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下纪录片奇观化展现的研究
2021-11-26李佳玉
摘要:随着电影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与呈现效果均发生了新的变革,尤其是航拍设备、升格镜头以及水下、显微等特种拍摄设备的广泛应用,让纪录片在表现真实性的同时,产生了奇观化的画面效果,这使观众对纪录片不仅有“求真”的要求,更提出了“求美”的视听新期待。而以《风味人间》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顺应了新技术大规模运用的潮流,为观众呈现出了奇观化的美食记录享受。
关键词:新技术;纪录片;奇观化;《风味人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03
0 引言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之本,这一点是从纪录片的诞生之日就已经确定的根本特质,但是随着电影新技术的发展,单纯将真实性作为刺激观众视听感官的主要动力,似乎显得有些单薄,尤其是在电影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之下,观众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提出了奇观化的新要求。在这种需求之下,与此相关的作品是否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如何利用新技术表现纪录片的新视听语言?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文章拟从奇观化的由来、观众的需求与新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作品对本次论题进行深入探讨。
1 《风味人间》的基本概述
纪录片《风味人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跨越了六大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景拍摄。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探索了人类的美食文化基因以及背后所孕育的历史文化景观[1]。
和《舌尖上的中国》相比,《风味人间》更具有国际视野,其在主题表达和叙事方式上彰显了有容乃大的特质,相同的食材在不同餐饮方式下呈现出的不同文化内涵成了该纪录片的侧重点。因而该纪录片能够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讲好中国的美食故事,正如其宣传标语所说: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
而从受众效果上来看,《风味人间》营造的饮食差异性更能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该纪录片的侧重点在于对相同食材的横向比较,以饮食为触点,诠释出各国“吃文化”背后的哲学内涵。从表象上来看,这凸显了观众对美食的享受,同时也表达出对不同文化的深层思考。以第二季的《螃蟹横行记》来看,以蟹为主题的饮食文化横亘千年,跨越万里,从挪威到美国,从云南到广东,不同地区的人们受不同饮食文化的影响,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蟹料理。无论是直截了当的美国切萨皮克湾式的油炸,还是中国澳门的蟹粥相融,都呈现出了对蟹美味的极致探求,并且在对比之下,强化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总是能够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
2 人们对奇观化的追求历程
2.1 艺术作品中的奇观化展现
“奇幻”一词指奇特而又少见的事物,经常代指难得看到的壮丽景象,而中国人对奇观的追求也由来已久。在约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曾经在《论衡·别通》中写下:“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宗道也在《龙湖》中写道:“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奇观”一词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展现,更是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中,《富春山居图》《百骏图》《千里江山图》等作品无一不以大气磅礴的笔法描绘出了横亘万里的奇观之美。
进入电影时代以来,人类对奇观的追求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从《月球旅行记》里的“炮弹撞击月球”到《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的烟雾缭绕”,从《淮海战役》里的“黄维兵团进军”到《英雄》里的“秦军箭阵”,电影艺术家们总是通过多样的拍摄手法以及电脑特效的加持,为观众营造出一幅幅绝美的奇观景象。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直截了当地以“奇幻”为名,为观众展现了“蓝鲸跃海”“波涛汹涌”“人形岛屿”等绝美图像。由此可见,无论是千年之前以文字、线条为基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还是如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特效电影,创作者都没有停止对奇观的探索。
美国传播学教授道格拉斯·凯尔纳进一步提出了媒体奇观理论,指出媒体奇观成为景观社会存在的普遍方式。奇观理论虽然是针对西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但在视觉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该理论对透视当下中国大众媒体纪录片的奇观化美学转向同样具有借鉴意义[2]。
2.2 电影拓展了奇观化的表现形式
作为电影重要的形式之一,纪录片同样担负着营造奇观的重任。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观众对纪录片的欣赏,已经由最初的“求真”转变为对“真”与“美”的双重追求。观众希望在接受一件事情真实展现的同时,感受到美的震撼,真正做到观与赏的结合。可见,面对观众日益“刁钻”的需求,纪录片创作者迫切需要向奇观化倾斜。
在2018年岁末,腾讯出品的一部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横空出世,这是陈晓卿总导演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为国民带来的又一现象级美食纪录片。截至2020年5月,《风味人间》第二季已经在腾讯视频上播出四集,其豆瓣评分达到了9.4分,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在下文的观点叙述中,笔者以《风味人间》第二季为分析文本,探索当代纪录片的奇观之美。
2.3 现代观众对纪录片有着强烈的奇观化需求
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现代觀众对这种造梦的艺术具有更强烈的奇观化需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电影的造梦功能无疑是空前强大的。因此在电影诞生早期,观众就非常期待那些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事件能够出现在银幕之上。在1916年的《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动用了超过16 000名群众演员,重新展现了历史上波斯军队出征的磅礴气势。
而到了现代工艺时期,随着建模、抠像等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观众对电影的奇观化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在电影中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景致。它们也许壮阔无比,能够满足观众对“巨”的好奇心理,或可以拆分到分子领域,让人们体验到“微”的魅力。这种奇观化的场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能给观众带来新奇壮观之感。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李安导演聚焦一名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奇幻的视觉盛宴。一跃而出的大白鲸、漫天跃动的飞鱼、沉睡的孤岛以及美到极致的落日余晖,这些场景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轻易接触到的美景,也只有李安极其高超的导演技艺加上先进的电脑技术,才能创造出这种梦幻般的奇异场景。
