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秸秆扎刻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

2021-11-26吴尚荣耿涛

艺术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室内装饰

吴尚荣 耿涛

摘要:秸秆扎刻是河北省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东方构成学典范”,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但秸秆扎刻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仍然受传统思维所限,在现代审美设计潮流中亟须改变与创新。本文针对秸秆扎刻作品造型单一、制作时间长、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对秸秆扎刻工艺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为秸秆扎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秸秆扎刻;室内装饰;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U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1 秸秆扎刻工艺的发展历史

河北省永清县的秸秆扎刻工艺被称为目前历史最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1998年才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可[1]。但秸秆扎刻工艺的诞生十分曲折,从扎刻的前身蝈蝈笼发展到现在成熟的扎刻技艺,这种技法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我国饲养蝈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宋末明初时发展出用高粱秆扎蝈蝈笼子的民间手工艺,但近代随着市场需求的消失,这种技法几乎不见踪影。直到20世纪60年代,传承人徐艳丰从蝈蝈笼中获得灵感,将扎刻从蝈蝈笼应用至花灯及古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中(见图1),以传统“扎”的工艺——六柱咬合工艺为基本结构,奠定了秸秆扎刻工艺的基础,开创了秸秆扎刻这一工艺。此后,秸秆扎刻工艺不断发展,不仅因为外形精致绝伦、造型样式突出、表现手法独特等鲜明特点成为各大美术馆的藏品,还凭借与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的形制、结构和制造程序,被视作东方构成学的典型代表[2],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目前,秸秆扎刻在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齐河县、天津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均有传承和发展,并在延续古建筑模型制作的基础上出现了部分结合现代需求的改良性尝试。

2 秸秆扎刻工艺的基本内容

秸秆扎刻于2008年作为彩扎的一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统美术的一种,它不同于彩扎类别下的彩布拧台和纸塑狮子头等各种纸扎工艺,它以高粱秸秆替代竹篾为主要材料,没有使用花布、绸或皮纸等材料加以装裱或装饰的步骤,强调结构之美,展现出民间艺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秸秆扎刻原料通常选用质地坚硬、密度大、韧性好的杂交品种铁杆高粱,对高粱秸秆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要求。使用的工具十分常见,如卡尺、镊子、小壁纸刀、锥子和酒精灯等,分别用于选材、安装、切割、扎眼、烘烤等制作步骤。秸秆扎刻工艺的主要特点是“扎”和“刻”,“扎”是指用卯榫结构连接的过程,“刻”是指秸秆编结时开榫和挖槽(见图2)[3]。其核心技法六柱咬合工艺要求对六根秸秆分别开榫,榫的深度是秸秆直径的一半,宽度是秸秆直径的两倍,然后通过六根秸秆的咬合形成特殊的榫卯接口,这既是扎刻工艺结构的基础,也是斗拱的基本制作方法。在细节上,选用较细的秸秆采用独特的扭编方法进行门窗的制作,这种细腻的工艺技法不仅能满足造型上的要求,而且能使门窗自由转动开启(见图3)[4]。扎刻作品从绘制结构图到选料,再到最终形成成品需要经历复杂的手工过程,大型古建筑作品中建筑的基础、立柱、斗拱、排椽、挑角、挑脊、瓦垄、装饰等缺一不可,需要使用至少几十万节高粱秆,耗时两三年才能完成,这种繁杂精细的工艺也为激发秸秆扎刻艺术的商业活力增加了难度。

3 秸秆扎刻工艺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现状

3.1 基本现状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受西方思想影响已久,但将东方元素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经久不衰。具有东方特色的装饰品、家具始终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5]。秸秆扎刻工艺承载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技艺和造型,体现出精妙绝伦的匠人技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缩影和工艺传承的瑰宝。秸秆扎刻精美的结构和众多发展可能性使其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在灯具、挂架、笔筒、屏风、桌椅、沙发、隔断、装饰品等多种设计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由于造型单一、制作时间长、市场认知度低等,秸秆扎刻目前无法普遍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之中,目标市场范围非常狭窄。

3.2 局限性

一直以来,秸秆扎刻多以古建筑模型的形式出现,常常被人们视作收藏品或装饰品。因为缺乏对扎刻工艺的深入了解,大多设计师也忽视了秸秆扎刻在应用创新上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传承人数较少等非遗传承面临的常见危机也对秸秆扎刻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调查显示,秸秆扎刻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原材料铁杆高粱产能有限,很难在农村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二是扎刻工艺的应用较为局限,多为装饰品,缺乏对功能植入的尝试。三是扎刻作品制作周期长、产量低,需要对扎刻的工艺、造型等进行部分简化,或实现部分机械化生产。四是现有扎刻改良作品样式单一,造型缺乏考究,缺少艺术美感。五是传承人较少,储备人才不足。这些问题影响了秸秆扎刻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仍十分有限,设计师们尚未发掘出扎刻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巨大潜能和艺术特色。秸秆扎刻的传承发展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以寻求发展新路径和更大的市场。

