金湖的灵魂也是带动金湖活力的血液,“景观线”沿水岸而建,结合当地的特色人文风貌,打造出新兴人文走廊带。“景观面”是为解决当前乡村建设同质化的问题衍生出的概念,针对区域规划,加入地域文化元素,唤醒群众的乡土记忆。“景观块”面向的是全域大环境,乡村自然风貌是我国的人文景观瑰宝,保护原始生态,平衡自然与发展的关系,让我国特有的乡村自然景观得到延续。

3.1 连接与历史的断层,出新老旧建筑节点

与历史对话。金湖县域的历史遗迹于近代战争及“文革”后几乎无处可寻,没有古建筑实物及旧资料的支撑,金湖建筑历史出现断层。修补这些历史断带,重新恢复区域的历史人文风貌是当前金湖县亟待解决的事情。除了县城内重建的大佛寺及一些尧文化古建筑外,下辖村镇还有磨脐墩遗址、宋墩遗址、吕良棋盘街等古迹,在乡镇“景观点”的规划中,通过遗迹修缮、重建等工作,恢复建筑本体的样貌,带动“点”的周边景观建设,如同中医的穴位针灸法,“一针”点到金湖建筑史断层的病灶,通过点位的建设,连接起村镇建筑史古今纽带,建立起金湖的“历史库”。

3.2 结合文化基因网,打造滨水景观文化带

增强水岸线的交互性。金湖县域水网四通八达,各乡镇拥有超长的水岸线及硬质驳岸,部分老一辈的村民仍保持着下河洗物、取水的习惯,河岸边也能看到一些当地人搭建的,用于劳作的简易亲水平台。人们与河岸的频繁交互,增大了其对各大主干河流驳岸景观的需求。目前各乡镇主干河流的驳岸大都是加固型的砌石驳岸,这种“陡坡式”驳岸不仅切断了人们与水的交流,过多的硬质材料也使得河道景观显得生硬冰冷。滨水景观文化带的设计不仅要尊重乡村自然风貌的特质,就地取材,还要遵循本土居民的生活习惯,打破传统乡镇滨水景观的封闭性,增设交互平台,搭配当地常见的水生植物,让水岸线重新“呼吸”。在景观文化带的设计中,要注重河岸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的结合,合理设置人文风貌宣传栏,搜寻人们与水岸的生活点滴,制成时间轴图标,让人与水的故事留在老一辈的心底,新一代的眼里。

3.3 突出地域文化元素,建设多样化社区块

还原拙朴地域性特色。金湖县致力发展农村建设,很多乡镇都参与了农房改善工程,高速发展导致地区工程建设的房屋千篇一律,不仅如此,大多数建筑风格为现代别墅或仿西式的建筑,这种新派农用房置于乡村环境中,显得十分生硬。乡村的建设不能只关注人们的住房需求,凸显乡土特色也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关注点之一。村庄建设的物质环境空间要结合自然环境空间中的有机形态,包括地势地形分析、村庄街巷尺度感、建筑形态表现等。景观环境也要注意内外环境协调一致,如村庄水系分布、田园风光规划、景观节点设置、活动广场设计等,这类场所的环境设计更新主要是通过对传统地域建筑元素的提炼,将建筑文化的基因传承到新建筑建设中,增强建筑外观的历史真实性,保持视觉上的真实感,让其景观形象与乡土风貌、环境背景和谐统一。

3.4 优化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全域旅游氛围

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乡村景观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和人类聚居环境,是面积最大、地域性特色最突出的景观类型,其构成蕴含不同的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结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且系统的构建过程,在其漫长的发展下见证的是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不同的地区呈现的环境结构、聚居特性各不相同,这种复杂的乡村环境也正是乡村景观风貌真正的魅力之处。乡村景观的大环境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基于大自然给予的生存空间,也正是因为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的文化才能得到传承与发扬,因此建设乡村环境的第一要义就是尊重地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环境的“里子”,人文底蕴是乡村环境的“面子”,“里子、面子一手抓”,才能真正带动乡村地域性景观的发展。整体环境素质得到提高,特色地域文化得到宣扬,乡村旅游热度得到提升,必然会形成全域旅游的氛围,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循环”,才能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见图2)。

4 结语

地域文化是构成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乡土情怀,还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当前城镇化的发展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建立乡村建设的指导理论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金湖县为例,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以点、线、面、块的分析手法为途径,并将其运用到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希望能为乡村景观的地域性文化传承与更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赵鹤龄,王军,袁中金,等.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5):90-97.

[2] 畢明岩,袁中金,韩博,等.乡村文化基因传承的规划路径:以江南地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 .小城镇与村庄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552-561.

[3] 蒋思珩,樊亚明,郑文俊.国内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36(1):84-91.

[4] [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00-209.

[5] 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8(2):50-52.

[6]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7] 魏昀赟,高云鹏.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以灵水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2):58-62.

[8] 葛大永.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现状问题及规划思考[J].江苏建筑,2010(3):18-22.

[9] 黎珊,屈德印.地域文化视角下杭州民宿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21(2):162-164.

作者简介:朱彦霖(1996—),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景观更新设计。

猜你喜欢

金湖县景观基因
金湖县以“四度”推动阳光护企走深走实
金湖县以党建引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景观别墅
Frog whisperer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金湖县扩大宣传 防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