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2021-11-26白春艳

西部资源 2021年1期
关键词:亚区惠州市易发

白春艳

摘要:通过系统收集惠州市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惠州市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惠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地灾隐患排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1.前言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区内岩土体类型较为复杂,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等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自然条件,强降雨及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外在影响因素。常年发育的地质灾害对惠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惠州市城市地质调查为背景,对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

2.1地质灾害分布

据收集资料,截至2013年底,惠州市共有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230处,其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其中崩塌114处、滑坡95处、地面塌陷21处。主要分布在惠城区、龙门县和惠东县,约占80%。各县(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程度见图1。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惠州市230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中,地质灾害规模大型7处,中型30处,小型193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3.04%、13.04%、83.92%,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稳定性差有161处,稳定性较差有49处,稳定性好有20处,分别占总数的70.00%、21.30%、8.70%,地质灾害稳定性以差—较差为主(合占91.30%),其中,崩塌、滑坡稳定性差占比较高,地面塌陷多为稳定性好;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型35处,中型85处,小型110处,分别占总数的15.21%、36.96%、47.83%,惠州市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总体以小—中型为主(合占84.79%);地质灾害属危险性大的有39处,危险性中等的有92处,危险性小的有99处分别占总数的16.96%、40.00%、43.04%,惠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以小—中等为主(合占83.04%)。

3.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各种外动力地质活动密切相关。惠州市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3.1崩塌

(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崩塌形成具有直接作用。从区域地貌看,区内崩塌多形成于低丘陵地区(高程50m~ 250m);从地形坡度看,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坡高大于10m,坡度多为40°~70°)。

(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沉积岩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概率与岩石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生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面的厚层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则易发生崩塌。区内崩塌主要发育在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砂砾岩等沉积岩体上。

(3)大气降雨。降雨直接补给了边坡岩土体中的地下水,在地下水和雨水的联合作用下边坡上危岩体更易于失稳,产生崩塌。据统计,区内崩塌灾害多发于强降雨期(4~ 9月份)。

(4)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削坡建房、公路、铁路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等)均产生了大量临空面或楔形体,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据统计,区内崩塌地质灾害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3.2滑坡

(1)地形地貌。斜坡是滑坡形成的必备条件,高陡斜坡通常比低缓坡更容易失稳产生滑坡,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滑坡的滑速越高。上陡中缓下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影响滑移距离,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大气降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

(3)地层岩性。地层岩性特征是控制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层内含易滑岩土层和软弱夹层是造成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

惠州市中酸性侵入岩和碎屑岩分布广,地表残坡积层及强风化岩层厚度大,据调查显示,滑坡滑面多为松散残坡积土体与基岩的接触界面或强风化与中风化岩层接触界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主要作用是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为突出。

(5)人类工程活动。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坡脚、蓄水、排水、矿山开采)都会诱发滑坡。

3.3地面塌陷

惠州市地面塌陷多为岩溶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龙门县龙江、平陵、龙潭、永汉等镇;少数为矿山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惠东县等。

(1)气象水文。在强降雨下,降雨量瞬时变化对地下水位的波动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地面塌陷。

(2)地层岩性。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分布越多,特别是纯度越高的碳酸盐岩,越易被地下水溶蚀,形成大大小小的隐伏岩溶、溶洞。灰岩、泥灰岩发育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3)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为地下水的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也为地下水溶蚀灰岩提供了空间。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向基巖垂直下渗补给,为岩溶、土洞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补给水源,同时,与下伏基岩裂隙水存在水力联系,地下水位的改变也可能引起下伏基岩裂隙水位的波动。

(5)岩土工程条件。可溶性的碳酸盐岩发育的溶沟、溶槽、溶洞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6)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矿山开采、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地下水的径流条件等地质环境要素,成为引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4.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

4.1分区依据

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现状和潜在隐患,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降雨情况等因素进行的,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种类型。本次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时,主要依据地质灾害分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强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同时考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稳定性等条件。

4.2评价方法

采用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评价方法。定性分析评价方法见表1,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

依据上述方法,根据各评价单元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求取评价单元的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与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分级赋值进行换算叠加,获得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

4.3易发分区评价结果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将惠州市划分出高、中、低、不易发区,并进一步划分为37个亚区,如图2所示。

4.3.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高易发区面积3749.3km2,占惠州市面积的33.05%。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和碳酸盐岩为基底的平原区。区内发育崩塌、滑坡,其次为地面塌陷,共分为16个亚区,即地派、龙潭—龙城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A1),南昆山—铁岗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2),永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A3),麻榨—沙迳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A4)龙田、龙城—龙华滑坡、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A5),平陵、龙江—公庄崩塌、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A6),汤泉、罗阳~龙溪崩塌高易发亚区(A7),观音阁沿东江一带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8),潼湖、龙丰、陈江—永湖、沙田、淡水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9),水口—平潭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0),横沥、矮陂—大岚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1),松坑、安墩—新庵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A12),宝口、马山—高潭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A13),新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4),澳头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5),平山—稔山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A16)。

4.3.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中易发区面积2765.26km2,占惠州市面积的24.37%,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和中低山区,区内发运滑坡、崩塌,少数为地面塌陷,共分为8个亚区,即地派、蓝田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B1),永汉、龙华、横河、柏塘、湖镇、福田、小金口、河南岸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B2),公庄地面塌陷中易发亚区,(B3)芦岚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4),梁化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4),霞涌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6),吉隆、黄埠—铁涌、平海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B7),白盆珠~多祝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B8)。

4.3.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惠州市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4359.1km2,占惠州市面积的38.42%,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区和平原区,少量为中低山区,共分为10个亚区,即龙城—蓝田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1),南昆山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2),油田林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3),龙华—茶山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4),罗浮山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5),柏塘、杨村—麻陂、石坝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6),象头山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7),石湾—园洲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8),镇隆、白花、巽寮、港口、仍图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9),安墩、宝口—高潭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9)。

4.3.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不易发区面积472.49km2,占惠州市面积的4.16%,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或盆地地貌区,共分为3个亚区,即龙溪—沥林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1),麻陂—石坝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2),梁化南侧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3)。

5.结论

综上,通过对惠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查清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将区内划分为高、中、低、不易发区四个大区,并进一步划分为37个亚区,对针对性开展惠州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新平.基于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易发性分区[J].甘肃科技, 2013, 29(19):23-25.

[2]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S].北京:国土资源部, 2006.

猜你喜欢

亚区惠州市易发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机用镍钛锉在乳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夏季羊易发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