4 秸秆扎刻工艺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1 在空间界面中的应用

4.1.1 顶界面的应用

扎刻工艺在室内顶界面的应用中,造型可以根据需求转换为平面的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形状,以聚焦空间视线。其具有很强规律性的结构既可以延伸为特殊造型对空间进行围合和引导,也可以通过对梁柱的包裹凸显空间特色。扎刻工艺在自然风格的室内空间中能结合其自身的材质肌理增强自然之感,但是在其他风格中则需要通过刷漆等方式才能融入空间,进而与整个室内环境协调。

4.1.2 侧界面的应用

扎刻工艺既可以作为墙面装饰的一部分,又可以作为空间隔断丰富空间层次。作为墙面装饰时,除了可以将扎刻作品转化为有结构、有层次的墙面艺术装置,打破单一的墙面样式外,还可以对扎刻艺术形象进行扁平化处理,將其转换为几何构成形式或是将其图案化。作为隔断时,秸秆扎刻不仅可以单独构成造型,增强空间通透感[6],也可以与玻璃材料相结合,制造空间光影感[7],或结合墙面的掏空形成别具一格的特殊造型。但是扎刻工艺的复杂和细腻也导致其造价昂贵,更适合用于局部装饰或与其他材料结合使用,不适合大面积使用。

4.1.3 地界面的应用

扎刻工艺应用于室内地界面时由于承重的需求,需要与玻璃结合或仅作为边缘装饰,无法作为主要承重物,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但在构成特殊节点时可以嵌于玻璃下方作为中心节点的铺装,起到吸引视线、丰富形式、导引方向等多种作用。同时,在中式或自然风格的室内设计中,也可以与室内汀步、桥等相结合,作为地面设计的装饰物,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

4.2 扎刻工艺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4.2.1 工艺陈设品

秸秆扎刻具有东方构成美学赋予其的天然观赏性[8],是典型的工艺陈设品。同时,秸秆的自身特征还赋予了扎刻作品天然淳朴、宜室宜家的亲和感,可与多种装饰风格融于一体。因此,设计师常将扎刻作品作为室内装饰品的一部分,以起到丰富空间元素、强化风格特征、体现地域特色、改善空间形态的作用。扎刻工艺特有的建筑学特征,使它区别于传统的陈设品,更加强调展示性、独特性、文化性,扎刻工艺美学本身就具有东方韵味。

4.2.2 功能性家具

秸秆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环保的家具材料,除此之外秸秆扎刻在传统灯具领域也有如八角花灯(见图4)之类的经典作品,足可见秸秆扎刻在家具设计中的潜力。扎刻工艺的应用不应局限于灯具制作,还可改良为挂架、笔筒、镜台、座椅、边几等。在大件家具的制作中,应主要采用扎刻工艺中的六柱咬合工艺,对其造型进行简化,让其趋向现代的几何风格,突出构成美,以便缩短工期、降低价格。在小件家具的制作中,则可结合扭编方法在局部增加细节,展现出扎刻精美细腻的工艺特点。同时,秸秆这一特殊原料也增强了扎刻家具的风格特色,便于结合空间设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4.2.3 家具构件

秸秆扎刻在承重、造型变化、色彩图案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将其普遍应用于多种多样的室内设计中,但将其作为家具的构件与现代家具相结合[9],不仅可以突破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将东方元素巧妙地融入家具设计中。首先,可将扎刻工艺与传统中式家具结合起来,改变固有的秸秆材料,将六柱咬合工艺用于中式桌椅等家具的衔接处,对家具结构进行创新。其次,也可以保留秸秆原料,将扎刻工艺转化为家具的表面装饰,其材料质感不仅可以与传统家具相融合,更可以与常见的混凝土、木材等多种材料相匹配。此外,秸秆扎刻的细节表达也使其成为家具饰物的绝佳选择。将扎刻工艺作为局部立体装饰,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丰富现代家具的样式。

5 结语

在新时代,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保护不周而消失,秸秆扎刻工艺绝不是个例。面对现代设计對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我们需要客观审视秸秆扎刻制作工艺的发展现状,对其造型和工艺进行简化,并结合现代审美理念不断创新,深入挖掘秸秆扎刻工艺在空间中的应用潜力,多维度地拆解深化,使其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 郭谦.永清民间扎刻技法研究与传承[J].装饰,2010(5):120-121.

[2] 崔瀚月.秸秆扎刻:“扎刻冀艺”[J].企业文化,2017(7):281.

[3] 罗媛如.试论永清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散文百家,2015(6):123.

[4] 郭谦.“永清扎刻”技法研究及保护与开发利用[D].保定:河北大学,2009.

[5] 余宛琳,徐雷.花窗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32(13):47-49.

[6] 刘雅迪.浅谈室内设计中的虚实效果[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86-87.

[7] 孟美雪,蒋晖.浅谈光影在室内装饰中的设计表达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7):114-115.

[8] 刘昱彤,梁晶.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大众文艺,2019(17):75-76.

[9] 史雨婷,张荣强.源于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8):60-61.

作者简介:吴尚荣(1997—),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耿涛(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其理论、当代建筑设计及其传播理论。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室内装饰
茶馆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研究
室内装饰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室内装饰设计学视域下的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