而在纪录片领域,观众同样希望看到奇观化的场景,然而和科幻片的“造梦”不一样,纪录片的“梦”更多是通过发掘展示出来的,所以纪录片的奇观化场景更具有真实性,毕竟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通常隐匿在人迹罕至的自然界中,或者藏身于人类社会的细微角落。在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似乎很少有人去留意“沿途的真实景色”,而纪录片的创作者就将这些奇观从琐碎的生活中剥离开来,从而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例如,1996年,由意大利、法国、瑞士共同参与制作的《微观世界》就从细微处着手,将人类的目光引到昆虫身上。其实这些场景均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是碍于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类视觉系统的短板,这些昆虫的魅力往往被忽略。在微距以及升格镜头的使用下,观众能够近距离地重新审视这些身边的生命个体。
综上所述,远在电影技术诞生之前,人们就对奇观化提出了各种需求,而随着电影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奇观化有了更为先进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刺激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这种审美需求同样会反作用于电影技术,推动其不断发展。
2.4 新技术的运用是纪录片奇观之美的基础
新技术的运用为奇观之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若无新技术的诞生,那么电影的奇观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影视新语言上,新技术的运用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即便是在技术性相对较弱的纪录片领域,人们依然对审美有着震撼般的需求,这推动了航拍、微距、升格、延时等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技术发展从来都不是单向度地在工具属性上驰骋,而是通过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变革,以不断地与文化和艺术结合,成为一种艺术的观念与文化的力量”[3]。
以《微观世界》为例,在拍攝蜜蜂筑巢这一片段的时候,摄影师们运用了微距镜头,不仅仅全方位展示了蜜蜂筑巢的整个过程,更展现了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在画面中,蜜蜂翅膀上的纹路、幼虫的诞生以及蜂巢的结构无比清晰,给观众带来了日常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而在《风味人间》中,大航拍镜头则有着充分的应用,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北欧风光,还是层层叠叠的江南梯田,航拍镜头都将壮阔美景尽收眼底。在第二季第二集《螃蟹横行记》中,创作者在拍摄肖志诚家庭的时候,也大量使用了航拍镜头,展示出了云贵高原的奇特地貌,土屋、山林、浓雾、流水、稻田,从点到线,由线及面,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多种元素的混合展现出了南国风光的奇观魅力,航拍镜头的应用让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充满了无限的张力,从而让观众以居高临下的态势主动发现身边景致的奇幻之处。延时摄影的应用,也让原本数小时甚至数天的美食制作过程在几秒钟之内得以展现,同样体现了奇观化。
本雅明曾经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一个观点,“通过周围的事物把我们封闭起来,通过聚焦熟悉之物的隐秘细节,通过在照相术坦率的引导下探索共同的背景,电影一方面延伸了我们对统治着我们生活的必需之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一个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活动领域”。在纪录片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无疑给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发掘工具,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无论是隐藏在琐碎生活之下的,还是寄托在雄阔自然界之内的美都可以以一种极致的奇观展现给观众。相反,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这种极致之美也只能停留在文学家的笔尖下,抑或观众的脑海之内,而这种我们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光与影结合的形象立体的魅力也只不过是天方夜谭罢了。
2.5 以《螃蟹横行记》为例,探究新技术的奇幻效果
《螃蟹横行记》是《风味人间》第二季第二集的内容,本篇章的主题是“蟹”。在51分钟的时间内,创作者深入探求了不同国家的蟹文化,且将种类繁多的蟹以及花样百出的烹制方法以奇观化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而这种奇观化离不开大量新技术的支撑。
因为食材具有特殊性,所以该篇章出现了较多的水下摄影画面,将蟹的生活习性及成长记录这些难得一见的场景搬上了银幕。例如,在威尼斯布拉诺岛拍摄的时候,为了记录软壳艾氏滨蟹的蜕壳瞬间,创作者们将水下特种拍摄设备沉入水中,并且选择合适的位置,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一只蟹的蜕壳过程。在北欧,为了拍摄挪威人抓捕帝王蟹的经过,拍摄者也将水下摄影机安置在蟹笼之上,使其随笼子一起浸入海中,为观众展现了水下世界的神奇魅力,这对生活在陆地上的观众来说无疑是难得一见的奇幻场景。
此外,为了呈现蟹的内部营养结构,该篇章运用了显微摄影,将细胞级的营养物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拍摄难得一遇的黄油蟹的时候,摄影师也运用了显微摄影。在镜头中,油性物质的蔓延以及黄色、柔光之间的配合展示了细微到极致的“超真实”画面特征,形成了视觉上的诱人效果,进一步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内部世界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该纪录片以聚焦和放大特定形象的拍摄手法,让我们捕捉到难以观看的细节,同时以更专注且虔诚的态度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预见的是,随着影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显微摄影和水下摄影为代表的特种拍摄手法必将在纪录片创作中得到更深入的应用,并且势必促进电视图像表征新形式的出现,从而创造出更多新颖的画面奇观。
3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影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普及,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奇观化有其必然性,这是艺术、科技及人类的需求共同作用形成的产物。在新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纪录片创作者要改变传统的创作思维及模式,依据受众需求,依靠技术进行视听语言的创新,将奇观化作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并且做到“求美”与“求真”的完美融合,以适应当前的纪录片的创作需求。
参考文献:
[1]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5.
[2] 刘涛.吸引力与奇观:纪录片《风味人间》的审美特征[J].武夷学院学报,2019,38(7):77-79.
[3] 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1):93-100.
作者简介:李佳玉(199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节目主持业务。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法律侵权报道对法治中国的形象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CX20_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